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沈欽韓的《范石湖集注》

2015-07-27 00:14:29何澤棠楊維才

何澤棠+楊維才

[摘要] 乾嘉學者沈欽韓以經(jīng)史考證見長,并將經(jīng)史考證方法移植到詩歌注釋中。在《范石湖集注》中,沈欽韓發(fā)展了孟子的“知人論世”觀點,賦予了傳統(tǒng)詩歌注釋“以史證詩”方法的新內(nèi)涵,將“證”詮釋為“考證”,從而將“以史證詩”方法轉化為“以考證注詩”的方法,對范成大詩題與詩句中涉及的人物、時事等史實作了嚴密的考證,尤其將重點放在職官典制、地理方面,從而對范詩的句意、篇意作了完整可靠的解釋說明,同時還指出了范成大的不少錯誤。

[關鍵詞] 沈欽韓;《范石湖集注》;詩歌注釋;以考證注詩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5)04-0081-05

沈欽韓(1775—1831),字文起,江蘇吳縣人。嘉慶十二年舉人,道光二年授寧國縣訓導,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徐世昌《清儒學案》、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等。作為詩文注釋者,沈欽韓著有《韓昌黎集補注》、《蘇詩查注補正》、《王荊公詩集注》、《王荊公文集注》、《范石湖集注》等?!短K詩查注補正》的補正對象主要是清初的查慎行注,初步展示了沈欽韓的考證水平。《王荊公詩集注》是針對宋代李壁注的補注,更見考證功力。同為宋詩的注釋,《范石湖集注》則不是補注。在沈欽韓之前,范成大詩集并未引起注釋者的關注,由沈氏自行作注,亦可從另一個角度考察沈欽韓的注釋特點。

一、沈欽韓的治學特點與“以考證注詩”方法的形成

(一)沈欽韓擅長經(jīng)、史考證

沈欽韓處于樸學發(fā)展到最高峰的乾嘉時期,在支偉成編撰的《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中,沈欽韓被列為“考史學家”,著力于經(jīng)、史的補注疏證之學,主要著作有《春秋左氏傳補注》十二卷、《考異》十卷、《左氏地理補注》十二卷、《兩漢書疏證》、《三國志補訓故》等。

沈欽韓還特別重視地理著作的研究,著有《水經(jīng)注疏證》四十卷,對戴震的《水經(jīng)注校》、趙一清的《水經(jīng)注釋》及《水經(jīng)注刊誤》皆有所辨正。總而言之,沈欽韓擅長于疏通、補正前人的經(jīng)、史注釋,重點在于對地理、職官、史實等方面的考證。

(二)沈欽韓的詩歌注釋與考證之風

清代學術的核心是古典的考證學,無論經(jīng)、史、子、集中的哪一類文獻,清代學者一律先強調(diào)其作為歷史文獻的屬性,治學以名物、地理、職官典制、史實等的考證為基礎。在清代學者眼中,唐、宋詩集有兩種屬性:既是文學作品,又是一種歷史文獻。在清代重視考證的學風的影響下,清代詩歌注釋者將前代詩歌的歷史文獻屬性放在第一位,其次才顧及其文學作品屬性。

迄至乾嘉時期,詩歌注釋者專注于考證史實,而不敢輕言詩歌的意義。馮集梧在《樊川詩集注》中指出:“自孟子有‘知人論世及‘以意逆志之說,而奉以從事者,不無求之過深。夫吾人發(fā)言,豈必動關時事?……茲故第詮事實,以相參驗,而意義所在,略而不道?!盵1]馮集梧不主張單純地采用“以意逆志”之法探尋詩歌的言外之意,而強調(diào)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fā),采用歷史考證的方法,在史料的基礎上解釋詩歌的基本意義。

受乾嘉詩歌注釋風氣的影響,而且沈欽韓本人亦長于經(jīng)、史考證,于是沈氏將史學考證的方法移植到詩歌注釋中,通過考證故實以解釋詩意,形成“以考證注詩”的方法。在《王荊公詩集注序》中,沈欽韓提出了對詩文注釋的根本認識:“夫讀一代之文章,必曉然于一代之故實,而俯仰揖讓于其間,庶幾冥契作者之心?!盵2]自序1他所說的“故實”,包括地理、職官、典制等歷史名詞與人物生平事跡等歷史事實。沈欽韓注釋韓愈、王安石、蘇軾、范成大等人的詩集,都基于這種認識。

二、沈欽韓的宋代歷史事件補注:人物生平與時事背景

“知人論世”向來是理解詩歌意義的關鍵方法。宋詩偏好敘事、議論,范成大為南宋一代名臣,許多詩篇與朝中要員、重大時事密切相關。詩題或詩句中的人物與事件,是理解詩意的重要線索。因此,沈欽韓《范石湖集注》的“知人論世”方法,實際上是一種“以史證詩”方法:以詩中的人物與事件為線索,探究與范詩相關的時代背景,并將其再現(xiàn)給讀者。其中的重點,在于運用“印證”的方法,即將范詩的詩題或詩句與時事相互對照、印證,用各種文獻材料中的史實解說、佐證詩意。除此之外,同時還強調(diào)“考證”、“辯證”。因為對于生活在清代的沈欽韓來說,離范成大的時代已有六七百年之遙,關于范成大的史料,良莠不齊,必須通過嚴密的考證辨其真?zhèn)?。沈欽韓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考史學者,在考證范詩中的人物與事件方面可謂用心良苦,不但能細致深入地解釋詩意,而且常常能指出范成大本人的錯誤,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何澤棠,等:論沈欽韓的《范石湖集注》

(一)補充說明詩題中涉及的人物生平與重要事件

詩題中的人物與史實是理解詩意的關鍵線索,題中只是點到為止。注釋者則要進一步發(fā)掘相關的史料,翔實地再現(xiàn)當時的背景。

如《送陸務觀編修監(jiān)鎮(zhèn)江郡會稽待闕》,沈注云:“《陸游傳》: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時龍大淵、曾覿用事,游為樞臣張燾言:覿、大淵招權植黨,熒惑圣聽,及今不言,異時將不可去。燾遽以聞,上詰語所自來,燾以游對。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尋易隆興府。言者論游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免歸。詩蓋作于其時?!盵3]528

本詩是一首送別詩,通過沈注的說明,讀者能充分了解本詩的送別原因在于陸游因反對權奸、力主北伐而獲罪,從而免職貶官于鎮(zhèn)江。

沈欽韓有時能延伸說明詩意,如《次韻周子充正字館中緋碧兩桃花》。沈注云:“《宋史》:周必大,字子充。紹興二十年第進士,召試館職,高宗讀其策曰:‘掌制手也。守秘書省正字?!独蠈W庵筆記》:館職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錢甚厚。周子充作正字時,常戲曰:‘豈所謂省官不如省吏耶?都下舊謂館職為省官,故云。”[3]525

本詩的重點在于詠館中的桃花,沈注由詩題中的“正字”、“館中”等字樣出發(fā),有意發(fā)揮,交待了周必大對館職清苦生涯的調(diào)侃。雖有借題發(fā)揮之嫌,但仍屬有益的補充。

沈欽韓特別重視范成大與題中人物的關系,如《提刑察院王丈挽詞》,沈注云:“盧熊《蘇州府志》:范成大早孤廢業(yè),葆喻勉切至,留之席下,程課甚嚴?!盵3]531如果沒有沈注,讀者會認為本詩是一首普通的挽詞。通過沈注的重點補充說明,讀者才能進一步領會范成大對王葆深切的悼念之情。

(二)對詩句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沈欽韓也能予以詳細的補充說明

如《次韻劉韶美大風雨壞門屋》“緗縹如山晝掩開”,沈注云:“本傳云:奉入半以儲書,凡萬余卷,國史錄無遺者。御史張之綱論儀鳳錄四庫書以傳私室,遂斥歸蜀。此詩故有‘緗縹如山之句?!陡娫挕罚簞⑸孛揽崾葧?,喜傳錄,又置副本,親自仇校,至杜門絕交。張持國之綱為副端,言其書癖,至曠廢職事,以是罷歸蜀。關壽卿以詩贈行云:‘只因翻故紙,不覺墮危機?!盵3]525526

本詩的“緗縹如山”,是指劉韶美的藏書非常豐富,以致堆積如山。范詩只用了一句巧妙的比喻,卻無法讓讀者了解具體的細節(jié)。通過沈注的說明,讀者可以了解劉韶美藏書之富、嗜書之癡的特點,甚至因此而罷職歸鄉(xiāng),是對詩句完整有效的補充說明。

(三)指出正史之誤

如《太保節(jié)使趙公挽詞》,沈注云:“《宋史·趙密傳》:太原清河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試崇政殿,授河北隊將,積功至崇信軍節(jié)度使,轉太尉,領殿前都指揮使。乾道元年九月致仕。卒年七十一,贈少傅。此云太保,蓋史之誤?!盵3]530

挽詞是一種嚴肅的作品,如果將逝者的官銜弄錯,將貽笑千年。范成大作為一代宰執(zhí)及一流文學家,不會犯下如此低等的錯誤。因此,通過范詩的題目,可知《宋史》本傳所載趙密官銜有誤。

(四)指出范詩可以詩補史

如《鎮(zhèn)東行送湯丞相帥紹興》,沈注云:“《宋史·湯思退傳》:紹興二十九年,進左仆射。明年,侍御史陳俊卿論其挾巧詐之心,濟傾邪之術,觀其所為,皆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遂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隆興元年,符離師潰,召思退復相。思退陰謀去張浚,浚罷政,復密令孫造,論敵以重兵協(xié)和。言者極論思退急和徹備之罪,遂罷相。尋責居永州。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思退等奸邪誤國,招致敵人,請斬之。思退憂悸死。按,史不載其帥紹興事?!独蠈W庵筆記》:湯岐公自行宮留守出守會稽,朝士以詩送行者甚眾?!盵3]524

《宋史》的湯思退本傳,雖然記述了他的平生主要事跡,但未必能面面俱到。這首范詩,述其出守紹興之事,足以補史之闕,更兼有陸游的《老學庵筆記》為證,是“詩史互證”中“以詩證史”的一個范例。

三、沈欽韓的宋代歷史名詞補注:典制與地理

宋代詩歌中出現(xiàn)的各種當時的專有名詞,如職官、典制、地名等,與人物生平和歷史事件相比,雖然不是構成詩歌意義的關鍵因素,但若不加以重視,同樣會妨礙對詩意的理解。范成大詩中所涉及的職官典制、地理等名詞,對當時的讀者來說比較熟悉,不會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礙,但對于六百年后的清代讀者則未必如此。因此沈欽韓觀察角度大不一樣,沈云:“凡單詞隱義,彼時習以為常,而后人如芒如者,亦十得五六。雖心力有不逮,睹聞猶未廣,然大略可見?!盵2]自序1沈欽韓說的“單詞隱義”,指的就是典制、職官、地理、風俗、名物等特定的歷史名詞。沈氏指出,作者與當代注釋者習以為常的名詞,對于后代讀者來說,已經(jīng)成為歷史,后代讀者與宋人的理解可能大相徑庭,甚至完全不知所云,難以索解。沈欽韓之前的王維詩的注釋者趙殿成也指出了這一問題,他在《王右丞集箋注例略》談到:“官制歷代更易,地理屢朝變遷,稽古家以二者為最難考訂?!盵4] 因此,沈欽韓格外重視對宋代歷史名詞的解釋,重點又在于典制與地理。

(一)典制

相對于唐詩而言,宋詩與當代典制的聯(lián)系,不僅僅在于詩題或詩句中包含了這類名詞,而且在于其中的某些緣事而發(fā)、直陳其事的句子,其起因往往可以追溯到當時的職官、典制。如果不了解職官、典制,就不可能對句意作出準確的理解。范成大作為一代宰執(zhí),宦海浮沉之中與朝中各色人物唱酬來往者眾多,詩中內(nèi)容與典制職官的關系更加密切,因此沈欽韓一再強調(diào)宋代典制問題的重要性。沈欽韓憑借本人的學力,能從典制出發(fā),對詩意作出補充說明。

1. 范成大的詩題與詩句,常常提到與典制相關的史實。如果不對其中有關的典制作出全面的解釋,就無法正確理解詩意。

如《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不惜兩鐘輸一斛”,沈注云:“《山堂考索》:淳熙六年,漕臣條具州縣取民色目曰二稅,就州輸納,創(chuàng)為色目,既倍收合耗,重價折科,又刷其合零就整,一寸納一尺,一合納一升,謂之畸零錢。《容齋隨筆》:今時每當輸一石,而義倉省耗別為一斗二升。官倉明言十加六,復于其間用米之精粗為說,分若干甲,有至七八甲者,則數(shù)外之取亦如之;庾人執(zhí)槩,從而輕重其手,度二石二三斗乃可給。至于水腳頭子市例之類,其名不一,合為七八百錢,以中價計之,并就船負擔,又須五斗,殆是一而取三。以予所見,惟會稽為輕,視前所云,不能一半也?!盵3]591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繼承了唐代白居易、張籍、王建等人的新樂府傳統(tǒng),感嘆民生疾苦,有為而作。此句“不惜兩鐘輸一斛”,意在感嘆百姓負擔之重。但詩句所言,言簡意賅,讀者尚未能了解具體的細節(jié)。沈欽韓引用各種筆記,將相關的賦稅制度一一列舉,從而能令讀者明白范詩的語中深意。

2. 在范成大的詩題或詩句中,雖然沒有直接議論宋代的典制,但如果不了解宋代的典制,就無法對這些詩句作出正確的理解。

如《次韻虞子建見咍贖帶作醮》“臺架塵侵毬路暗,花書墨漬笏頭斑”,沈注云:“《歸田錄》:方團毬路以賜兩府,御仙花以賜學士以上。今俗謂毬路為笏頭,御仙花為荔支,皆失其本號也?!端问贰ぽ浄尽罚簬в薪饸侣?、荔支、師蠻、海捷、寶藏等,惟毬路方團胯,余悉方胯。端拱中,詔作瑞草地毬路文方團胯帶,副以金魚,賜中書樞密院文臣。又:張耆兼侍中日,特賜笏頭金帶。按石湖曾為宰執(zhí),故有此帶。其節(jié)度使非帝任宰執(zhí)者,即御仙花,不得用毬文。其制:毬文者,四方五團,御仙花者排方。葉夢得《石林燕語》:宋次道記:金帶曾經(jīng)賜者,皆許系,宰相罷免,雖散官,并依舊服笏帶。近歲,前執(zhí)政官到闕,止系遇仙花帶,從官非見帶學士,亦不敢系?!盵3]597598

這兩句中的“毬路”、“笏頭”,并非詩篇的中心內(nèi)容,范成大只是提到這兩種名物而已。但如果不對這兩樣事物作出解釋,后代讀者完全無法理解其中含義。沈欽韓引用《宋史》與各類筆記小說,詳盡地解釋了與“毬路”相關的典章制度。

(二)地理

上文已述,沈欽韓在經(jīng)史考證中格外重視地理問題,著有多部地理考證著作。同樣,他在詩歌補注中也重視地名的考證,從地名出發(fā),對詩意作出補充說明。

1. 注釋地名。

范成大一生行跡甚廣,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北使燕山,南守桂海,西帥蜀中,更兼往來吳越,長鎮(zhèn)京師,每至一處,必登山臨水,訪古探幽。因此,范詩中出現(xiàn)的地名甚眾,除了府、縣一類較大的行政區(qū)劃之外,還有無數(shù)名勝古跡類的小地名。針對這些小地名,沈欽韓作了詳盡的注釋。他依靠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祝穆的《方輿勝覽》,明代曹學佺的《名勝志》、《明一統(tǒng)志》,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等地理通志,以及《吳郡志》、《宣城縣志》等方志,對范詩中出現(xiàn)的舉凡江、湖、溪、澗、泉、渡、橋、峰、石、峽、坡、嶺、巖、岡、亭、臺、樓、閣、堂、榭、園、苑、門、洞、寺、觀、墓、寨、村、舍、鎮(zhèn)、鋪、關等小地名,一一作了細致的描述與說明。

2. 說明題意。

如《次韻子文探梅水西春已深猶未開水西謂歙溪而黃君謨州學記云頻江地卑蓋此水為浙之源正可謂之江也》,沈注云:“《一統(tǒng)志》:水西山在涇縣西南五里,高二百余丈,林壑邃密,下臨賞溪,循溪而入,有塢曰水西坑,最幽勝。相傳唐宣宗嘗游此,有詩云:長安若問江南好,報道風光在水西。后人為建風光閣。《方輿紀要》:浙西在歙縣西南百十里,源出婺源縣之浙嶺,東北流至縣西七十里江潭,又東流百余里至率口,而會于率水,亦名漸溪,《水經(jīng)》所謂漸江者也。又東流數(shù)十里至浦口,會練溪諸水,而為新安江,此浙江之源也?!盵3]519

范成大在詩題中點出了水西(歙溪)是浙江之源,沈欽韓利用各種方志的記載,不僅描繪了水西的絕佳風光,而且還能證實這一點。

3.延伸說明詩意。

如《萬州西山湖亭秋荷尚盛》,沈注云:“《紀要》:明洪武七年,改萬州為萬縣,在夔州府西南二百八十里。《輿地紀勝》:西山距州治二里,泉荒草蕪,郡守馬元潁、魯有開修西山池亭,種蓮,植荔支雜果,凡三百本。蜀人張俞賦詩,有‘昔乃荊棘荒,今為蘭蕙襲之句。又:魯池在西山上,即太守魯有開所鑿,廣百畝,植以紅蓮,每歲花發(fā),望如云錦?!盵3]568

范詩提到萬州西山湖中秋荷的盛況,沈欽韓利用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進一步說明了西山池亭建亭植蓮的由來,重點渲染了湖中荷花的盛景,是對范詩有力的延伸說明。

4.辨析易混淆的地名。

如《峽州至喜亭》,沈注云:“《名勝志》:至喜堂在故夷陵縣廳事之樂,朱慶基為歐陽修筑。按,朱慶基知峽州,歐公為夷陵令,至喜堂在縣治,又有至喜亭在州治,兩處不同也。”[3]550

無論是至喜堂還是至喜亭,都是小小的地名,然而兩者不僅名稱相似,地理距離也相隔不遠,極易混為一談。沈欽韓能在浩如煙海的史籍地志中注意到兩者的不同,予以明確的辨析,功不可沒。

5.辨析古地名。

如《送汪圣錫侍郎帥福唐》,沈注云:“《宋史》:汪應辰,字圣錫,信州玉山人。紹興五年進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孝宗時,以權戶部侍郎知福州。韓淲《澗泉日記》云:汪圣錫在福唐時,賓禮李愿中。按,福州福清縣,唐析長樂縣地置萬安縣,天寶初改曰福唐,后唐長興四年,又改曰福清。稱福州曰福唐,蓋宋時俗稱。校《澗泉日記》者,不知福唐之即福州,注為恐誤,何其淺陋也?”[3]526

沈欽韓指出,福州在唐代稱為福唐,宋人因此將“福唐”作為“福州”的代稱。而《澗泉日記》將兩者視為兩個不同的地名,顯然是不正確的。

四、以范證范

所謂“以范證范”,就是利用范成大自己的其他著作,解釋說明詩意。范成大一生著述甚豐,除《石湖集》之外,尚有《驂鸞錄》、《攬轡錄》、《吳船錄》、《桂海虞衡志》等雜記類的著作?!稊堔\錄》是使金日記,《驂鸞錄》為范成大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時紀途中所見,《桂海虞衡志》是范成大于淳熙二年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由廣右入蜀之時,道中追憶乾道二年由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路途的見聞。《吳船錄》是淳熙丁酉年自四川制置使召還取水程赴臨安時隨日紀所閱歷之作。這些著作,與范成大的紀游詩,時常可互相印證。沈欽韓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一點。

地理方面的印證如《清音堂與趙德莊太常小飲在余干琵琶洲傍洲以形似得名》,沈注云:“《輿志紀勝》:清音堂在余干之觀音院,與琵琶洲相對?!兑唤y(tǒng)志》:琵琶洲在饒州府余干縣治南。《驂鸞錄》:二十八日至余干縣,前都司趙彥端德莊新居在縣后山上,亦占勝。同過思賢寺清音堂,下臨琵琶洲。一洲前尖長,后圓闊,如琵琶,故以清音名此堂。從昔為勝處,晁無咎題其榜。”[3]539

詩題點出了余干的琵琶洲以形似而得名,沈欽韓則利用了《驂鸞錄》中的記述,進一步說明了細節(jié)。

名物方面的印證如《紅豆蔻花》,沈注云:“《桂海虞衡志》:紅豆蔻花叢生,葉瘦如碧蘆,春末發(fā)。初開花,先抽一干,有大籜包之,籜解花見,一穗數(shù)寸,蕊淡紅,鮮妍如桃杏色,蕊重則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齊瓔珞及翦綵鸞枝之狀?!盵3]543《食罷書字》中的“扶頭酒”、《宜齋雨中》的“荔子”、“紅蕉”,《丙午新正書懷十首》中的“烏欖”,皆用《桂海虞衡志》。這一類以范成大的雜記解釋印證他本人詩中的各種內(nèi)容,直觀可靠,行之有效。

其余如《玉虛觀》、《方竹杖》二詩,亦用《驂鸞錄》;《瞿塘行》、《后巫山高》用《吳船錄》,余例尚多,不一一列舉。

五、指出范成大的錯誤

沈欽韓以精于考證著稱,在《蘇詩查注補正》、《王荊公詩集注》等著作中,他能夠指出宋代的李壁、趙次公、趙夔,清初的邵長蘅、查慎行等注釋者的諸多錯誤。《范石湖集》在沈欽韓之前無人作注,沈氏將考證的重點放在詩集的刊刻傳寫以及范成大本人因審核不周而犯下的種種錯誤之上。

有的是音近而誤。如《與吳興薛士隆使君游弁山石林先生故居》,沈注云:“隆當作龍,名季宜?!端问贰と辶謧鳌罚貉拘?,字士龍?!盵3]537

有的是形近而誤?!鄂妨牦A》“綠水橋通縣”,沈注云:“綠當作淥?!端捞峋V》:淥水東自醴陵縣,會江西萍鄉(xiāng)諸水注湘江。橋蓋以水為名?!盵3]541同詩“櫧州何日到”,沈注云:“州,《宋詩鈔》作洲,是。”[3]541

更多的是范成大本人的誤記、誤信。如《江安道中》“瀘水舟閑迷古渡”,范成大自注:“瀘戎之間,有渡瀘亭,然不知孔明竟出何路?”沈注云:“《方輿勝覽》:偶住亭在江安縣之對。建中初,魯直自僰道還,過邑宰石諒,同游此亭,后改為渡瀘亭。范石湖以為諸葛舊跡,誤矣!”[3]566因諸葛亮曾五月渡瀘,南征蠻中,因此范成大一見“渡瀘亭”的稱謂,立刻望文生義地認為此處是諸葛亮渡瀘之處,殊不知此名是北宋末年黃庭堅所改。

又如《鏵嘴》一詩,范成大認為鏵嘴是秦朝史祿所筑,沈欽韓指出唐代才有此地名。類似的情況尚有多例,不一一列舉。

有的錯誤,沈欽韓認為與范成大本人并無關系,而是刊刻者的問題。如《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賞山茶》“仍從掌故問山茶”,沈注云:“按,掌故當作掌固。《舊唐書·職官志》:諸司亭掌固,檢校省門戶倉庫廳事陳設之事。宋謂之守當官,非《漢書》所云太常掌故也。此等疑是刊書者不學妄改。”[3]556“掌故”與“掌固”,兩者雖然音同,但以范成大的文化修養(yǎng),不會將兩者混為一談。而坊間刊刻的工匠,卻容易犯這一類低級錯誤。沈欽韓的分析,頗有見地。

六、結語

作為一位深受乾嘉學風影響的考史學者,沈欽韓在《范石湖集注》中對范成大詩題涉及的宋代人物生平、史實、典制、地理等方面作了縝密慎重的考證,在此基礎上解釋范成大詩歌的意義,并指出范成大的一些錯誤,對范成大詩歌的傳播與接受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杜牧.樊川詩集注[M].新1版.馮集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2] 王安石. 王荊公詩文沈氏注[M].沈欽韓,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范成大.范石湖集[M].新1版.沈欽韓,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王維.王右丞集箋注[M].趙殿成,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

[責任編輯:夏暢蘭]

On Shen Qinhans Fang Shi Hu Ji Zhu

HE Zetang1, YANG Weicai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2.Qingdao Huangdao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Qingdao, Shandong 266400, China)

Abstract: Scholar Shen Qinhan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accomplished in supplementing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books annotation, specially, paying attention to textual research about geography, political systems, and historical events. This academic character still presented to his poem annotation. Fang Shi Hu Ji Zhu is his magnum opus, in this book, firstly, he supplemented and corrected the literary quotations. Secondly, he made textual research about geography, political systems, historical events, supplemented and corrected Fan Chendas plenty of errors and leaks, formed a character which is named "rigorous demonstration for poem annotation". This bookmaking was possessed of important s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Fan Chenda.

Key words: Shen Qinhan; Fang Shi Hu Ji Zhu; poem annotation; explaining poem meaning by textual research

铜鼓县| 静海县| 宁阳县| 青铜峡市| 崇礼县| 奉贤区| 乌拉特前旗| 绥化市| 航空| 资溪县| 利川市| 亚东县| 万源市| 托克托县| 霞浦县| 东莞市| 仁化县| 黄平县| 南澳县| 广德县| 盐城市| 恭城| 镇原县| 昭平县| 响水县| 隆德县| 天全县| 宿迁市| 荔波县| 饶河县| 连州市| 安达市| 全州县| 温宿县| 沈阳市| 保康县| 佛学| 三都| 伊通| 北辰区|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