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
摘 要:從敘事學角度,《孤獨的孩子》中體現(xiàn)了舊世界與新世界,美國文化與孤獨,瑞秋與貝克,回去和向前之間的分歧沖突,突出了文化同化與反同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關鍵詞:敘事學;分歧;《孤獨的孩子》
一、《孤獨的孩子》簡介
阿齊亞·葉齊爾斯卡,《孤獨的孩子》的作者,生于波蘭,是波蘭裔美國作家、小說家和散文家。在她五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猶太人和其他移民的斗爭作為主旋律貫穿在她的作品中。她的小說的焦點集中在移民同化,移民婦女,尤其是那些猶太移民婦女尋求解放、試圖在新的世界中為建立自己的身份而斗爭這些方面。她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意第緒英語方言的詳細和熟練的使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孤獨的孩子》中探知一二。“她的很多小說作品可以標記為半自傳?!弊髡咴谧髌分袀鬟_給讀者的是基于自身經(jīng)歷的真實感覺和反思,揭示猶太移民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美國夢和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苦難和困境?!豆陋毜暮⒆印肥菍懹?923年的一部短篇小說。瑞秋,小說中的一個特別人物,是一個猶太移民婦女,在放棄舊社會、在新社會中追求自己夢想的掙扎中,遭受了很多艱難困苦。
《孤獨的孩子》本質上探索的是女主人公瑞秋在舊世界(猶太人的世界)和新世界(美國)之間的掙扎。瑞秋試圖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融入美國的文明世界,但卻發(fā)現(xiàn)舊世界和新世界之間充滿的是移民的孤獨感,尤其是對于移民婦女,沒有人能幫她走到文明世界。她也不能在與來自文明世界的人的浪漫關系中找到救贖。這也是作者試圖在這部小說中探討的問題。
二、序列和性格特征分析
構成敘事作品的一些基本元素是:人物和事件。讓我們首先探討這部小說中的主要序列,并通過瑞秋的性格特征來分析瑞秋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作者所想體現(xiàn)的方面。序列是指“一個敘事單元,自身可作為敘事部分;一系列的場景和事件,在時間上的最后一個組成部分部分地重復或是第一個部分的轉換。”所以一個敘事片段其實緊密聯(lián)系另一個片段,有時是前者或后者事件的原因或影響。在《孤獨的孩子》中,我們可以把瑞秋的離去作為一個序列來分析。我們知道這個小說敘事的順序、它的發(fā)展和沖突。瑞秋和她父母的沖突開始時是否用叉子吃飯。隨著沖突升級,瑞秋離開家獨自生活。在獨自生活的日子里,瑞秋發(fā)現(xiàn)寂寞是難以忍受的,想回去見她的父母。當陷入到是回到她的父母家還是堅持她的夢想的困境之間時,她最后決心擺脫舊的世界,根本原因是她完全對自己父母的行為失望了。抱著對新世界的希望,她遇到了弗蘭克·貝克,卻發(fā)現(xiàn)他無法理解自己,更無法幫助她征服新世界。所以因為對男朋友的幻想破滅,她決定自己的路自己走,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1.舊世界和新世界之間的分歧
通過小說中每個人物的比較,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瑞秋和貝克之間的共同特征是最少的一個。他們只是因為教育而相關聯(lián),這也正是瑞秋和她父母之間的沖突的關鍵點。從爭吵中,我們可以看到深層次的原因是文化的沖突,瑞秋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國文化影響和同化。在第一章中場景一到七,從瑞文斯基先生在爭吵的用詞上,這種沖突或差異就顯示出來。
“我不會從我的美國女兒那學習更多的?!?/p>
“上帝才不會管我們呢,因為我們不是從美國那得到的餐桌禮儀?!?/p>
“呸!所有的美國院校!呸!美國道德!”
“從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孩子身上有什么可以期望的?”
“……,我們偉大的美國女兒從大學回家了!”
所以從重復的“美國”和“大學”這樣的詞語,我們可以看到瑞秋和她的父母之間的隔閡不是單純的女兒和父母之間的沖突,而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這是同化與反同化之間的戰(zhàn)爭。我們可以看到瑞秋的左右為難,從下面的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徘徊在舊世界中:
好像內心有什么東西讓她跑過去想將父母親摟在她懷里,緊緊地擁抱他們。
但當她父親吃飯的聲音使她想起她與舊世界的矛盾時,她下決心要追求自己在文明世界里的夢想,沒有什么能阻止她。我們可以在下面的句子中看出端倪:
“如果我要做我已經(jīng)做了的事情,我必須內心堅如磐石。我必須學會承受痛苦,走過血與火,而不屈從于過程?!?/p>
瑞秋從來沒有放棄她追求的夢想,甚至當她意識到不能夠再依賴弗蘭克·貝克的時候。有一點要注意:盡管弗蘭克·貝克只出現(xiàn)在第三章中,他在整篇小說中都存在于瑞秋的思想中,作為一個線索支持她奮斗下去。
2.美國文化和孤獨之間的分歧
這種分歧不僅體現(xiàn)在瑞秋對新世界和舊世界之間選擇的斗爭,而且還體現(xiàn)在她對孤獨和美國文化之間的選擇。這種矛盾有時是不可妥協(xié)的。瑞秋在本質上不是一個完全自私的女孩。我們可以從她在抉擇回家還是獨自在外面生活的艱難中得出以上的結論。她也很擔心她父母的未來和健康。瑞秋逐漸意識到,當她完全拋棄了舊世界,新世界沒有像她預期的那樣等著她。孤獨是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征服新世界要經(jīng)歷的必不可少的過程。當她拋棄了她的父母(舊世界),她對弗蘭克·貝克心存希望。孤獨在這里并沒有形成與新世界文化的差異。但是對弗蘭克·貝克希望的幻滅使她意識到盡管孤獨并不是她想要的,她仍然不得不去承受和協(xié)調。當瑞秋和她的父母住在一起的時候,她唯一想要的是一個干凈的房間,但是一旦得到渴望已久的清潔時,她看起并沒有預期的高興。她感到孤獨,沒有人分享她的感受。這樣的情況下弗蘭克·貝克的形象是她心中的希望,重新點燃了她積極活下去的勇氣。
3.瑞秋和貝克之間的分歧
真正把瑞秋從父母(舊世界)分離出來的部分原因是她的白馬王子弗蘭克·貝克。更準確地說,美國的教育是她對父母愛和憐憫的主要兇手。
比起四世紀的鴻溝,她在康奈爾的四年使她完全與他們脫離開。
正規(guī)的教育使她更加文明化,因此她鄙視那些野蠻和可恥的,甚至她自己父母的飲食習慣。她曾經(jīng)想要改變父母但失敗了。她擺脫了舊世界,想在新世界找到安慰和救贖。第一和唯一進入她腦海的人是弗蘭克·貝克。他們在同一所大學,接受同樣的教育。按照瑞秋的邏輯,他們應該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分享很多感受。他們屬于同一個世界,這也是她為之努力的世界。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作為瑞秋唯一的希望,弗蘭克貝克卻只是一個好奇的學生,對她的文化感興趣,把她只是當作一種社會類型。瑞秋不可能從他那里得到渴望的憐憫和愛。所以在最后時刻,瑞秋意識到了貝克和她之間的分歧,并決定自己獨自向前走。
4.回去和向前之間的分歧
回去還是向前存在于舊世界和新世界之間,但它們之間有細微的差別。瑞秋自己也承認,她內心的軟弱使她有回去和她的父母在一起的愿望,享受人類的溫情與家庭生活的可愛。她不想再自己忍受孤獨了。
“……但因為懦弱,因為對自己的懷疑和不信任。”
瑞秋一開始就決心完全放棄舊世界。即使母親做的菜也不再吸引她。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看到瑞秋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決心。但出于孤獨、她對父母的愛和憐憫,她想退卻卻發(fā)現(xiàn)無路可退,她已經(jīng)永遠回不來了。下面的段落也是瑞秋對于選擇的斗爭的體現(xiàn)。
夜晚融化如霧;透過敞開的窗戶,黎明之光出現(xiàn)。瑞秋覺得陽光突然觸摸到她的面龐,此時的她已淚流滿面。她難過,她顫抖著把手放在眼睛上,仿佛要擺脫不受歡迎的接觸。但光線仍然通過她的手指。
“夜”在這里是指舊世界,而“光”是新世界的代表。在某種程度上,瑞秋想抵制“不受歡迎的接觸”,因為她要獨自與孤獨做斗爭。然而,直到現(xiàn)在,瑞秋再也回不去了,無法抵制新世界的光的歡迎。她唯一的選擇就是繼續(xù)向前。因此,她重新振作精神,“不能指望來自外界的幫助”。最后,她的內心中點燃了一個新的希望。
“我是數(shù)百萬移民兒童之一,孤獨的孩子,在既太老又太新的世界中徘徊”
她發(fā)現(xiàn)她在征服新世界的路上是與許多移民兒童在一起的。她不再是孤獨的。我們可以看到在追求自己夢想的路上她內心的變化。
三、結語
從敘事技巧的角度分析《孤獨的孩子》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作者想要探索的主題,并且?guī)椭覀冃蕾p文學作品的美。敘事學不僅是分析工具,也是鑒賞文學作品的方式。
參考文獻:
[1]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Aldershot: Scolar Press,1987.
[2]喬國強.敘事學與文學批評—申丹教授訪談錄[J].外國文學研究,2005(3).
[3]喬國強.中國敘事學芻議[J].江西社會科學,2010(6).
[4]申丹.對敘事視角分類的再認識[J].國外文學,1994(5).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