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珠希 王長金
陳望道與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陸珠希 王長金
陳望道是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縱觀其一生,從少時東渡日本求學到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從引領浙江“一師風潮”到苦譯《共產(chǎn)黨宣言》,從積極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到倡導婦女解放運動,他始終站在時代浪潮與進步思潮的最前線。立足陳望道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追憶陳望道在五四時期和建黨初期所進行的革命活動。
陳望道 馬克思主義 傳播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陳望道,清光緒十六年出生于浙江義烏河里鄉(xiāng)分水塘村。1915年東渡日本留學,四年后回國,此后開始了他在國內(nèi)的政治和文化活動。
在日本深受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的陳望道回國后積極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廣泛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最早翻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譯出了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同時大力支持工人運動的開展,高度關注國內(nèi)婦女解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最初嘗試著探索了解馬克思主義,到最后傾力投入中國革命的大潮,在1915年到1919年這四年時間里,陳望道結識了日本早期的社會主義人士,經(jīng)受了“一師風潮”的洗禮,并最終更名“望道”來守望中國革命道路的成功。
(一)東渡日本,結識日本早期社會主義人士
1915年初,陳望道告別家鄉(xiāng)父母,只身東渡日本留學。初到日本,陳望道先在東亞預備學校學習日語,而后在早稻田大學法科、東洋大學文科和中央大學法科學習,在四年半的時間里,他完成了經(jīng)濟、物理、數(shù)學、哲學、文學等學科的修習。
雖然主攻法科,但是在《從法科的人生往文科的人生》一文中,陳望道直言:“法科萬能的時代,一切盡有法科駕御的時代,早快過去罷!……法科的人生早快過去,文科的人生早快過來呵!人們互相了解地,人們互相愛護地,人們互相平等地?!雹佟蛾愅廊罚ǖ诹恚?,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頁。因而在留日期間,陳望道除了發(fā)憤攻讀各門專業(yè)知識外,還非常關心當時的政治。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在留日的中國學生中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日本的一些著名進步學者紛紛向中國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河上肇與山川均二人在十月革命前后,積極而廣泛地進行社會主義的宣傳和傳播。懷抱著救國救民偉大抱負的陳望道從河上肇、山川均等人的文章和譯文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學說。陳望道在課余十分喜愛閱讀他們翻譯介紹過來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和文章,受到了新思潮的影響,并且已經(jīng)逐漸認識到救國不單純是興辦實業(yè),還必須進行社會革命。
陳望道在日本留學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國際和國內(nèi)革命斗爭的現(xiàn)實,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經(jīng)驗與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深刻地教育了他,打消了他實業(yè)救國和科學救國的幻想,并逐漸認識到救國不單純是興辦實業(yè),還必須進行社會革命。
(二)一師風潮,投身反帝反封建新文化運動
1919年5月,陳望道從日本啟程回國。時任《教育潮》主編的沈仲九引薦陳望道前往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擔任國文教員。五四期間,“一師”率先響應,學生紛紛走上街頭,向市民進行反日愛國宣傳,勸說市民起來抵制日貨,投入這場愛國政治運動。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的帶動下,杭州其他許多學校的新文化運動也迅猛地開展起來,并由此推及到整個社會,杭州市的各種報紙也一度改文言文為白話文。時任浙江省省長的齊耀珊和教育廳廳長夏敬觀把矛頭直指浙江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查辦一師的陳望道、夏 尊、劉大白、李次九等四個國文教員。一師校長經(jīng)亨頤不接受教育廳的命令,教育廳遂撤去他的校長職務,另派校長到校,一師學生關起鐵門拒絕新校長,政府當局派軍警包圍一師以刺刀威脅學生,甚至有學生被毆傷,引起全杭州師生的公憤。
一師風潮的實質(zhì),乃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衛(wèi)新文化運動的斗爭,它使政府當局震驚,甚至出動軍警包圍學校,強令學生離校,妄圖解散“一師”,從而釀成了轟動全國的浙江“一師風潮”流血事件?!耙粠燂L潮”是五四運動在浙江的繼續(xù),同時也是1920年全國學生運動中最突出的事件之一。由于全國輿論的支持,各校學生團結斗爭,終于迫使政府當局收回了查辦“四大金剛”和撤換“一師”校長的決定。
“一師風潮”雖然取得勝利,但由于當時浙江教育文化界新舊力量對比懸殊,經(jīng)亨頤離開了“一師”,陳望道也終因無法再留任而離去,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義烏分水塘,潛心研究新思潮,試譯《共產(chǎn)黨宣言》這一經(jīng)典著作。
(三)更名望道,致力于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
陳望道原名陳參一,他求學日本以及初到“一師”任教時用的都是原名。在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示后才改名為“望道”?!巴馈倍值暮x是:“望”,原有展望以及尋找和探索的意思;“道”,亦即道路,它還含有法則、道德的意思?!巴馈倍趾掀饋砑礊樘剿鳌⒄雇蛯ふ倚碌姆▌t、新的革命的道路。陳望道改名之后,他的兩個弟弟也分別由“貫一”和“精一”改名為“伸道”和“致道”。在此后的幾十年時間里,陳望道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革命的各項活動。
“一師風潮”使陳望道受到了極其深刻的教育,因而更增強了他與舊制度開展斗爭的信心。同時,“一師風潮”也使他懂得,他在“一師”所進行的這場改革,實際上只是宣傳文學革命,至于社會改革問題,只是涉及一些而已,應該學習從制度上看問題,如不進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勞而無益的。
(一)編輯刊物,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傳播陣地
陳望道在浙江“一師”任教期間,參與主編了《浙江第一師范校友會十日刊》和《浙江新潮》,前者更被譽為“五四”時期“浙江的一顆明星”,后者是浙江第一份受十月革命影響而宣傳社會主義的刊物。根據(jù)夏衍回憶:“《浙江新潮》這份刊物,是‘一師'學生宣中華、俞秀松等在陳望道、夏 尊的支持下辦起來的?!雹佟断难苋罚贾荩赫憬乃嚦霭嫔?,2005年版,第20頁。陳望道在留日時期已經(jīng)受到十月革命思想的影響,向往俄國革命的道路?!墩憬鲁薄吩谒闹С趾陀绊懴沦x以革命的嶄新內(nèi)容。
1920年4月,陳望道應邀赴《星期評論》任職,6月6日《星期評論》被迫???,陳獨秀即邀請陳望道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于是,從《新青年》第八卷第一號開始,陳望道正式參與編輯,并于同年12月被任命為主編,而后與李達、李漢俊等共同努力,不斷擴大《新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傾向,使其馬克思主義的辦刊方向日益鮮明,并最終成為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與此同時,為了擴大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的影響,陳望道還通過邵力子將《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爭取過來,擔任了《覺悟》副刊的編輯,將《覺悟》轉(zhuǎn)變?yōu)辄h的外圍刊物,從在該刊上增加了介紹蘇聯(lián)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容,直至“五卅”前,《覺悟》是繼《新青年》后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輿論陣地。
這兩份刊物作為黨的重要的輿論陣地,對于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言論,從思想上鞏固剛成立的共產(chǎn)主義小組都起了重要作用。陳望道在《覺悟》上發(fā)表了《勞動問題的第一步的解決》、《勞動聯(lián)合》、《反抗和同情》和《罷工底倫理的評判》等文章。
1920年11月,陳望道還參加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出版的內(nèi)部理論刊物——《共產(chǎn)黨》月刊的創(chuàng)刊工作?!豆伯a(chǎn)黨》月刊出版后,旗幟鮮明地宣傳共產(chǎn)主義和共產(chǎn)黨的知識,介紹俄國共產(chǎn)黨建黨經(jīng)驗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廣泛報道國際共產(chǎn)主義,反對社會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廣泛宣傳在建黨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陳望道還協(xié)助出版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工人刊物——《勞動界》。《勞動界》是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也是我黨最早創(chuàng)辦的一份工人周刊,可以說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初嘗試。陳望道為這個刊物寫了《平安》、《真理底神》、《女子問題和勞動問題》、《勞動者唯一的“靠著”》等文章。
(二)翻譯文章,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一師風潮”結束后,作為這次事件中心人物之一的陳望道,也就成了全國文化教育界的風云人物。為此,上海《星期評論》社特地函約他試譯《共產(chǎn)黨宣言》一書。當時的翻譯工作是在參考資料極少的情況下進行的,他只能依據(jù)日文本并參考了英文本來試譯。日文本是由戴季陶提供,英文本則是由陳獨秀通過李大釗自北京大學圖書館取出提供的。在翻譯過程中不知攻克了眾多難關,費了平常譯書五倍的功夫,才把彼徹底全文譯了出來。①沈玄廬:《答人問〈共產(chǎn)黨宣言〉底發(fā)行所》,《覺悟》,1920年第9期。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部中文譯稿終于在分水塘的柴屋里誕生了,完成譯稿的時間是在1920年4月下旬。然而,由于《星期評論》于1920年6月因當局禁止而停辦,原打算在該刊上發(fā)表的《共產(chǎn)黨宣言》也只得另擇出版機構。直到1920年8月,《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才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列為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的第一種,首次正式出版。出版前,曾由陳獨秀和李漢俊兩人做了校閱。該書一經(jīng)出版立即受到工人階級和先進知識分子的熱忱歡迎,反響極為強烈。為了配合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共產(chǎn)黨宣言》很快又在同年9月重版了一次。陳譯《共產(chǎn)黨宣言》以后成為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在國內(nèi)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
作為《共產(chǎn)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它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蓬勃發(fā)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思想基礎。美國記者斯諾在其1936年所著的《西行漫記》中記錄了毛澤東的一段話:“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共產(chǎn)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階級斗爭》,考茨基著;《社會主義史》,柯卡普著?!雹冢勖溃莅5录印に怪Z:《西行漫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131頁。1941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關于農(nóng)村調(diào)查》一文中也講過:“記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墒沁@些書上,并沒有中國的湖南、湖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雹邸睹珴蓶|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379頁。
魯迅對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也倍加贊賞。陳望道在《宣言》譯本出版后,因為看到《新潮》上魯迅的意見,對于魯迅主張“現(xiàn)在偏要發(fā)議論,而且講科學,講科學而仍發(fā)議論,庶幾乎他們依然不得安穩(wěn),我們也可告無罪于天下了”④《魯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第433頁。的意見表示贊同,所以特地把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寄贈給了他和周作人,并請求他們指正。根據(jù)周作人在1960、1961年回憶,魯迅在收到書后的當天就翻閱了一遍,并贊揚陳望道做了一件好事。他說:“雖譯得不夠理想,但總算譯出一個全譯本來。”又說“現(xiàn)在大家都在議論什么‘過激主義'來了,但就沒有人切切實實地把這個‘主義'真正介紹到國內(nèi)來,其實這倒是當前最緊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鬧了一陣之后,這次埋頭苦干,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除《共產(chǎn)黨宣言》外,陳望道還在1919—1921年間,翻譯了《空想的和科學的社會主義》一書以及《馬克斯底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底解釋》、《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產(chǎn)業(yè)主義和私有財產(chǎn)》、《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等許多介紹、研究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的文章,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三)成立學會,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
1920年5月—8月,陳望道在編輯《新青年》刊物的同時,又直接參與組織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上海發(fā)起組的成員。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以《新青年》雜志社為中心,經(jīng)常舉行座談會,討論社會主義和中國社會改造等問題。大家在一起越談越覺得有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的必要,于是便首先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陳望道回憶說:“這是一個秘密的組織,沒有綱領,會員入會也沒有成文的手續(xù)。參加者有:陳獨秀、沈雁冰、李達、李漢俊、陳望道、邵力子等。先由陳獨秀負責,不久陳到廣州去。1920年年底后。當時就稱負責人為‘書記'。要緊的事,由李漢俊、陳望道、楊明齋三四人討論(不是全體同志參加),組織仿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雹訇愅溃骸蛾愅廊罚ǖ诹恚贾荩赫憬髮W出版社,2008年版,第268-270頁。又說:“在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立之前,陳獨秀、李漢俊、李達和我等先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研究會吸收會員,起初比較寬,只要有興趣的都可以參加,后來就嚴格了。五六人比較機密,總共不到十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是對外的公開名稱,內(nèi)部叫共產(chǎn)黨,有組織機構,有書記,陳獨秀就是書記。”②陳望道:《關于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活動的回憶》,《復旦學報》,1980年第3期。
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亦稱共產(chǎn)主義小組)——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法租界幻龍路老漁陽里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寓所)正式成立。陳獨秀為書記,先后參加者有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tǒng)、李達、楊明齋、周佛海、邵力子、袁振英、沈雁冰、林伯渠、李啟漢、李中、沈澤民等10余人。
與此同時,陳望道又參加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籌建工作。社會主義青年團于1920年8月22日正式成立。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將團中央機關設在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俞秀松任青年團中央書記,陳望道亦是青年團的早期負責人之一。
1920年9月,上海外國語學社成立。它是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直接領導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干部學校,校址設在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機關里面。外國語學社的建立,曾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起了積極的作用。它使共產(chǎn)主義小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可以有一個公開活動的場所。曾擔任上海黨組織1921年初創(chuàng)辦的教育委員會主任的包惠僧稱:新漁陽里六號所設“通訊社、學校、青年團都是黨的事業(yè)”③任武雄:《建黨時期的中俄通訊社和華俄通訊社》,《黨史研究資料》,1994年第11期。。
當年,一批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員陳獨秀、李達、俞秀松、楊明齋、陳望道、沈雁冰等頻繁出入此處,從事革命活動。1920年8月至1921年7月,上海的工人運動、青年團、婦女、宣傳、組織青年赴俄學習等多項工作都在此進行。黨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亦在此發(fā)起;1921年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在這里組織紀念“三八”婦女節(jié)活動;1921年“五一”節(jié)慶祝籌備會也曾多次在這里召開,陳望道與包惠僧等出席。
(四)開辦夜校,啟蒙馬克思主義思潮
1920年初,一些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已經(jīng)認識到工人階級是最先進的社會力量,是革命的主力軍,工人運動是整個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中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共產(chǎn)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組織,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作為一項頭等重要的任務。小組成員們紛紛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傳播馬克思主義,啟發(fā)提高工人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并組織他們起來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同剝削者進行斗爭。由于陳望道在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中一度擔任了勞工部長,因為在組織、發(fā)動工人運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陳望道在當年曾直接幫助籌建了上海機器工會、印刷工會,以及紡織、郵電工會。這是中國第一批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成立的工人階級組織。上海機器工會于1920年11月在外國語學社正式成立,同年12月,印刷工會也宣告成立,陳望道經(jīng)常深入滬西小沙渡路一帶工人集中居住的地區(qū),向工人群眾發(fā)表關于勞工神圣和勞工聯(lián)合的演說,啟發(fā)他們的思想覺悟,認識到自己的偉大使命。在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后,他還積極參與開辦職工補習夜校和平民女學,把政治內(nèi)容結合到教學中去,努力提高工人的覺悟和文化水平。
(一)引發(fā)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思考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將馬克思主義運用到實際中去。李大釗曾指出:“大凡一個主義,都有理想與實用兩面。例如民主主義的理論,不論在那一國,大致都很相同。把這個理想適用到實際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zhì)情形,有些不同。社會主義,亦復如是?!睆娬{(diào)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傳播和宣傳階段,更要運用到實際。陳望道將《共產(chǎn)黨宣言》翻譯出中文版之后,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思想理論的基礎,對中國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的成長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促使著一大批具有激進民主主義思想的有志青年逐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迅速投身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
(二)萌發(f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探索
陳望道在留日期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回國后仍然不斷深入學習和研究,并結合中國當時實際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和判斷。“五四時期,還只是茫然地以新舊為分。一時曾經(jīng)流行一種不加區(qū)別和選擇的思想,把一切古來已有的不分好壞一概稱為舊,一切古來未有的一概稱為新。于是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其他一切等等,就都同樣地受歡迎。但是不久就有很多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對于新舊逐漸有所區(qū)別和選擇:對于所謂舊的,不一定一概加以否定,對于所謂新的,也不一定一概加以肯定。于是五四以后一切以‘新'為名的新什么、新什么的刊物或主張,不久就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也有了更精的辨別,不再渾稱為新,渾稱為舊了。這更高的辨別的準繩,便是馬克思主義?!雹訇愅溃骸段逅倪\動和文化運動》,《文藝月報》,1959年第5期。
除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判斷,陳望道針對婦女解放問題進行了中國化的探索。依據(jù)中國婦女問題的實際,陳望道將其分為五類,指出:“我們中國人待遇女子的不平,處處可以看出?,F(xiàn)在我把它分為:(一)法律上,(二)政治上,(三)經(jīng)濟上,(四)道德上,(五)風俗上五方面來講,略略畫出一個男女不平等的簡圖?!雹陉愅溃骸秼D女問題》,《婦女周報》,1924年第28-30期。
陳望道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武裝頭腦,試圖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一個再優(yōu)秀的理論如果不能和實際相結合,不能與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相結合,那就只是一種空談的思想,成不了思想的武器。陳望道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奮力傳播馬克思主義,使其與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緊密聯(lián)系,并且萌發(f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探索。
(三)喚起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民族意識的覺醒
陳望道等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員于1920年8月創(chuàng)辦的刊物《勞動界》,開宗明義就指出:“要叫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③中國社會科學院現(xiàn)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一大”前后》(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頁。在《勞動聯(lián)合》一文中指出:“我們要知道理想盡高,達到彼總須一步一步地前走。況且大多數(shù)的人,簡直毫沒有理想,我們應該一步一步地引他上來。……所以我們談社會主義,也要作如是想,總要是一般群眾引到有理想的一條路,才行!”④《陳望道全集》(第五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頁。陳望道不僅翻譯文章編輯刊物進行思想傳播,更是通過辦夜校,開展工人運動等方式喚起廣大民眾的覺醒。通過在工人群眾中開展的宣傳、組織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推動越來越多的民眾逐步認清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反動當局的本質(zhì),意識到只有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xiàn)狀,才能獲得自由和解放。
陳望道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v觀陳望道早年革命生涯,從少時東渡日本求學到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從引領浙江“一師風潮”到苦譯《共產(chǎn)黨宣言》,從積極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到倡導婦女解放運動,他始終站在時代浪潮與進步思潮的最前線,他畢生都在追求真理和進步,他的精神風貌、道德文章以及高尚的品格風范,都值得今天的青年學習。陳望道生前一直較為低調(diào),從不張揚。2005年,時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的秦紹德為鄧明以教授撰著的《陳望道傳》寫的序里講到:“陳望道是一位很有個性的人物,執(zhí)著而又倔強。追求理想,始終不渝。正直不阿,容不得半點塵埃。資望很高,不事張揚,為黨做了很多工作,卻非常低調(diào)。許多人敬畏他,其實他是一個平和的老人?!雹萸亟B德:《好學力行的教育家——〈陳望道傳〉再版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頁。
責任編輯:宋雪玲
作者陸珠希,女,浙江農(nóng)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長金,男,浙江農(nóng)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臨安 3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