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華
新《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第一點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實現閱讀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重在“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是一種對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考察。這種能力又必須“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謂“學生獨特的感受”應該就是學生在自己有限的知識水平基礎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所謂的“語感”。
近幾年來,有關語感的話題備受人們的關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為語感作出過精辟的詮釋:“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痹僬f得簡單點就是一聽就明,一說就清,一讀就懂,一寫就通。不需要分析,而能直接領悟。在語文學習中,語感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些語句之所以讓人聽起來不入耳,讀起來不上口就是因為缺乏語感。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先從語感抓起。
我國古人早就知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強調借助朗讀,領悟語句的內在含義,達到提升語感的目的。所以,朗讀是獲得語感的最佳途徑之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朗讀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它將課文的無聲文字變?yōu)橛新曊Z言。通過大聲朗讀,可以讓讀者和聽眾在理解文意的同時,深刻領悟作者寫作時的感受,領悟文章表現出的氣勢和語言魅力。出色的朗讀,既可以使自己在感受韻味上與作者溝通,又能使聽者如聞其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增強語言的感受能力。感覺是相互作用的,這個規(guī)律告訴我們,在閱讀中學會掌握多種誦讀技巧,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讀出重音、讀出停頓、讀出語調和語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一、讀出重音,突出表達
有時,為了顯示夸張、比喻、否定、肯定等修辭,需要重讀某些詞語,以突出表達的意思,達到感染人啟發(fā)人的目的,這種效果在詩歌中體現尤為明顯。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為了夸張瀑布的飛流直下,而重讀“三千尺”,更能讓讀者體會到磅礴的氣勢。再如,“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重讀“綠”“青”,這二字不僅寫出了夏天的田園風光,還表現了山野的無限蔥郁。對“護”“送”這兩字重讀,尤其可以讓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為了讓地里的禾苗茁壯長大,那流水是自己有意圍繞著它;而為了讓主人欣賞到美麗的景色,青山更為有情有意,主動將青翠捧送到主人面前。這種意境和韻味,是任何字典里找不到的,只有靠朗讀去感悟。還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先重讀“平”“正”,再重讀“闊”“懸”,一起一伏,就將優(yōu)美的景色呈現在讀者眼前。站在船頭,放眼望去,水漲潮了,江面一望無際,遠遠地與江岸一樣平了,人的心胸、視野也隨之開闊起來。這種恢宏的意境,跟著你此起彼伏的朗讀自然就蘊含心中了。
二、讀出停頓,突出感情
停頓是語句的間隙,標點符號就是停頓的標志之一,而標點符號是有跡可循的。為了把文章的內容表達得更清楚明白,把思想感情體現得更鮮明突出,有時在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也要作停頓處理。例如在《金黃的大斗笠》一文中,“金黃的﹨大斗笠下:這邊,露出﹨一條翹起的﹨小辮;那邊,露出﹨一條攬著山羊的﹨滾圓的﹨胳膊。在用斗笠臨時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倆﹨坐著,任憑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腳,腳趾頭﹨還在得意地動呢?!蓖ㄟ^這樣適當的停頓,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大斗笠下姐弟的歡聲笑語、天真可愛;可以領略到溫馨、愉悅的童趣。再比如說,《秋天》一文中,“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秋天﹨棲息在﹨農家里?!边@一節(jié)詩描寫的是農村常見的勞動場面,一、二句是農人在山谷里砍伐木頭,三、四句是農人在果園里采摘瓜果。通過停頓讀出詩歌強烈的節(jié)奏,讓讀者仿佛看到幽靜的深谷傳來丁丁的伐木聲,碩果累累的農家正忙著豐收?!皸ⅰ币辉~本來是形容有生命的東西,現在用來形容“秋天”,讓秋天有了生命,這種閑適的氛圍只有在朗讀中用停頓、重讀來突出表現。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停頓是為了準確表達句子原意而做的適當的處理。
三、讀出語調和語速,突出變化
語調,顧名思義就是語言的聲調,因為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在讀音上出現的高低起伏。這種變化可以讓感情表達得更加準確、鮮明,達到深有同感的目的。一般來說,升調表示為反問、設問、吃驚、興奮;降調表示為肯定、否定、深沉、感嘆;平調表示為平淡的說明、記敘等。與此同時,在朗讀的時候也有快慢之分,這稱為語速。正確運用恰當的語調和語速,也可以啟發(fā)學生的語感。
在《語文》九年級教材《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著)一文中,有一句贊美鮑尼亞的話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學多才的法官”,它在文中出現了兩次,但這兩次是出自不同人之口。當它由夏洛克講出來時,語速稍快,語調為升調,“法官”重讀。這樣一讀出來,就揭示了夏洛克那種表面動人實際虛偽、恭維討好的丑態(tài);當它被葛萊西安諾用來作為武器回擊夏洛克的時候,這時就應該語速稍慢,意味深長,在讀到兩個“的”的時候要稍作停頓,“法官”二字輕讀。通過這一改變,我們又可以領悟到葛萊西安諾對鮑尼亞的敬佩之情。還有《語文》七年級教材《秋天的懷念》(史鐵生著)中,課文第一段要表現“我”雙腿癱瘓后,脾氣暴怒無常,和母親的委屈,對兒子的關愛,在朗讀時就要注意語速和語調?!拔铱苫钍裁磩拧闭Z調升高、語速加快,要讀出“我”的絕望;“咱娘倆好好兒活”語調降低、語速放慢,要讀出母親的乞求。人物身份不同表現的感情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通過朗讀來品悟。
上面講的幾個方面都是如何培養(yǎng)語感的一些朗讀技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在朗讀時可播放一個ppt、一段適合的音樂,還可配一些精美的圖片展示等。朱自清的《春》一文,就適合配樂朗讀。先來一段悠揚清脆、悅耳動聽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春天的氣息。然后,伴隨音樂,以舒緩、輕柔、歡快的語氣朗讀課文,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讓他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片花香鳥語生機盎然的春景,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自己的語感。賈平凹的《風雨》在教學前放映一些風雨中的景、物、人的圖片,再來一段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的音樂,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那么,對文中的情境領悟就更深了。
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還有很多,但是語感對學習語文是有很大幫助的。當前中考中,一些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的考試實際上都是在測試學生的語感能力。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中,也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等相應的要求,而要實現這些要求,就必須進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感染力,思想上達成共識,感情上達到共鳴,從而領悟到作品的內在意義,達到提升語感的目的?!簦ㄗ髡邌挝唬航魇°U山縣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