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王愷文
推“共識”不如找樂子
北京 王愷文
我記憶中最好的春晚是2002年那一次。那一年的語言類節(jié)目非常出彩,演員和創(chuàng)作者小心翼翼地在諸多敏感界限間耕耘,繡出了花。馮鞏、郭冬臨和陸鳴的《臺上臺下》我至今還能背出詞來,沒有“大尺度”的諷刺,三個人爭風吃醋插科打諢相互拆臺;沒什么高大上的主題,彈吉他說快板,聊國足侃世貿,從頭到腳都是樂子。王小丫、李詠和鞠萍在那一年也演小品——《智力闖關》,雖然糙了點,但總算把某種知識性的元素帶進了春晚。最重要的當然是趙本山,但那一年他還沒有那么重要,《賣車》被放在整臺晚會的中段,然而這一部作品連帶之前的《賣拐》終于將他推到了巔峰,此后十年春晚不能沒有他,他的節(jié)目也就越來越靠后,一直排到了零點以后。
可以看到,2002年春晚的小品、相聲很好地處理了無法回避的政治任務,盡管也被安排進歌頌和諷刺,但樂子優(yōu)先。更何況,那些被歌頌的,是全民認可的功績:國足打進世界杯,中國加入WTO,經濟高速發(fā)展……或者說,2002年,“共識”依然存在,“三個代表”確實具有代表性。在“共識”的指引下,2002年的春晚在歡樂之中透出一股昂揚的精神氣度:一切都很有希望,大片的天地等待拓展。
而2015年的春晚語言類節(jié)目,基本是在說兩個主題:“反腐”和“回家”?!度ψ印贰锻镀渌谩泛汀哆@不是我的》,極力完成政治任務,照著主題編段子加笑料,且不說沒什么樂子,“反腐”本身也曖昧不清。這三個作品展示的圖景都是青天大老爺巡視地方主持公道,只不過青天名叫“紀委”,而在現實中鮮活又隱秘的腐敗被繞過不談了?!渡鐓^(qū)民警于三快》《小棉襖》《車站奇遇》這三個語言類節(jié)目都在拼命呼喊“快回家吧”,在青年人的自由發(fā)展和中老年人的家庭秩序之間,一屁股坐到了中老年人那一邊。不論是《小棉襖》中女兒最終在父親樓下買房,還是《車站奇遇》里不合邏輯的接站情境,都在“親情”“團圓”“孝道”的面具下暗示年輕人應該回歸小家庭中順從的日常。本來這可能是具有相當共識性的價值觀念,然而作品生硬急迫的表達完全違背了意識形態(tài)工作“潤物細無聲”的原則,大部分觀眾都不會買賬。
對比相隔十三年的兩臺春晚,我的感受是:在這個階層固化、城鄉(xiāng)對立、代際沖突撕扯中國社會的時代,十幾年前開拓奮進的精氣神已然消退。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共識”本就面目可疑。所謂的“主流價值觀”本來就已經和現實脫節(jié)了,而小品相聲還要生硬地強推這些觀念,最終產生了這一屆收視率新低的春晚?!肮沧R”都不存在了,春晚哪還能以“共識”引領人民呢?倒不如戴著鐐銬跳舞,認真地找點樂子吧。
作 者: 王愷文,北京大學中文系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網絡文學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