蔣玉美
從自然界索取金屬單質的過程稱為金屬的提煉。金屬提煉方法有火法和濕法兩大類。金屬提煉一般分為三個過程——礦石的富集、冶煉和精煉。
一、金屬的冶煉
根據(jù)金屬的存在形式、金屬還原過程的熱力學及其他諸多因素,工業(yè)冶煉金
屬的方法主要有:熱分解法、熱還原法、電解法和氧化法。
1.熱分解法
Ag2O、HgO等少數(shù)不活潑金屬的化合物,由于其生成自由能負值小,不穩(wěn)定,易分解,因此這類金屬可通過直接加熱使其分解的方法制備:
2HgO△2Hg+O2↑
2Ag2O△4Ag+O2↑
2.熱還原法
這是最常見的從礦石提取金屬的方法。由于所用的還原劑不同,又可分為碳熱還原法、氫熱還原法和金屬熱還原法。
(1)碳熱還原法
碳熱還原法是指用C或CO作還原劑的金屬冶煉方法。由于焦炭資源豐富,價廉易得,所以只要可行,盡可能采用此種方法。
對一些氧化物如SnO2、Cu2O等,直接用碳作還原劑制取金屬:
SnO2+2CSn+2CO↑
Cu2O+C2Cu+CO↑
對于Fe2O3,常用CO作還原劑:
Fe2O3+3CO2Fe+3CO2
如果礦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則由于大多數(shù)碳酸鹽在高溫下易發(fā)生熱分解生成氧化物,故也可用該法冶煉金屬,只是反應分兩步進行:
ZnCO3△ZnO+CO2↑
ZnO+C△Zn+CO↑
如果礦石是硫化物,則先將礦石在空氣中煅燒使之轉化為氧化物,再用碳還原。如:
2PbS+3O2煅燒2PbO+2SO2↑
PbO+C△Pb+CO↑
(2)氫熱還原法
碳熱還原法的缺點是制得的金屬中往往含有碳和碳化物,得不到較純的金屬。故有時為制備少量的純金屬,采用氫熱還原法,用氫氣作還原劑。如:
GeO2+2H2Ge+2H2O
WO3+3H2W+3H2O
(3)金屬熱還原法(金屬置換法)
這是指用一種金屬作還原劑(往往是較活潑的金屬)把另一種金屬從其化合物中還原出來。一般而言,那些還原能力強、成本低、處理方便、易于分離、不與
產品金屬形成合金的金屬常被選定為還原劑。鈉、鎂、鈣、鋁是常用的還原劑。
如制取堿金屬的幾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KCl+Na△NaCl+K↑
2RbCl+Ca△CaCl2+2Rb↑
2CsAlO2+Mg△MgAl2O4+2Cs↑
鈣、鎂還常用作鈦、鋯、鉿、釩、鈮和鉭的氧化物的還原劑。
用鋁作還原劑制取其他金屬的方法稱為鋁熱法。例如Al與Fe2O3的反應:
Fe2O3+2AlAl2O3+2Fe
生成氧化鋁的反應是強烈的放熱反應,被還原出的金屬常以液態(tài)形式析出,因此用鋁和其他金屬氧化物反應時,不必額外給反應體系供熱。只需用引燃劑引發(fā)反應即可。
3.電解法
此法主要用于從化合物中制取活潑金屬,如鋁、鎂、鈣、鈉等。因為一般的化學還原劑不能使活潑金屬離子得到電子被還原,只有采用電解Y同周期,Y、Z同主族,其原子核內質子
數(shù)之和為31,試判斷X、Y、Z各是什么元素。
解因為31+83=13整除無解,31-83=8缺1。所以,Y的原子序數(shù)為8,即氧元素;X的原子序數(shù)為8-1=7,即氮元素;Z的原子序·數(shù)為8+8=16,即硫元素。
對2~21號以外的元素(B、C同族,不一定同主族),式子m±83及b8中的數(shù)字8,可改為2、18、32等數(shù)。
二、“對角”規(guī)律
包括以下兩點內容:
1.沿表中金屬與非金屬分界線方向(記為)對角的兩主族元素(都是金屬或非金屬)性質(金屬性或非金屬性)相近。
2.沿“”方向對角的兩主族元素,左下角元素的金屬性強(或非金屬性弱),右上角元素的非金屬性強(或金屬性弱)。
三、“相鄰相近”規(guī)律
表中上下左右相鄰元素的性質差別不大。
四、“奇偶”規(guī)律
表中原子序數(shù)為奇(或偶)數(shù)的元素,其所在的族序數(shù)及主要化合價也為奇(或偶)數(shù)(第Ⅷ族除外).
例2短周期元素A與B能形成A2B3化合物,若A的原子序數(shù)為m,則B的原子序數(shù)不可能是( )。
A.m+3 B.m+4C.m+11 D.m-5
解由A2B3知,A的化合價為+3,B的化合價為-2,則m必為奇數(shù),B的原子序數(shù)必為偶數(shù),而m+4不可能為偶數(shù),故答案為B。
五、“序差”規(guī)律
除第ⅠA、ⅡA族外,同族上下相鄰兩元素原子序數(shù)的差值,與下面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種數(shù)相同;第ⅠA、ⅡA族則與上面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種數(shù)相同。
例如,已知A、B是同族相鄰兩元素,A、B所在的周期分別有m、n種元素,A的原子序數(shù)為x。若A、B在第ⅦB族,當A在B的上面時,B的原子序數(shù)為(x+n);當B在A的上面時,B的原子序數(shù)為(x-m)。若A、B在第ⅡA族,當A在B的上面時,B的原子序數(shù)為(x+m);當B在A的上面時,B的原子序數(shù)為(x-n)。
六、“分界”規(guī)律
1.表中金屬與非金屬間有一分界線,分界線左邊元素(金屬元素)的單質為金屬晶體,化合物多為離子晶體。分界線右邊元素(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及其相互間的化合物,固態(tài)時多為分子晶體。
分界線附近的金屬大都有兩性,非金屬及其某些化合物大都為原子晶體(如晶體硼、晶體硅、二氧化硅晶體、碳化硅晶體等)。另外,在分界線附近可找到半導體材料。
2.若從表中第VA與ⅥA之間左右分開,則左邊元素氫化物的化學式,是將氫的元素符號寫在后邊(如SiH4、PH3、CaH2等);而右邊元素氫化物的化學式,是將氫的元素符號寫在前邊(如H2O、HBr等)。
七、“m-2”規(guī)律
第m主族所含非金屬元素種數(shù)為(m-2)(第ⅠA族氫元素除外),如第ⅥA族有(6-2)=4種非金屬,即氧、硫、硒、碲,釙為金屬元素。
八、“(n+1)22、(n+2)22”規(guī)律
若n為奇數(shù),則第n周期最多容納的元素種數(shù)為(n+1)22;若n為偶數(shù),則第n周期最多容納元素種數(shù)為(n+2)22。應用這一規(guī)律,不僅可求出任一周期所含元素種數(shù)(第七周期未排滿除外),進而還可進行“序位互定”,即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可確定其在表中的位置;已知某元素在表中的位置,也可確定出其原子序數(shù)。
九、“m/n定性”規(guī)律
主族序數(shù)m與周期序數(shù)n的比值m/n,若小于1,則該元素為金屬元素,比值愈小金屬性愈強;若等于1,則一般為兩性元素;若大于1,則為非金屬元素(氫元素除外),比值愈大非金屬性愈強。
十、“陰上陽下”規(guī)律
具有相同電子層結構的離子,陰(陽)離子元素在陽(陰)離子元素的上(下)一周期。
例如,Xm+與Yn+電子層結構相同,則元素X在元素Y的下一周期。故原子序數(shù)X>Y。
(收稿日期: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