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人作為美國特定歷史條件下造就的特殊群體,自出生起就繼承了先輩們的雙重身份,既是美國的合法公民,與此同時,又承受著白人文化的沖擊和種族歧視壓迫,在如此強大的內(nèi)外因共同作用下,黑人種族表現(xiàn)出對于自我身份認同的迷茫甚至錯位。美國當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處女作《最藍的眼睛》中以十一歲的黑人女孩的悲慘境遇為主線,真實地刻畫了黑人惡劣的生存境況。黑人少女佩科拉·布里德洛夫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打罵、同學的嘲笑和鄰居的冷漠之中,生活倍感壓抑,她將這一切歸結(jié)于自己的黑皮膚,于是她日夜祈禱能擁有一雙白人那樣的藍眼睛以此獲得眾人的喜愛,然而丑陋的現(xiàn)實不僅沒能幫她實現(xiàn)愿望,反而遭到父親的奸污,誕下了一個死嬰,墜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淵。在小說的故事世界之外,學者們對該作品從結(jié)構(gòu)主義、女性主義、生態(tài)批評等方面進行了多視角的闡釋。但是通過深入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也蘊含了豐富的倫理道德因素。本文結(jié)合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從黑人和白人文化環(huán)境的混亂,家庭關(guān)系中倫理身份的錯位以及倫理選擇的偏差的角度解讀這部小說。
倫理環(huán)境的混亂
文學倫理學的研究重視對文學倫理環(huán)境的分析。所謂倫理環(huán)境,“就是文學產(chǎn)生和存在的歷史條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有其固定的屬于特定歷史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語境,對文學的理解必須讓文學回歸屬于它的倫理環(huán)境和倫理語境”。[1]倫理環(huán)境研究的內(nèi)容包括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所形成的倫理秩序。而大量的文學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對于人和自然關(guān)系的描寫。
在托尼·莫里森的多數(shù)作品中就蘊含著豐富的自然意象,而這些自然意象又往往和故事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最藍的眼睛》里莫里森以四季的順序展開小說的講述,但卻是以秋、冬、春、夏季節(jié)的失序分章講述故事,以此烘托人物的命運。在收獲之際的秋天,佩科拉受盡了周圍人對她的冷漠;在孕育再生力量的寒冷冬天,佩科拉流離失所;在萬物復蘇,充滿希望的春天,佩科拉卻遭到了生父的強奸并懷孕;故事結(jié)尾是充滿熱情生機的夏天,然而佩科拉的厄運仍在繼續(xù),她產(chǎn)下了一名死嬰,并在走投無路時步入癲狂。自然意象與現(xiàn)實人物命運的反差暗示了人與自然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除此之外,“廢棄的庫房”、“黑沉沉的天空”、“四周灰色的房屋”、“喬治亞州灰暗的天空”[2],這些自然意象和工業(yè)建筑的羅列對比也無不在向讀者控訴著人類對于自然的破壞。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讓人類物質(zhì)條件日益充裕的同時,也使人類居住的自然環(huán)境日益惡化?!八麄兙幼〉牡胤酱绮莶簧镜蛄?,陰影籠罩,而罐頭盒和汽車輪胎則生長茂盛……”[2]罐頭盒和汽車輪胎所代指的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是以犧牲自然,對自然無情的掠奪換來的。人類貪婪的向自然無限制地索取和破壞,這無疑是不符合倫理道德原則的,莫里森在文章里反復對這種情況進行描述也蘊含了她對于處理倫理環(huán)境中人與自然關(guān)系層面是倡導一種和諧生態(tài)倫理觀的。
將倫理學研究回歸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可知,故事發(fā)生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銳、種族歧視和壓迫嚴重的時期,整個黑人群體承受著白人肉體的壓迫和精神的腐蝕?!蹲钏{的眼睛》中就算給予黑人受教育的權(quán)利,但是“他們上公立師范學校,是學習如何盡善盡美地替白人干活;上家政課學習如何為他們做飯;學教育學來教育黑人孩子順從聽話;學習音樂好安撫勞累的白人主人和他那顆遲鈍的心靈”,[2]在以白人為主導的社會里,他們將黑人馴化為聽話的奴隸,為他們服務(wù),完全不把他們當作平等的人類看待。
在種族壓迫的大環(huán)境下,黑人群體間的倫理道德也表現(xiàn)出異常的失和。喬利經(jīng)常酗酒,回到家又打罵妻兒,“他完全喪失人性,他與抽繩為伍,確確實實地變成了如同老狗、毒蛇、耗子一般的魔鬼”。[2]喬利打罵妻子,他痛恨她也需要她,因為妻子是他可以傷害的為數(shù)不多的人,于是“他將無法表達的仇恨以及無法實現(xiàn)的欲望全部發(fā)泄在她身上”。[2]在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上,故事的講述者這樣描述與家人的關(guān)系,“大人們不和我們說話——他們只發(fā)布命令……我們絆跤摔倒時他們向我們瞪眼;我們割破摔傷時他們就說你們瘋了嗎?我們要是感冒著涼,他們就不耐煩地連連搖頭,認為給他們添麻煩了——他們會說如果你們都病了,大人們還怎么干活?”[2]父母與孩子之間本應該是最親密的,但是這段話讓人感到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愛。在如此冷漠的家庭中,孩子對于父母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了對抗甚至仇恨。在佩科拉家中,當喬利和妻子打架的時候,兒子山姆的反應是用雙拳擊打父親的頭部,并連聲叫道,“殺了他!殺了他!”[2]丈夫虐待妻兒,子女詛咒父母,這種倫理道德的淪喪在小說中刻畫得尤為突出。
倫理身份的錯位
按照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解,由于人們理性的成熟促進了倫理意識的產(chǎn)生,這種倫理的意識最初表現(xiàn)為對建立在血緣和親屬關(guān)系上的亂倫禁忌的遵守。所謂禁忌,往往是對人的原始獸欲的禁錮,而遵循禁忌則是人類力圖控制原始欲望而形成的倫理規(guī)范。[1]在《最藍的眼睛》中,父親喬利由于缺乏對自己原始欲望的理性控制,使他的行為全憑自我的本能的驅(qū)使,最終原始的自由本能取代了理性,結(jié)果喬利強奸了自己的女兒,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
“文學倫理學批評注重對任務(wù)理論身份的分析”,因為“幾乎所有的理論問題的產(chǎn)生往往都同理論身份相關(guān)”。[1]喬利作為佩科拉的父親,強奸了女兒觸犯了倫理,而女兒又為父親誕下了一名孩子,“嬰兒的父親也是佩科拉的父親”,[2]母親和女兒共同侍奉一個男人,這種倫理身份的錯位究其原因也是不健康的倫理環(huán)境造就的。喬利剛出生就被扔在垃圾堆里,姨媽將其撫養(yǎng)成人。少時偷嘗禁果被兩個手執(zhí)電筒的白人發(fā)現(xiàn),成為他們?nèi)返膶ο?,但是他卻“將怨氣撒向琳達,他一次也未想過怨恨那兩個白人獵人”。[2]十三歲姨媽去世,孤身尋找父親,但是父親只顧賭錢對他不屑一顧。成為孤兒的喬利沒有得到過家庭的溫暖,雖然他成人后成了家,但是他不懂得如何為人父為人夫,反而用血腥和暴力對待自己的家人,有次還想放火燒死家人。他是一個黑人,但是卻擁有和白人侵略者那樣的狠心,對待自己的同胞甚至比白人還可怕。他憎恨自己的同胞,但不敢仇恨白人,因為“仇恨白人會讓他自取滅亡,會讓他像煤球一樣燃燒,只剩下灰燼以及團團的輕煙”。[2]這樣一個各方面環(huán)境共同鑄造的性格畸形的喬利,最終在酗酒中殘忍地強暴了自己的女兒。喬利的身份無論在種族還是家庭方面都發(fā)生了錯位,他是黑人卻把自己置于白人的統(tǒng)治地位對待同胞,他是父親、丈夫,但是卻虐打妻子,強奸女兒。在這個倫理道德喪失的家庭里,母親波莉也未盡到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她的母性在白人文化猛烈的沖擊下喪失殆盡。周圍人嘲笑她的丑陋,她就試圖在電影中尋找安慰,將自己的打扮審美觀與白人靠攏。她嫌棄自己孩子的丑陋,對于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她竟然一臉嫌棄地發(fā)出“上帝啊,她真丑”[2]的感嘆!當自己的女兒佩科拉不小心將滾燙的果醬碰翻,濺了一身,疼得大叫的時候,波莉不僅沒有表達出對女兒應有的關(guān)心,反而將佩科拉打倒在地,又拽又打地將她趕了出去,在她眼里,她所關(guān)心的只是整潔的地板以及白人雇主的孩子。她將自己的母愛給了白人孩子,將白人的家當自己的家那樣愛護。當看到自己的女兒被喬利強奸時,她只是用冷漠的目光凝視著她,一切好像都與她無關(guān)。波莉身為佩科拉的親生母親,在身體和心理上給予女兒雙重虐待,任由女兒遭人蹂躪,這是破壞倫理,極不道德的行為。喬利和波莉這對夫妻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認清自己的身份,這種畸形的身份錯位,最終將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倫理選擇的偏差
人類倫理選擇的實質(zhì)就是選擇做個有理智的人還是無理智的人,這個選擇的前提是對于自己有清楚明白的認識。[3]《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身為一個黑人小女孩,但是卻渴望擁有一雙藍眼睛,從某種層次上講,在佩科拉的內(nèi)心她厭棄自己丑陋的黑皮膚,作為一個黑人,她對于白人的崇拜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她一有機會就會用印有雪莉·坦布爾頭像的杯子喝牛奶”,[2]收藏印有白人小女孩瑪麗·珍頭像的糖紙,她覺得藍眼睛太漂亮了,她日夜祈禱上帝給她一雙藍色的眼睛。佩科拉的價值觀被完全扭曲,強烈的欲望使她漸漸混淆了自己的身份,在選擇方面產(chǎn)生了偏差甚至扭曲。
探究波莉在親情方面出現(xiàn)的倫理選擇偏差,主要是她作為母親的天性在白人統(tǒng)治的社會里被沖擊得無影無蹤。幼時,她由于門牙上的蛀洞和跛腳被眾人嘲笑,她得不到家人的關(guān)懷,沒有歸屬感。雖然長大后結(jié)了婚,但是她的自卑感和離異感讓她疏離了社區(qū)的其他婦女。她被白人看不起,也被和她一樣的有色人種看不起,她們對她說話的口音以及打扮投以蔑視的目光。在家里,她要應對丈夫的暴力,她生了兩個孩子,卻發(fā)出了他們真丑的感嘆,她的母愛瞬間瓦解了。正所謂“母不嫌子丑”,但是波莉卻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厭惡,她覺得又黑又丑的他們不值得她付出愛,另外,她還將丈夫給予她的傷害以暴力的形式又轉(zhuǎn)嫁給了自己的孩子。波莉在白人家干活,卻是一個盡忠職守的傭人,“我們不會讓她走的。再也找不到像波莉這樣的人了。廚房不收拾干凈她就不下班。說真的,她是個理想的傭人?!盵2]當波莉的親人和白人發(fā)生沖突時,波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幫助白人。自己的女兒被燙傷時,波莉反而將女兒一把推開去照顧受驚的白人女孩,波莉這種畸形的母愛,讓兒子拼命想要逃離這個家,讓女兒“對長大成人,對世人,對生活的恐懼”。[4]她精心打掃主人的家,但是在自己家,她卻“越來越不顧及家庭,孩子和丈夫”,[2]她把自己的愛都留在了白人雇主家里。從倫理道德層面來說,她作為一個母親,有撫養(yǎng)子女的責任和義務(wù),但是崇尚白人文化的她卻在親情面前選擇愛護白人的孩子傷害自己的親生骨肉,這種既不道德又有違常理的母子情在白色文化侵襲下表現(xiàn)得更為畸形。
結(jié) 語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從倫理的立場簡單地對文學作品做出好或壞的價值判斷,而是通過倫理的解釋去發(fā)現(xiàn)文學客觀存在的倫理價值,尋找文學作品描寫的生活事實的真相?!盵1]經(jīng)過對托尼·莫里森作品《最藍的眼睛》的文學倫理學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莫里森透過對倫理環(huán)境的描寫,表達了一種追求人類社會生存環(huán)境和諧的倫理訴求。而這種和諧不單單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蘊含了社會的和諧。人類為了經(jīng)濟利益以破環(huán)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而且以非正常的四季順序來講述故事,則是無聲地對人類破壞自然這種行為予以控訴,而這種沖突不僅在自然界,在人類生存的社會中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身處于白人統(tǒng)治下的黑人生存環(huán)境十分惡劣,白人價值觀的滲透,也讓黑人精神上保持自我岌岌可危。[5]在這種生存環(huán)境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莫里森透過小說向人們傳達了自己的倫理訴求。對主人公們倫理身份的混亂和倫理選擇的偏差描寫,透露出莫里森對于構(gòu)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guān)心,互相關(guān)愛的倫理訴求。莫里森以黑人家庭為例,透過家庭成員之間關(guān)系的描寫,表達了她呼吁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以愛為紐帶構(gòu)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的倫理訴求。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shù)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1);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6,(2);聶珍釗.關(guān)于文學倫理學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5(1);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2]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M].陳蘇東,胡允桓譯.??冢耗虾3霭婀荆?005.
[3]尚必武.倫理選擇·倫理身份·倫理意識:《慈悲》的文學倫理學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10(1).
[4]朱榮杰.傷痛與彌合:托尼·莫里森小說母愛主題的文化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5]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王松蘭(1983—),碩士,長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