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國,曲文杰,宋乃平
(寧夏大學 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tài)恢復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寧夏 銀川750021)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的密度依賴調節(jié)機制
楊新國,曲文杰,宋乃平
(寧夏大學 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tài)恢復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寧夏 銀川750021)
【目的】 研究田間叢生克隆植物柳枝稷(Panicumvirgatum)無性分株種群調節(jié)機制?!痉椒ā?于2005-2006年田間連續(xù)調查2~4年生規(guī)則行生柳枝稷固定長度種植行無性分株群內分株個體高度分布及分株群整體分株質量建成。同時在高低分株密集直立發(fā)生格局下,沿垂直方向以0.2 m為固定空間間隔,對分株群垂直空間局部分株密度進行細分?!窘Y果】 證實了柳枝稷分株群整體密度依賴死亡機制的缺失;基于空間細化的密度界定,發(fā)現(xiàn)了無性分株種群內平均質量與密度異速關系的異化。分株高度均值層的分株數(shù)量與種群平均分株個體質量間的常用對數(shù)線性關系顯著,并表現(xiàn)出對-4/3自疏軌跡的更好趨近。垂直填塞過程可能主導了上述異速關系的形成,即通過嚴格高度正態(tài)分布分株群垂直方向分株高度均值空間初始擁擠效應,伴隨分株平均質量增長,分株群絕對高度不等性持續(xù)增加,同時圍繞分株高度均值空間可能發(fā)生局部性的分株上下遷移過程,分株高度均值空間內分株密度相應下降,界定為擬自疏過程?!窘Y論】 相對于密度依賴死亡導致的水平填塞,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的調節(jié)機制表現(xiàn)為亞種群尺度空間對數(shù)量的密度效應等價置換過程。
大小不等性;分株種群;密度依賴調節(jié);自疏;柳枝稷
柳枝稷(Panicumvirgatum)是原產(chǎn)于美國的一種叢生克隆植物,常見于高草草原或稀樹草地[1]。作為一種模式能源植物,柳枝稷的經(jīng)濟價值正在被逐漸認識和開發(fā)。自從1992年柳枝稷被引種到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后,其在眾多引種植物中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生態(tài)適宜性、水土保持作用以及生物質生產(chǎn)特性。但是作為一種引種植物,人們對柳枝稷對當?shù)靥厥獾臍夂蛲寥拉h(huán)境的適應機制以及相應的種群調節(jié)機制,還未形成一個明確的認識。
自疏是一般植物種群的一種密度依賴調節(jié)機制。人們通常認為除非達到臨界密度,自疏并不適用于克隆植物種群[2],并把生理整合過程普遍作為克隆植物密度依賴死亡機制缺失的一種解釋[3]。但是叢生克隆植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人工種植的柳枝稷而言,成行的植叢往往是多個獨立遺傳基株的分株群在空間上的隨機聚集,分株間缺乏生理整合作用存在的前提[4-5]。由于柳枝稷分株叢尺度上資源整合強度的分株等級(Ramet hierarchy)約束導致的分株相對獨立性[6],競爭可能依然是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內部關系形成和發(fā)展的主導機制。同時基于大小對稱競爭的個體形態(tài)彈性建成[7],也只是重復描述了密度依賴死亡過程的缺失,而沒有闡明克隆植物無性分株種群種內調節(jié)過程是如何實現(xiàn)的。因此自疏是否適用于叢生克隆植物,以及叢生克隆植物是否可以表現(xiàn)出另外一種密度依賴調節(jié)過程,取決于目前對自疏競爭性機制[8]的認識是否準確、全面,以及叢生克隆植物潛在種群調節(jié)特殊屬性的客觀約束。
本研究以叢生克隆植物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為材料,通過對分株高度分布格局的識別,對垂直空間密度結構進行細分,探討其密度效應的規(guī)律,揭示大小不等性和臨界質量密度異速的關系,為深入了解田間叢生克隆植物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調節(jié)機制提供依據(jù)。
1.1 材 料
柳枝稷是一種多年生、暖季型、高大直立、叢生克隆禾本科植物,原產(chǎn)于北美,通過種子或根莖繁殖,可以長到0.5~3 m高[1]。一般而言,柳枝稷在營養(yǎng)生長時節(jié)間伸長已經(jīng)開始,而且伸長枝直立,葉片自然披散,對光照的競爭能力很強。從1992年開始柳枝稷被引種到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安塞縣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試驗站),除每年春季過火一次外,沒有任何人工的施肥灌水管理,整體上處于一種自然的建植、演替狀態(tài)。在引種地,多年生柳枝稷一般在4月返青,5-6月拔節(jié)孕穗,7月初抽穗開花,9月初種子成熟,隨后地上分株部分開始生理性衰敗死亡,進入越冬期;次年由地下芽鱗痕芽和根莖芽抽生新的分株。
供試柳枝稷采用種子行播建植,作為一種短根莖克隆植物,根莖伸展極為緩慢,3~4年生柳枝稷依然維持規(guī)則的行生格局。在當?shù)剌^為嚴酷的氣候、土壤條件下,柳枝稷新生種子自然萌發(fā)成功建植的幾率很低,這樣分株叢內年度間的分株更新發(fā)生,基本上都是無性繁殖的結果,并且呈現(xiàn)出高度密集直立分株發(fā)生空間格局。由于系人工播種建植,現(xiàn)有柳枝稷獨立分株叢實際上是多個獨立遺傳基株的分株集合。另外,柳枝稷分株年度生命周期內自然更新能力很差,在經(jīng)歷生長早期的集中分蘗發(fā)生和密度調整后,新生分株自然發(fā)生過程基本停滯,同時多年生柳枝稷的分株年度生命周期內基本不存在次級分枝現(xiàn)象。因此,在本研究的調查周期和研究尺度內,與傳統(tǒng)自疏研究條件類似,柳枝稷分株群可以看作是一個同齡發(fā)生、初始密集、生長中的群體。
1.2 試驗方法
2005年的柳枝稷供試材料分別建植于2002年(Stands 2002)和2003年(Stands 2003),行播設置,行間距0.5 m,樣地大小分別為4 m×5 m和3 m×6 m,長勢健壯,行內分蘗發(fā)生密集,進入生長中期行間柳枝稷枝葉開始密接。從2005-05下旬植株返青后開始,每隔7~14 d取樣1次,直到8月下旬。調查時,在3個獨立的相互間隔的柳枝稷種植行內,分別選取1個具有階段發(fā)育特征、外觀整齊緊湊、無間斷的長20 cm密集分株群,齊地面割下地上部分,調查其存活分株數(shù)量,每個存活分株的高度(從基部切口到最上部葉葉鞘痕的長度,直尺測量,精度0.1 cm)以及總干質量(85 ℃烘干12 h,百分之一電子天平稱干物質質量,精度0.01 g)。
為描述沿垂直空間分株大小的變異,根據(jù)分株高度的分布(0~200 cm),以20 cm為固定的垂直分層劃分單位,對每次獨立取樣分株群內所有存活分株高度的大小等級分布進行統(tǒng)計描述,處于平均高度范圍的分株群占據(jù)的垂直空間亞層定義為分株高度均值空間。相應的上下相鄰20 cm空間層定義為均值上層和均值下層。
為進一步檢驗2005年的試驗結果,2006-05-09,于安塞2年生柳枝稷樣地,在面積5 m×16 m,行間距0.5 m,以獨立分株行叢為單位,選取6個柳枝稷固定取樣分株群,每個分株群包括2個相鄰的獨立分株行叢,不同分株群間至少相隔1個分株行。于每月中旬在每個分株群內隨機選取并收獲1個20 cm長柳枝稷行段,調查存活分株數(shù)、總地上枝葉干質量和每個分株的高度,累積取樣5次,總計取樣30次。以固定分株群為單位,統(tǒng)計相應的質量密度異速關系分布。測定方法同2005年。
1.3 取樣和株高測量技術設計的幾點說明
1.3.1 種植行固定長度取樣 由于柳枝稷的根莖伸展極為緩慢,3~4年生柳枝稷依然維持規(guī)則的行生格局,同時為避免不同種植行間分株群內部競爭關系強度的差異對本研究特定分析尺度上分析對象和過程的干擾,本研究未采用標準樣方法。
1.3.2 群體內各階段取樣分株群的起始密度未加控制 由于群體面積較小,土壤環(huán)境異質性分布程度較小,加之叢生克隆植物的固有密集分布屬性,分株發(fā)生在經(jīng)歷2~3年的連續(xù)調整適應期及早期的集中分蘗期后,群體整體處于分株初始密集發(fā)生狀態(tài),起始分株密度分布相對均一。田間調查(5月下旬),20 cm連續(xù)分株行分株數(shù)量穩(wěn)定在50~60株,變化并不明顯。同時,傳統(tǒng)上都是利用發(fā)育時間尺度上形成的質量大小梯度來擬合質量密度異速關系,在具體分析時,并不考慮時間進程上的質量密度對應分布問題。所以不同起始密度盡管在發(fā)育時間尺度上可能形成不同的大小發(fā)育進程,但是并不直接影響群體質量密度異速關系分析。具體取樣時,每階段3個20 cm分株群分別取自3個獨立的、相互間隔的柳枝稷種植行,分析時取平均值,以提高其階段取樣代表性。
1.3.3 選取最上部葉鞘痕作為分株高度的界定標準 由于柳枝稷分株存在明顯的生殖穗桿獨立與葉叢伸展現(xiàn)象以及葉片的自然披散,常用的拉直葉片和包括穗桿的自然高度等分株高度測量方法,并不能準確描述分株葉叢的垂直分布和潛在的垂直空間光資源競爭格局分化,因此在本研究中這2種常用方法并未予以采用。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用SPSS 17.0和Excel 2003軟件完成。分株平均質量和分株密度的回歸關系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處理前先進行常用對數(shù)轉換)。樣本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檢驗采用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方法進行。在本研究中,-4/3被界定為自疏軌跡的斜率,或自疏指數(shù)。
2.1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分株高度分布格局的動態(tài)變化
由圖1可以看出,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分株高度的時間變化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格局。整體而言,在調查周期內,每個獨立取樣分株群都遵循嚴格的正態(tài)分布(P值為:0.088~0.910 (2002年建植分株群), 0.102~0.934(2003年建植分株群))。分株平均高度(H)、平均質量(WM)(獨立取樣分株群所有存活分株的平均干物質質量)和分株高度大小不等性(SD)呈現(xiàn)出相對單調的快速增長趨勢。分株高度變異系數(shù)(CV)和Skewness值間存在相似的時間變化趨勢,但是較為復雜,可能存在階段性的升降趨勢,同時同一階段的重復取樣間的變異幅度(平均值標準誤(SE))相對較大。相對而言,Kurtosis值分布卻比較穩(wěn)定,在-1~1圍繞0值變動,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
2.2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質量密度異速關系的分異
高度均值層分株數(shù)量(NM,0.1 m2)代表了垂直方向上分株高度均值空間內的分株擁擠程度,始終是所有存活分株個體數(shù)量(NT,0.1 m2)的一部分。如表1所示,與NT相比,NM與WM間的常用對數(shù)線性關系極顯著,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NT只能解釋不到60%的WM變異,而且隨WM的快速增長,NT的下降趨勢十分緩慢。而高度均值上層(NU,0.1 m2)或下層(ND,0.1 m2)分株數(shù)量對于整體分株平均質量的變化并不存在顯著的常用對數(shù)線性回歸關系。
○.2002年建植分株群Stands 2002;□.2003年建植分株群Stands 2003
表1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各密度參數(shù)-平均質量(WM)的常用對數(shù)線性回歸關系(n=10)Table 1 Log-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density and average mass of ramet populations of Panicum virgatum (n=10)
注:*統(tǒng)計檢驗顯著(P≤0.05);**統(tǒng)計檢驗極顯著(P≤0.01)。質量密度異速關系式lgWM=a+b·lgN,其中N為分株密度;NT.所有存活分株個體數(shù)量;NM.高度均值層分株數(shù)量;NU.高度均值上層分株數(shù)量;ND.高度均值下層分株數(shù)量。
Note:* means significant atP≤0.05;** means significant atP≤0.01.Mass-density allometry equation:lgWM=a+b·lgN,Nindicate Ramet density;NT.Total ramet number;NM.Ramet number in the mean-ramet-height space;NU.Ramet number in the upper mean-ramet-height space;ND.Ramet number in the lower mean-ramet-height space.
相對于NU和ND,NM對WM的解釋能力是最強的,并且由NM和WM描述的質量密度異速關系格局表現(xiàn)出對邊界軌跡(b=-4/3)更好的趨近性(圖2)。-4/3一般認為是植物種群自疏過程的經(jīng)驗指數(shù),據(jù)此筆者將這種質量密度異速關系定義為一種擬自疏過程,即高度均值層分株數(shù)量與整體分株平均質量的異速關系呈現(xiàn)出很好的傳統(tǒng)自疏軌跡臨界約束,但是實際的整體分株密度基本保持不變。
○.NT;□.ND;×.NU;△.NM
2.3 柳枝稷高度均值層分株數(shù)量與分株大小不等性的關聯(lián)
NM和SD之間的回歸關系如下。
2002年建植的分株群NM=-0.750×SD+33.533,R2=0.780,F(xiàn)=28.356,P≤0.01,n=10。
2003年建植的分株群NM=-1.026×SD+40.703,R2=0.756,F(xiàn)=24.802,P≤0.01,n=10。
由NM和SD的回歸方程可知,其間存在極顯著的簡單線性回歸關系。說明分株種群的絕對大小不等性與局部的擁擠效應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變化趨勢。與一般種群的密度依賴死亡過程相比,種內競爭直接導致柳枝稷無性分株高度大小不等性的持續(xù)增長,并導致大小分株在垂直空間上的重新分布,而非死亡。在當?shù)赜昙?,即柳枝稷生長中期以后,CV值也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而同期的存活分株數(shù)量下降很少。但是相對而言,生長早期CV值下降較快,而同期的分株死亡現(xiàn)象也較為明顯。因此NM和CV間的關聯(lián)變化可能是階段性區(qū)別存在的,生長早期變化趨勢一致,但是生長中后期呈現(xiàn)出反向關系。
2.4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垂直空間的大小分株遷移格局
分株高度均值層與其上下層間可能存在一種動態(tài)的分株遷移格局。如圖3所示,設定高度均值層分株數(shù)量為1,隨著種群發(fā)展,高度均值上層分株相對數(shù)量在生長早期存在一個明顯的上升過程,但是進入生長中后期這種趨勢明顯放緩,同時群體內部高度均值層分株比例不斷下降。高度均值下層相對分株數(shù)量存在緩慢的增長趨勢,但是相對均值上層,變化并不突出。整體而言,圍繞高度均值層空間可能發(fā)生相對的由于競爭導致的上下遷移過程,但是高度均值層分株比例的持續(xù)下降主要是整體分株高度大小絕對變異程度的持續(xù)加大造成的,同時整體分株在高度大小分布上保持嚴格的正態(tài)分布格局,高度均值層空間內的分株比例始終是最高的。
2.5 2年生柳枝稷質量密度異速關系的邊界分布
為進一步檢驗高度均值層分株數(shù)量和整體分株平均質量間特殊的異速關系,從2006年5月中旬到9月中旬,在6個2年生柳枝稷固定分株群內,對上述參數(shù)關系進行了連續(xù)的跟蹤調查,結果見圖4。由圖4可見,6個2年生柳枝稷分株群在5個月的連續(xù)生長周期內,整體質量密度常用對數(shù)線性函數(shù)斜率為-2.62~-0.94,檢驗系數(shù)為0.68~0.97。盡管由于各分株群起始密度的差異,分株群間上述質量密度異速關系表現(xiàn)不盡相同,但是整體而言,邊界約束依然存在,并且表現(xiàn)出類似的變化趨勢:早期分株平均質量增長較快而密度下降較慢,在生長中期可能存在一個質量密度異速關系邊界約束(小區(qū)起始密度的不同可能導致不同的趨近格局和一定的邊界約束差異),之后會出現(xiàn)快速的密度下降趨勢,同時分株平均質量的變化趨緩。這種變化趨勢與常規(guī)的動態(tài)自疏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NT;□.ND;×.NU;△.NM
圖4 6個2年生柳枝稷無性分株群高度均值層分株密度與存活分株平均質量間的常用對數(shù)線性關系圖中直線的斜率為-4/3
Fig.4 Log-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mean mass and density of ramets in mean-ramet-height space in six 2-years old stands ofPanicumvirgatumThe slope of straight line is -4/3
3.1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分株高度大小分布格局的發(fā)展變化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分株高度大小分布屬性較為復雜,但是整體而言,在整個調查周期內每個獨立取樣的柳枝稷分株群分株高度嚴格服從正態(tài)分布,這可能反映了大小對稱競爭建成關系的普遍約束[7]。因此在一個相對密集的分株群內,分株在圍繞光資源競爭的大小(高度)建成上可能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大小分株間直接的競爭抑制效應可能被弱化。有限的生理整合作用[6]以及資源供給容量的變化可能對這種大小分株建成和格局維持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Kurtosis值在整個觀測周期內變化幅度相對較小,結合大小分株嚴格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格局,可以認為大小分株間保持一種近似比例性的生長關系格局,而沿垂直空間同步拓展。在這樣一種整體建成框架約束下,生長早期由于持續(xù)性氣候干旱,降水稀少,處于競爭劣勢的幼小分株可能出現(xiàn)短期的集中死亡現(xiàn)象,類似克隆植物蕁麻(Urticadioica)早期階段性的密度依賴死亡過程[9],因此分株高度變異系數(shù)和Skewness值相對下降。但是這種下降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優(yōu)勢分株個體受資源環(huán)境約束導致的生長抑制所致,直接的密度依賴性死亡的作用可能較小,例如早期NT的變化趨勢,這一階段的分株死亡可能與生理和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有關。進入生長中后期,大小明顯分化的分株個體利用雨季有利的光照和雨水條件繼續(xù)加速生長,由于絕對大小不等性明顯加大,垂直方向上絕對的擁擠程度相應下降,在一定的分株群內部光線通透性條件下,處于相對競爭劣勢的小個體死亡進程反而可能明顯放緩,分株高度變異系數(shù)和Skewness值有可能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因此資源供給容量和垂直空間內的相對擁擠程度(單位分株叢體積內存活分株容納量與大小分株垂直空間配置)可能是決定分株群內部分株大小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
當然,由于取樣方法的客觀約束,上述所謂復雜分布格局的出現(xiàn),可能與不同時間所取樣本間的非時間因素差異有關。對分株高度異質性參數(shù)的具體時間分布格局,還需要進一步的討論。但是平均高度和平均質量的時間分布格局相對較為穩(wěn)定,符合柳枝稷分株群體的一般發(fā)生進程。在本研究的取樣時間間隔下,不同樣本間的固有差異可能被發(fā)育時間效應所抵消,在初始密集發(fā)生條件下,這可能是潛在的質量密度異速關系邊界約束導致的結果。無論如何,非控制試驗條件下每個獨立取樣分株群的分株高度都嚴格遵循正態(tài)分布,說明這種分布格局在本研究的分析和取樣尺度上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可能反映了特定尺度上柳枝稷分株群生態(tài)學過程和關系的一種相對普遍的選擇和適應。
3.2 柳枝稷無性分株大小異質性的發(fā)展與弱化的自疏現(xiàn)象
個體大小分布格局和資源的可利用性之間存在內在的反饋關系[10],大小異質性的形成源于鄰域競爭過程[11],并導致基于資源可利用性的個體大小隨機性建成。在原生境,柳枝稷作為高草草原的一種優(yōu)勢種[1],高大直立的密集分株發(fā)生格局,是其對光資源競爭能力優(yōu)化的一種進化適應性產(chǎn)物。假設柳枝稷密集分株群內的分株個體選擇相同的高度建成策略來占有、分配有限的光資源,即通過快速伸長生長占據(jù)有利的光資源競爭地位,這樣伴隨上述競爭性生長過程,大量分株個體可能在垂直空間上形成一種局部性的臨界擁擠格局,這與光資源競爭假說[12]基本一致,但是服從于非密度依賴死亡種群的光資源競爭屬性,無性分株間主要遵循大小對稱競爭關系的約束[7],推動分株間的競爭抑制與大小分化過程及其在垂直空間的重新分布,而非分株的死亡。
自疏作為一種密度依賴調節(jié)機制,由于光資源大小非對稱競爭過程[13]和近似水平的冠層間枝葉填塞方式[14],個體的死亡隨其平均質量的增長就不可避免。例如,隨大小異質性的發(fā)展,優(yōu)勢個體首先對相鄰個體施加競爭性干擾,并形成相對遮蔽,隨后生長受抑制的個體就可能死亡[8]。但是,死亡個體釋放的空間對于存活個體而言可能是無效的。例如,下層個體的死亡或存活并不能直接影響上層個體對光資源的利用,因此密度依賴死亡或水平填塞過程[8]對于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調節(jié)的影響可能十分有限。實際上,在調查周期內,柳枝稷整體存活分株數(shù)量的下降并不明顯,與一般克隆植物一致,呈現(xiàn)出明顯弱化的自疏現(xiàn)象。
3.3 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密度依賴調節(jié)的亞種群尺度實現(xiàn)
分株個體大小不等性的發(fā)展可能直接導致了垂直填塞(Vertical packing)過程。本研究發(fā)現(xiàn),NM隨WM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并呈現(xiàn)出對-4/3自疏軌跡的明顯趨近,進而通過分株個體從高度均值空間層向均值上下層遷移(以上層遷移為主),最終可能導致分株沿局部垂直空間相對更加均衡地分布,但是NM在種群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保持相對較高的比例。同時就整體分株垂直空間分布而言,盡管NT下降趨勢十分緩慢,但是H和SD增長很快,因此在分株群內部一定程度的光線通透性條件下,垂直方向分株群占有的單位空間體積內的存活分株數(shù)量,即有效枝葉填塞程度[15]反而可能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快速的下降趨勢。因此所謂的垂直填塞過程,可以看作在分株群所占據(jù)的三維植叢空間內,伴隨WM的持續(xù)增加和NM的連續(xù)下降,分株高度大小在垂直空間上的不斷分化和分株群內部枝葉擁擠程度不斷降低的過程。
但是就柳枝稷所表現(xiàn)出的擬自疏過程而言,在亞分株群尺度上,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的密度依賴調節(jié)過程可能依然存在。處于不同競爭狀態(tài)的個體組團對于種群尺度的質量密度異速關系的作用不盡相同[16]。NM描述了高度均值空間內處于有效競爭狀態(tài)的分株擁擠度,相對于全部存活分株的數(shù)量,NM對整體分株平均質量大小建成的解釋能力更強。本研究將NM定義為一種大小結構化的密度概念,或類似的有效數(shù)量的概念[17]。因此,在一個高度大小嚴格正態(tài)分布的無性分株群內,如果將高度均值層(固定空間大小下)分株數(shù)量近似看作沿垂直空間的一種有效枝葉填塞程度[15]的等價衡量,高度均值層分株數(shù)量的變化過程可能正好反映了垂直填塞格局下分株群垂直空間有效枝葉填塞度的發(fā)展過程。在分株群單位面積存活分株數(shù)基本不變的條件下,高度均值空間內的分株數(shù)(即垂直空間有效枝葉填塞度)可能是在一種擬自疏的異速關系約束下,伴隨平均分株質量的增長而下降的。垂直填塞擬合了密度依賴死亡機制約束下的水平填塞過程,但是脫離局部有效競爭狀態(tài)的分株個體只是在垂直空間上重新分布,而不是死亡。
叢生克隆植物柳枝稷在進化上選擇了一種古老但依然普遍的生活方式——充分密集的分株個體空間發(fā)生方式,在分株種群尺度上實現(xiàn)了對空間資源的充分占有,同時推動了在亞種群尺度分株個體間臨界競爭關系的形成,并決定了無性分株種群密度依賴調節(jié)的特殊方式與途徑。非控制試驗條件下,柳枝稷無性分株種群密度依賴調節(jié)的亞種群尺度的實現(xiàn),可能與其自身的生物節(jié)律和對引種地土壤氣候條件的適應性調節(jié)有關。但是鑒于分析尺度和取樣方法的客觀約束,這種特殊的密度依賴調節(jié)是否具有一般性及其擬自疏質量密度異速關系的真實性,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1] Vogel K P.Switchgrass [C]//Moser L E,Sollenberger L,Burson B.Warm-season (C4) grasses.Madison,WI:ASA-CSSA-SSSA Monograph,2004:561-588.
[2] Scrosati R.Crowding in clonal seaweeds:Does self-thinning occur inMastocarpuspapillatusshortly before stand biomass peaks [J].Aquatic Botany,2006,84:233-238.
[3] Hutchings M J. Weight-density relationships in ramet populations of clonal perennial herb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3/2 power law [J].Journal of Ecology,1979,67:21-33.
[4] Alpert P.Clonal integration inFragariachiloensisdiffers between populations:Ramets from grassland are selfish [J].Oecologia,1999,120:69-76.
[5] Hartnett D C.Regulation of clonal growth and dynamics ofPanicumvirgatum(Poaceae) in tallgrass prairie:Effects of neighbor removal and nutrient addi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93,80:1114-1120.
[6] Derner J D,Briske D D.An isotopic (15N) assessment of intraclonal regulation in C4 perennial grasses:Ramet interdependence, independence or both [J].Journal of Ecology,1998,86(2):305-314.
[7] Stoll P,Weiner J,Muller-Landau H,et al.Size symmetry of competition alters biomass-density relationships [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2002,269:2191-2195.
[8] Reynolds J H,Ford E D.Improving competition representation in theoretical models of self-thinning:A critical review [J].Journal of Ecology,2005,93:362-372.
[9] Hara T,Srutek M.Shoot growth and mortality patterns of Urtica dioica,a clonal forb [J].Annals of Botany,1995,76(3):235-243.
[10] Muller-Landau H C,Condit R S,Harms K E,et al.Comparing tropical forest tree size distributions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metabolic ecology and equilibrium models [J].Ecology Letters,2006,9:589-602.
[11] Henrey H L A,Aarssen L W.The interpretation of stem diameter-height allometry in trees:Biomechanical constrains,neighbour effects,or biased regression [J].Ecology Letters,1999,2:89-97.
[12] McMahon T A.Size and shape in biology [J].Science,1973,179:1201-1204.
[13] Weiner J.Asymmetric competition in plant populations [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1990,5:360-364.
[14] Makarieva A M,Gorshkov V G,Li B L.A note on metabolic rate dependence on body size in plants and animals [J].Journal of Theory Biology,2003,221:301-307.
[15] Grams T E E,Kozovits A R,Reiter I M,et al.Quantifying competitiveness in woody plants [J].Plant Biology,2002,4:153-158.
[16] Ogawa K,Hagihara A.Self-thinning and size variation in a sugi (CryptomeriajaponicaD. Don) plantation [J].Forest Ecology,2003,174: 413-421.
[17] Adler F R.A model of self-thinning through local competition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6,93:9980-9984.
Density-dependent regulation for ramet populations ofPanicumvirgatum
YANG Xin-guo,QU Wen-jie,SONG Nai-ping
(LaboratoryBreedingBaseofLandDegrad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North-westernChina,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Objective】 This paper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regulation for ramet populations of field clonalPanicumvirgatumplants.【Method】 Height size patterns and total weight ofPanicumvirgatumramets at 2-4 years old planted in regular row with fixed length during 2005-2006 were studied,and the local ramet densitie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were fractionized by firm 0.2 m height.【Result】 The absence of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mechanism ofPanicumvirgatumramet populations was confirmed.Based on spatial definition of density,the alien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quality and density allometry within ramet population was observed.Significant log-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number of ramets in mean-ramet-height space and average weight of whole ramets with an asymptote towards the -4/3 self-thinning trajectory.Vertical packing process possibly dominated the formation of alienation.Through the initial crowding of strict height based normal distributed ramets in the mean-ramet-height space at vertical direction,the absolute height of ramets population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verage mass.At the same time,locally up and down migration processes of ramets happened and the density of ramets in mean-ramet-height space decreased.This was defied as a “similar self-thinning” process. 【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the horizontal packing or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in non-donal plant populations,the density-dependent population regulation of switchgrass ramet population presents the equivalent-density displacement of “number” by “space”.
size heterogeneity;ramet population;density-dependent regulation;self-thinning;Panicumvirgatum
2013-12-0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460161)
楊新國(1976-),山東肥城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yè)生態(tài)與生態(tài)恢復研究。E-mail:xinguoyang1976@163.com
時間:2015-03-12 14:17
10.13207/j.cnki.jnwafu.2015.04.014
Q948.12+1
A
1671-9387(2015)04-0171-08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390.S.20150312.141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