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必強 毛海富 姜小利
江西省玉山縣農業(yè)局
早稻不同移栽密度試驗報告
余必強 毛海富 姜小利
江西省玉山縣農業(yè)局
為探索不同移栽密度與種子用量對產量的影響,總結早稻最佳移栽密度,計算最適用量,特進行了2014年早稻不同栽插密度和用種量對比試驗,現(xiàn)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1.試驗地點和供試品種
試驗設在玉山縣雙明鎮(zhèn)徐村劉志德農戶進行,試驗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2.21%、堿解氮210毫克/千克,速效磷54.6毫克/千克,速效鉀78.2毫克/千克,PH值6.1,前作為綠肥。供試組合為榮優(yōu)463。
2.試驗設計
試驗設8個密度處理,即處理1~8分別為16.7厘米×20厘米(3本)、13.3厘米×26.7厘米(2本)、13.3厘米×26.7厘米(3本)、16.7厘米×26.7厘米(2本)、16.7厘米×26.7厘米(3本)、20厘米×26.7厘米(2本)、20厘米×26.7厘米(3本)。每處理小區(qū)面積0.1畝,1次重復,隨機排列,采用濕潤育秧。
3.試驗實施
3月25日播種,4月26日移栽,7月21日收割,試驗小區(qū)施肥、打藥、水分管理等相同。
從表1中可以看出,密度相同,栽插秧本數(shù)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密度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從室內考種情況來看,結實率以處理2最高,達到90.3%;處理4次之,為89.6%。從產量來看,處理2產量最高,畝產達536千克,處理4產量次之,為512千克,第三為處理1,畝產485千克。由此可見,早稻產量在密度相同的情況下,適當增加秧本數(shù)可提高產量。增加密度也會提高產量,但不能太密,太密不利于個體發(fā)育,太稀,畝栽基本苗減少,影響單位面積產量,本試驗以13.3厘米×26.7厘米栽3粒谷秧苗為宜。
表1 早稻不同移栽密度試驗經濟性狀
催芽,其方法是:選擇表皮光滑,水分充足,無病蟲害,單薯重30~50克的薯塊。用0.5~1ppm(百萬分率)的赤霉素溶液浸種5~10分鐘,然后在室內催芽。沙床寬1米,長度不限。先在底層鋪細沙5~6厘米厚,之后將種薯頂端向上緊密擺放沙床上,然后在薯塊上再鋪一層細沙,接著擺放第二層種薯,頂層再鋪一層5~6厘米的細沙。種薯層數(shù)不超過兩層。頂部用草簾或秸稈遮蓋,保持沙床濕潤。經一周左右種薯芽長0.5~1厘米時即可攤晾準備播種,薯芽不宜過長。搶時播種:8月上中旬即可播種。播種時沿空帶中央開深15厘米的施肥狗,將全部底肥一并施入溝內,在施肥溝兩側各播一行馬鈴薯。兩行之間行距35~40厘米。穴距25厘米,播后隨機覆土。施肥及中耕管理:按畝產1000千克,畝施氮9~10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氧化鉀10~12千克。在管理上應抓好苗期和塊莖膨大期的中耕松土。及時收獲:待玉米包葉變黃,籽粒變硬時應及早收獲玉米并清理。莖稈。及時對馬鈴薯進行中耕及追肥管理。10月上中旬即可在玉米帶內移栽兩行油菜。12月上旬馬鈴薯即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