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山
從人本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學說的視角來審視當下的德育改革,我們欣喜地發(fā)現,以生命關懷為價值取向,運用現代心理學的方法,以全息體驗、互動陶養(yǎng)、群集共生為實踐形態(tài)的生態(tài)體驗理論,探索出了一種震撼心靈、感動生命的魅力德育實踐樣式。學生生命主體的參與,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認同道德,滋養(yǎng)德性,養(yǎng)成德行。生態(tài)體驗教育論為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終極目標,為深化學校的德育改革提供了很有借鑒意義的途徑和方法。
回顧近年來生態(tài)體驗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學校德育工作,我們愈加真切地認識到,德,關鍵在養(yǎng)。因為“養(yǎng)”出來的德性豐潤、厚重、堅實、長久。
一、營造校園體驗場,讓學生在自然生態(tài)中養(yǎng)德
學校無論大小,其本質上都是一個體驗場,其中蘊含著教育人無窮智慧和教育意圖的自然生態(tài)對人的影響不可小覷。我們追求的自然生態(tài),樸素而不失雅致,自然而不失莊重,恬靜而不失靈動。
1.顏色養(yǎng)德
在整體維修和裝飾學校外墻的時候,我們向全校孩子征求外墻主題色的意見。海報上這樣寫道:你希望生活在怎樣的色彩中呢?你的選擇將決定樓體衣服的顏色,更決定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以少先隊干部為主要成員的中標小組收到了幾千條意見和建議。最后,我們確定了以紅黃藍三原色為主題色。因為,有了這些最基礎的顏色,就能夠調和出任何五彩的顏色,寓示著小學的學習就是打好人生底色,只有底色堅實敦厚,人生方能五彩斑斕、繁花似錦。
2.標識養(yǎng)德
少先隊志愿者服務隊的隊名的命名,課間文化旗的圖標、學校??短煨越逃返目?、主題活動的背景墻等的設計,孩子們都參與其中。
教學樓和花壇之間是一條長一百多米的小路,路牌設計和道路命名的征集,在同學們中掀起了一陣高過一陣的浪潮。深度的參與讓孩子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真實感悟。
3.標語養(yǎng)德
“假山雖假,安全不假”“踩去小草的生命,降低你的形象”“用普通話,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網絡在生活中,而非生活在網絡中”“一個強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讀書的王國”……校園里的標語都出自孩子之手。深度的參與中,孩子們學會了行為自律。
4.景點養(yǎng)德
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墻一室、一人一事都具有濡染、熏陶、默化的功能。北二小“多彩校園”寓意的是順應天性,道法自然;“北二之星”寓意的是名人就在身邊,人人皆可成才;“論語走廊”寓意的是繼承傳統文化,積淀人文情懷;“樓道故事”寓意的是美德勵志勸學,成人成才成家;“血色長城”寓意的是胸懷偉大祖國,志存高遠理想;“吉尼斯榜”寓意的是勇于挑戰(zhàn)極限,敢于超越自我;“主題浮雕”寓意的是傳承燦爛文明,擁抱美好未來。
理念支撐下的自然生態(tài)是有靈魂的,對人的影響必然是深刻而久遠的,因為它彰顯著導引者對教育的理解和執(zhí)著,它體現著體驗者對教育的期待和追求。
二、營造班級體驗場,讓學生在類生態(tài)中養(yǎng)德
班級是孩子生活最多的地方。班級類生態(tài)是人與人、人群及文化關系的集中體現,是學生生命的社會依托、心智模式的經驗源、生命發(fā)展的平臺。
1.在共同愿景的規(guī)劃中明確目標
愿景,是希望實現的一種愿望或到達的一種境況。每個班的所有任課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參與到了班級愿景的規(guī)劃中。孩子們這樣表述自己的愿景:
“四(五)班的我們是一群愛讀書的少年。以好書為伴,與經典同行,滋養(yǎng)童心,增長才干?!薄傲?)班的我們推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人生哲理,相信厚積薄發(fā)的成長規(guī)律,涵家國情懷的國際視野,養(yǎng)正氣、志氣、秀氣和靈氣?!?/p>
2.在小組共建的成長中學會尊重
小組成長過程性評價是學校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力推的一項工作。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每個班科學組建了二人小組和四人小組,從學習、紀律、衛(wèi)生、榮譽和成績幾個方面整體評價各小組。采取課內為主,課外為輔;校內為主,校外為輔;加分為主,扣分為輔的評價。小組同學在愉快合作、榮辱與共中培植團隊意識;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培植質量意識;在挑戰(zhàn)自我,公平競爭中培植競爭意識;在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中培植卓越意識。
3.在整體形象打造中積淀氣質
學校每月都會進行“北二形象班”的評比,活動主旨是促使各班類生態(tài)的深化。當一個個書香班級、花香班級、墨香班級、健康班級、愛心班級、快樂班級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時候,一個個帶有班級濃郁文化氣質的孩子們像跳動的音符,在自尊、自律、自信、自強中開啟天性、發(fā)掘潛能、回歸天良、釋放靈性。
4.在班本課程的實施中滋養(yǎng)德行
現代教育強調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張揚個性,鼓勵個性發(fā)展,允許學生發(fā)展的不同,主張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學校倡導用班本微課程來發(fā)展學生個性,滋養(yǎng)學生德行。以各班班主任為班本課程開發(fā)組組長,建立起以任課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為成員的微課程小組。微課程小組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把一群“教育人”集中在了一起。小組成員各盡所能、人盡其才——醫(yī)生媽媽帶來了“我們從哪里來”;消防爸爸帶來了“生命只有一次”;專職媽媽帶來了“舌尖上的中國”;語文教師帶來了“奇妙的語言”……
班本微課程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們每天都期盼著班本課的到來,如向日葵般自覺主動地去接受陽光雨露的恩澤。
三、營造活動體驗場,讓學生在內生態(tài)中養(yǎng)德
內生態(tài)是人與其身心靈的關系,是生命存在的載體、生命安頓的心靈居所、放飛夢想的無限時空與精神家園。
生活其實就是由無數個小事件、小任務、小現象、小變化組成的,德行養(yǎng)成同樣如此。近年,學校以“小”為題,做出了“大”文章。
1.小現象,大德育
我們引導學生在生活的點滴中做一個有品位的人?!皬男≈姓掖蟆被顒?,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的小事如走路、吃飯、入廁、穿衣、說話中,去體驗、感悟。學會自己與自己對話。這樣的對話,孩子們體驗真切,感受深刻,易于內化。樓道里的敬畏心,教室里的自信心,食堂里的感恩心,廁所里的公德心就是在不斷地體驗、感悟后,內化為了孩子們的自覺認識和行為。
2.小故事,大道理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靈魂的感召。一個好故事往往飽含著多個深刻的道理,故事中既有著對人類核心價值虔誠的尊奉,也有著對道義與良心的不懈叩問與吁求,還保持著對教義和傳統的詰難和質疑。在陶醉于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學生會比照故事中的人、事、物,回眸、反思、張望和瞻望自己的人生。
3.小變化,大成長
如果有人問,有沒有學生在一個集體生活六年,卻從來沒有得到過別人的贊許?很多時候,答案是——有。真如此,不難想象,一個人從來就沒有被贊揚后怦然心動,從來就沒有成功后的躍躍欲試,從來就沒有被欣賞后的怡然自得,這樣的人生將會多么灰暗和可怕!
要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杜絕這種可怕的發(fā)生!這是全體教師發(fā)自心底的聲音。“小變化,大成長”墻(也叫點贊墻)就這樣出現了。墻上有每個人的一席之地,我們鼓勵學生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種身與心的對話不僅是今天與昨天的比較,更是肉身與心靈的交流。
4.小課間,大文明
長期以來,以鈴聲為界,課堂與課間儼然是二個天地,彼此格格不入。孩子們的課間文化沒有價值引領的主線,小范圍的有序狀態(tài)掩蓋不了大范圍的盲從與無序。
為此學校以走操、體操、跑操、繩操為內容的四操,通過營造強大的生命體驗場,讓學生體驗、感悟和內化,培養(yǎng)集體意識、審美意識、鍛煉意識、拼搏意識。
實踐表明,三重生態(tài)圓融互攝,意境悠遠,使教育活動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tài)鏈整體,使人才健康成長所需的土壤、陽光、營養(yǎng)、水分、空氣等各種因素產生和諧共振,最終形成生態(tài)和諧的教育新圖景。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