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紅河州民族研究所 普梅笑圖 / 張進發(fā)
傳統(tǒng)婚俗花腰人
文 / 紅河州民族研究所 普梅笑圖 / 張進發(fā)
彝族尼蘇支系花腰人,因婦女服飾色彩鮮艷,全身布滿刺繡的花卉圖案而得名。主要生活在石屏縣龍武、哨沖、龍朋、大橋和玉溪地區(qū)峨山彝族自治縣小街等鎮(zhèn),人口約4萬。
花腰人的婚戀習(xí)俗多姿多彩,從男女青年在玩場相知相戀到訂婚、結(jié)婚,有許多禮節(jié)和儀式。
玩場戀歌
花腰青年男女戀情通常是在玩場上通過對唱情歌、跳樂作舞相互認識,經(jīng)過多次集體約會相知相戀建立起來的。玩場是彝族尼蘇花腰青年男女重要的社交活動。甲村小伙子集體邀約乙村小姑娘到村里,殺豬宰雞鴨,以豐盛的佳肴招待小姑娘們。小姑娘們則贈送小伙子們親手繡制的腰帶、褂子或銀鏈龍頭四弦。歌舞的場地叫玩場,通常是村中的公房。小姑娘小伙子們在玩場上你一曲我一曲,你一調(diào)我一調(diào),通宵達旦地賽歌賽舞。他們通過歌舞展示才藝,抒發(fā)情感,相互觀察,尋覓知音。
男青年擇偶的標準通常是:身體好,有生育能力;人勤快,有勤儉持家的本領(lǐng);思想好,會為人處事、賢惠善良。女青年的擇偶標準則是:思想高尚,能平等待人;身強力壯,有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為人勤奮,沒有好吃懶做的習(xí)性。此外,有無土地耕種,有無水源灌溉,有無房屋安身等家庭、地區(qū)環(huán)境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男女青年在相互交往中,一旦尋找到心儀的對象,便互贈信物。女方送男方的信物一般是親手繡制的花腰帶,表示千針萬線心連心。男方送女方的多為手鐲、戒指、手表和圓鏡等,表示有情人形影不離。
伴娘戲耍新郎
先由男方家主動,選一個可信賴的人做媒,代表自己去女方家探聽口氣。女方家長(主要是母親)若贊同,即用紅紙開列女兒庚年交媒人帶回供男方合婚。隨即男方又托媒人或男方母親親自去贈送定親禮,彝語叫“鎖哉”,意為打記號,表示名花有主。托媒說親的禮品通常有米、紅糖、絲線、布料、錢幣等,錢幣無論多少,末尾必須是帶“六”的數(shù)字,表示吉利。如果男女青年戀情完全公開,但男方家無意托媒說親,女方家則視為男方家不尊重自己,不把女方家放在眼里,通常會阻止雙方繼續(xù)交往。女青年一旦有人家“鎖哉”以后,就以有了“人家”的身份參與社交活動,減少或避免去玩場參加娛樂活動,拒絕其他男青年的追求,以表示對未婚夫的忠貞。
花腰婚俗中的媒人有別于人們心目中那種能說會道、油腔滑調(diào)的媒婆,她們實際上是經(jīng)男方要求,義務(wù)地幫雙方過話,幫助雙方傳遞信息,特別是不便直接提出的要求,比如彩禮等婚俗中需要男方家提供的東西。同時,過去沒有婚姻法時,人們需要媒人作為事實婚姻的見證人。
初嫁,俗稱“喝小酒”,彝語叫“賀若賀”,相當于漢族的定親儀式。初嫁的費用全部由男方承擔。男方根據(jù)自家經(jīng)濟能力,備辦5-20桌左右的豐盛酒菜到女方家,邀請女方的親戚,主要是本家、舅家、姑家人吃一餐,表示雙方正式開親。在初嫁儀式上,雙方要協(xié)商好彩禮的數(shù)量。經(jīng)過初嫁儀式后,雙方就以親家相互稱呼和交往,特別是準新娘和準新郎要喊對方父母“爹媽”。雙方家族凡遇到婚喪嫁娶之事要相互邀請,每逢喜慶節(jié)日也要禮尚往來,以表示親熱、有禮。
花腰人在舉行結(jié)婚儀式前兩三個月時間內(nèi),經(jīng)雙方約定,男方擇個吉利日子把備好的彩禮送到女方家。這個儀式彝語叫“賀金伙”,意為送嫁妝費。彩禮除了購置嫁妝的禮金、專給準新娘縫制嫁衣的布料、絲線以及鞋襪、手鐲(手表)、雨傘等外,還有一對用來祭奠祖先的公母雞。送婚禮當天,邀請女方家族長者到場飲酒吃飯,過目禮金禮品,商議婚期、婚宴規(guī)模、送親人數(shù)等事宜。
禮金主要用于給出嫁女購置嫁妝。舊時包括田地、耕牛(母畜,能生育繁殖,象征財富)、首飾、衣物等。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為生活用品,如皮箱、衣柜、縫紉機、一套完整的床上用品。到了九十年代,又變成電視、音響、自行車等。到了二十一世紀,太陽能、冰箱、洗衣機、摩托車、汽車等又成了陪嫁的重要物品。至于具體陪嫁什么,根據(jù)男方的禮金和新人的喜好來定。嫁妝是為子女婚后生活準備生產(chǎn)生活資料,為他們獨立生活做好鋪墊。因此,女方家庭經(jīng)濟比較好的,父母會為女兒準備豐厚的陪嫁品。
喝交杯酒
迎娶送親
結(jié)婚儀式彝語叫“賀猛賀”,即“大婚”?;ㄑ艘曰槭旅枚?、排場大為榮。結(jié)婚要宴請三親六戚、好友、鄉(xiāng)鄰到場,宴客三餐。婚禮儀式名目繁多,要遵循許多 “老規(guī)矩”。
(一)擇定婚期。一般由新娘一方擇定婚期吉日,新郎方從之。
(二)請客的規(guī)矩。請嫁客要說“某月某日來共素餐”;請娶客要說“某月某日來喝酒”。請客的順序不能亂,請客要先抱紅冠公雞請阿舅,二抱長尾公雞請姑媽,三請遠近親友和至交,四請家族、廚師和相幫。此外,嚴守長幼輩分,按照從老至幼順序去請。
(三)送禮規(guī)矩?;ㄑ俗隹退投Y也有規(guī)矩。人們認為請客做客是一種禮尚往來,不管誰家做客,按其參加人數(shù)自覺帶足口糧和菜金,禮錢實際上就是相互補貼的伙食費。外甥、侄兒結(jié)婚,舅舅和姑姑要牽一只大綿羊,送鏡框、掛紅。小伴出嫁,姐妹要送染色糍粑祝賀,并送上衣服、生活用品等表情誼。一般親友則根據(jù)自家參加婚宴的人數(shù)送米、禮錢和一兩包糖。主人家要請專人把客人送的禮用紅色禮簿登記起來,以備日后作為還禮依據(jù)。
(四)婚宴。女方家在擇定婚期之日的晚餐開始大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男方家在次日下午開始宴客。女方家開始宴客前一天,男方家須派人送去酒、肉和菜蔬。酒席每桌八個不同的菜品,俗稱八碗。每桌8人,男女一般不同桌。席間除了肉食限量以外,酒和蔬菜盡量滿足。
(五)戲迎新郎和伴郎。
迎親隊伍由新郎、伴郎和迎親人(牽馬人)三人組成。伴郎必須由未婚的舅家表弟或堂弟來擔任。迎親人肩挑一對新籮筐,筐上各放一只木制四方托盤,一只擺放四盤糖果煙茶,另一只少量大米墊底,放一圈豬項圈肉,擺放一對土陶酒壺和一把紙扇。迎親人名為擔筐,實為老師,是新郎和伴郎的禮儀指導(dǎo)。年輕人不懂規(guī)矩,迎親人就在一旁指導(dǎo)行事,以免出錯鬧笑話。
新郎一行來到新娘家,被邀請到堂屋正中坐上席。這是新郎和伴郎的專享席位,任何人都不能坐。女方家族男性長者及舅舅、姑爹受邀陪客。新郎和伴郎在席間會受到伴娘們的戲耍和招待,但戲耍不能過分,萬一新郎飲酒過量而跌倒,被視為不吉利,所以伴郎要盡量幫新郎擋酒。
(六)新娘哭別父母兄弟。
新娘要離開娘家,離開故土、父母兄弟和兒時伙伴的憂傷涌上心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嚎啕大哭,唱起《哭嫁歌》來:阿媽女兒我,像只蛋殼鳥,胸脯毛沒齊,翅膀毛未硬,嫁我隨夫去,獨自操家務(wù)。去服侍公婆,女兒還不會。爹媽養(yǎng)育我,疼兒如心肝;焦兒餓寒暑,形影隨女身。春三月養(yǎng)我,烈日當空照;爹媽在熱處,兒樹腳乘涼。夏三月養(yǎng)我,陰雨連綿綿;爹媽淋雨作,女兒干處玩。秋三月養(yǎng)我,青黃兩不接,爹媽愁斷腸,讓女兒吃飽。冬三月養(yǎng)我,寒冬雪茫茫;爹媽受寒霜,暖住女兒身。女兒剛長大,養(yǎng)育恩未盡;嫁女出遠門,良心我不忍。女兒到婆家,雞鳴三挑水;天亮三背柴,女兒怎能受。
新娘傷心地哭著,一大群嬸娘站在門前,倒舉著一頂裝著食品的雨帽,同聲吟唱《教嫁歌》,安慰出嫁女:
阿媽的女兒,娘嫁兒前面,女嫁媽后首,嫁女是規(guī)矩,女兒你莫哭。兒到姑爺家,綢緞滿箱柜,歸女兒主權(quán)。金銀滿壇罐,秤桿由你掌。滿廄豬牛羊,皆女兒福運。癡兒非商品,慧女不傳宗,有不育之婦,無不嫁之女。
(七)兄妹吃“共碗飯”。
新娘淚水盈眶,由其兄長背出門外,兄妹以門檻為界吃“共碗飯”。阿舅端著飯菜,高聲宣誦:“兄妹請吃共碗飯,不吃共碗飯,將來兄妹肯忘情,雙方子孫難興旺。”菜是切成片的豬心和豬肝。兄長扒飯喂妹,搛塊心肝表深情。吃了“共碗飯”后,兄長將一支筷子丟出門外,一支丟進房,表示一雙筷子兩邊分,同胞兄妹成兩家。同樣,妹妹也給哥哥喂飯,照樣丟筷子。吃完共碗飯,新娘揮著眼淚走上了自己新的生活之路。妹妹出嫁以后,兄長就成了妹妹永遠的靠山。
(八)接風(fēng)洗塵。過去彝族姑娘出嫁要騎馬,現(xiàn)在改為步行或花車迎親。新娘一路撐著辟邪遮羞的紅傘,在伴娘和娘家送親隊伍的陪同下跟隨新郎前往婆家。到了新郎家的村寨口時,與新娘同寨而先嫁到此地的婦女,會以同鄉(xiāng)姐妹的身份備一桌酒席為新娘接風(fēng)洗塵,邀新娘和前來送親的婦女同飲接風(fēng)酒,同享接風(fēng)菜。彝語稱“佐忍”。新娘應(yīng)邀吃接風(fēng)酒菜之后,便邀請接風(fēng)人加入送親隊伍前往新郎家。一路上,接風(fēng)人將村里的風(fēng)土人情、習(xí)俗規(guī)矩介紹給新娘,教導(dǎo)新娘將來如何為人處事。新娘在新婚期暫時不吃新郎家的飯,除自己從娘家?guī)淼氖称芬酝猓阌山语L(fēng)人代娘家送飯。
接風(fēng)人的酒席中有一只完整的熟雞,即為接風(fēng)雞。第二天清早,將接風(fēng)雞剖成兩半,一半還主人,表示你有情我有意。另一半剁成小塊,炒成油炒飯供送親人用手抓吃。表示接風(fēng)人與新娘情同手足,親如姐妹。吃過手抓飯,永久相懷念。
(九)蹬白褲除邪。新郎新娘飲過交杯酒后,新郎穿上一條從新娘家?guī)淼陌咨澴?,彝語叫“犯蹬羅”,意為:蹬白褲踏邪惡除污穢。這條褲子縫合簡便,故意將褲腿縫起,里面放一些粘連草等物。新郎用力一蹬,褲腿被蹬開,里面的雜物掉出來,表示不吉利的邪惡禍害被驅(qū)除。拜堂結(jié)束以后,這條白褲要收藏起來,將來生下孩子以后做襁褓布,保佑后代健康成長。
(十)討糍粑鬧新房。拜堂儀式結(jié)束,新娘由伴娘們擁進新房。夜幕降臨,新郎的伙伴們以應(yīng)邀前來恭賀新禧、饋贈禮品為名來向新娘討要粑粑和煙。除了年輕小伙們來鬧新房外,小孩子們也成群結(jié)隊地來叫嫂子要粑粑和糖果。據(jù)說男孩討得糍粑意味著將來說媳婦順利,女孩討得糍粑意味著將來的丈夫一定是能人。新娘分發(fā)糍粑積功德,發(fā)得越多越好。鬧新房直到深夜,新娘給每個即將離去的客人送一個圓形糍粑作圓場。深夜里,客人走了伴不散,伴娘們橫七豎八地一起睡在新床上。據(jù)說只有這樣將來人丁才會興旺,家業(yè)才會發(fā)展。
彝族花腰人有婚后女子暫“不落夫家”的習(xí)俗,因此,新娘出嫁到新郎家的第二天清早,新娘父母要安排其親弟或堂弟二人,前往新郎家接新娘,把出嫁的新娘接回娘家。兩個接親的弟弟的使命就是:一是帶著禮物代表新娘后家首次走親,表示雙方通過聯(lián)姻成為親家,從此開始正式來往。兩個接親人要在新郎家早餐前到達,否則新郎家客宴不能開席。二是確立舅權(quán)地位。彝族親屬關(guān)系中,娘舅為最大,出嫁女子婚后直到老死的權(quán)益由舅舅來保護,解決一切有關(guān)的事情以舅家說話算數(shù)。接親人備受尊重,被當做貴賓在正堂主客席上接待,享受最高的禮遇。
認親是花腰人婚禮中最為隆重的儀式,在新郎家的正堂屋進行。儀式前,新郎家要準備好甜酒,新娘和伴娘們準備好給親友們的糖果、糯米粑粑、用棕葉串成的象征腰帶的樹枝等物品。新郎的舅舅和姑爹分別給新郎和伴郎掛紅。新郎和新娘男左女右在堂屋正中站好,受邀喝酒的親友按照長幼親疏的關(guān)系成雙成對來喝酒道喜。新郎新娘各出一只手托住酒盤,由伴郎斟酒,新郎母親一一介紹輩分和稱謂后,新郎和新娘同聲稱呼并敬酒。例如給新郎舅父母敬酒,新郎新娘同時舉杯遞酒:舅舅舅媽請喝酒。舅舅舅媽接過酒要說一些吉利祝詞,然后往地上滴幾滴酒以后一飲而盡。喝酒的人喝完后就會往托盤中放一些“喝酒錢”,說是給將來的孩子買衣服、尿布等嬰兒用品的。伴娘們代表新娘回贈糖果糕點和糯米粑粑。同時將樹枝藤條編成的腰帶系在女性長輩腰上,這些長輩帶著樹枝腰帶邊走邊舞上到樓上,把樹枝腰帶卸下來放在糧倉上,又從另一邊樓梯舞著下樓,動作滑稽,引得圍觀眾人哈哈大笑。這是彝族祖先以樹葉茅草遮羞的遺風(fēng)古俗。
回門端洗腳水孝敬公婆
晚飯后,客人還沒有散去,新娘就要收拾行裝出門,新郎和伴郎要去追趕,從村外將新娘一行又邀回來,這一儀式稱回門。新娘一出門,新郎家就開始為新娘回門做準備工作。新郎和伴郎要帶著一甑飯、豬舌頭和酒飛速追趕新娘的隊伍,邀請她們吃晌午,象征新郎新娘從此開始了新生活。前來相幫的親友則忙著打掃衛(wèi)生;廚師要添飯、抬菜、擺碗筷;主人要抱柴、挑水放于門外,門口還要擺著豬食盆,點燃稻草置于門檻外側(cè)。一切準備就緒,迎候新娘回門。新娘一行回門到門口,新娘要用攪豬食的木棒攪一下豬食,然后領(lǐng)頭端起豬食跨過稻草火焰進門,到廚房準備生火燒水。伴娘們幫忙挑水、抱柴。新娘回門時間不長,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必須燒好洗腳水,用甜蜜的語言端水給公公婆婆洗腳。燒水過“勤快關(guān)”,端水遞鞋過“孝敬關(guān)”。尊敬公婆用語要恰當,說話聲音大小要有分寸,動作輕重快慢要適度。動作迅速敏捷,語言溫順的新娘,更受公婆的喜愛,外人自有好評。
新娘在短暫的回門時間內(nèi)過了“勤快關(guān)”和“孝敬關(guān)”之后,便跟隨接親的弟弟同送親隊伍一道回娘家。
(責任編輯 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