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我很早就開始關注孫磊的寫作了,我對他的閱讀從偶然變成必然,是在長期認知過程中對詩人產生了一種信任感。孫磊并不是一個高產的詩人,與同齡詩人相比,他的作品確實不多,但這并不代表他不勤奮,而是因為其自我要求比較高,不隨意寫,也不隨便示人。詩歌成他隱秘的生活方式,不是全力以赴,詩之思已成為他的日常功課。只要他一出手,總是能給人帶來出其不意的驚喜,那種創(chuàng)造性已非詩人刻意為之,而是一種自覺意識下的自然狀態(tài)。
向內轉的語言姿態(tài)
像大多數詩人一樣,孫磊對語言的重視,是其寫詩的動力。但他的寫作并非要追求狂歡的語言暴力,雖然字里行間不乏實驗性,然而,那些帶著詩人呼吸與體溫的句子,卻是對漢語的重新解放。孫磊對詩歌的敏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對語言本身的敏感,他珍視每一個詞語的變體,讓它們在翻飛、騰挪和定格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其豐富多義的魅力。詩人不是以發(fā)泄個人情緒來寫作,而是一種理性的覺悟,對語言表達的誠摯愿望。他渴求著拼接組合的快意,因此,語言的冒險,對于孫磊來說,就是一場增加詞語間沖突與張力的個人行動。這場個人行動帶上了反游戲的色彩,有著建構的力度。相對于孫磊早期稍有些高蹈和外在的虛空,我更欣賞他在新世紀之后那透視內部實在界的努力,從曠野般的“大”回到了適度的“小”,技藝和主題未變,但境界在向內轉,堅實且有滄桑感,打破了由盲目抒發(fā)和宣泄所導致的激情洶涌的混亂格局。
——是的,新世紀以來,孫磊從不盲目抒情,他用生動而富于跳躍感的語言,來修飾這個日趨僵硬和板結的感覺世界。我們總是在已知的世界中游移不定,語言規(guī)范促使更年輕的人遵循既定的法則,創(chuàng)新由此成了一種冒犯,但這萌芽往往還被扼殺。返回來,就只好聽命于自身對意識形態(tài)的順服,對威權主義的屈從,唯獨缺少對語言創(chuàng)造的敬畏。詩歌的語言,其實也和人的生命潛能一樣,需要探索那隱伏的可能性,“詩歌寫作就是探求未知感受的一種努力。”這未知的感受來自語言世界無限可能性的延宕,怎樣去探尋語言之魅,就是詩歌寫作初始的奧妙所在,孫磊早為此做好了失敗的準備?!霸娙说恼Z言必須獲得某種不被理解的榮譽,它與詩人作為人的榮譽有關,但僅僅是關聯(lián),而不是全部。不被理解意味著它能夠保持應有的獨立性,包括獨立的判斷立場和性情,不被理解還意味著它能夠從語言的角度,探知時空靈魂間的微光??傊娙说恼Z言有一種徹底的不可同化性,它讓詩人既保持個人的品格,也保持被堅持的少數身份,因此,詩人的語言是血脈記憶的證詞?!蔽矣X得這種“少數”就代表創(chuàng)新的意識。為了語言,詩人愿意去承受表達的糾結,修辭的不滿足感,以及絞盡腦汁的與眾不同所帶來的壓力。孫磊在發(fā)揮想象力的過程中,投射到語言上的力度有時甚至超越了思想本身,這創(chuàng)造的精神為其詩歌保存了讓人信任的品質。
在一首他自己很看重的詩作《準備——獻給Y·X》中,孫磊將現(xiàn)實的情感作了變形,從而呈現(xiàn)出了陌生的詩意,這一切都基于他對既定規(guī)則的反叛,那些重組和拼接觸及了現(xiàn)代漢語的秩序,常規(guī)寫作的意義得以改寫?!巴x書讀到你不在的地方,/人民幣和美元就在。那時/整個章節(jié)都是集優(yōu)股的天氣。/你不可能走得比現(xiàn)實更遠,即使/在詞語里,一顆煙就讓你哭了。/一根火柴,一只靈敏的風向儀,/一支隊伍,越來越黑的道路,/越來越黑的子彈,在晚間新聞里/射向科索沃的平民;在中非,/那兒生存的能見度很低,/往往詞語也是荒涼的,/真相常在可指責的章節(jié)?!痹娙搜哉f的對象,他足夠了解和熟悉,但他并未以“直白其心”的方式來傾訴衷腸,而是在詞語的變形中接近真相。尤其是那超現(xiàn)實的意味,在語言的精致處理中得以顯現(xiàn),并寄寓了一種高貴的格調,暗含著智慧的深度。“你總控制不住地發(fā)怒。/過于猛烈時你就退向婚姻,/退向廚房,退向鍋碗瓢盆。/一個靠抗拒活著的人,/靠游移贏得了愛?!彼械臅鴮懡粤⒆阌诂F(xiàn)實,但詩人又出其不意地道出了現(xiàn)實延伸出去的另一種可能,這是語言的魔力所帶來的奇特效果,既不張揚,也滲透了詩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因此,在詩人的前行之路上,語言充當了助力的角色,它承載著詩人的想象和運思之力,鋪陳與延展了表達的靈動。
語言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緊密相聯(lián),而想象又是如何煉成的?并非那些滔滔不絕和天馬行空就代表了想象的豐富,也不是過分的惜墨如金就能讓語感趨于簡潔、明晰,因為那樣也可能會乏味無趣。在語言和想象中有一個適合的度,孫磊總是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這個度,不花哨,不搞怪,也不凌空蹈虛?!霸绞菢闼氐南胂笤搅钊苏痼@”,這不動聲色的從容想象,是發(fā)自詩人內心的美學召喚。他的表達雖然沒有強大的擴張性,但他不屈服于某些邏輯陳規(guī),讓語言發(fā)生變化,浸潤味道,讓詩歌富有了活力和內涵。“詩人的語言是以否定性為前提的,所謂陌生感也是來自于此。否定性還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強烈的自我反駁的層面上,詩歌需要必然的裂痕,需要對立,需要不斷地撕扯,以完成一種無法完成的完整。”這種言說最能代表孫磊的語言美學,其書寫也都是圍繞著這種自我感觸在實踐,他的不屈服,其實就是對陳腐語言的否定,讓表達在從偶然到必然的轉換中,也能獲得審美的層次感與持久性。
對于習慣了閱讀和欣賞日常抒情的人來說,閱讀孫磊時需要自我啟蒙,并放下單一的詩歌審美觀。雖然沒有過多的引經據典,但他表達的多元和豐富能喚醒沉睡的美學幽靈,給我們搭建一個全新的知性閱讀平臺。孫磊并不高產,但每一首詩都盡量呈現(xiàn)出不同的理解視角和向度。比如,他寫一個人的狀態(tài):“我累了,安魂曲有些羞怯,/夜晚只是部分的解釋,路燈下/街道變得更黑,/風顯得孤單,但/那是你生存的全部事實。//該有一種埋沒給我天涯了,/該有一次死毫不動搖。/在那兒,我的地,/今天你來,把它變成/質地硬涼、細碎的遠方。(《沙塵》)”他寫人與時空之間的距離:“我與他之間,有一段歷史,很具體,/挺著胸,目視他給我的遠方/多年后,那遠方成為不斷拷問我的枷鎖。(《廣場》)”他寫一個逃避之人的矛盾與沖突:“不要試著找我。低沉的人。/有低于秩序的執(zhí)迷。/低于線路的行程。公共汽車。/每一站都有人懷揣修辭的力量。/但坦白地講,有些污穢是非語法的。/非人性的。良知在每一個座位中都帶有熱量。/都以異音的資格承擔烏云,就像/我從一張報紙上禮貌地醒來,/又被撕碎。(《不要試著找我》)”孫磊書寫的很多主題,不少詩人可能難以找到恰當的言說方式,也有可能直抵根本但又無法超脫,二者都與真正的詩意絕緣。孫磊的旨趣是先找到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進入主題,接下來,語言視野的打開自然而然,各種途徑都可以抵達超越感的存在形態(tài),從而靠近神秘的圖景。
無法言說的神秘感,就是語言的變形所帶來的詩意,孫磊注重語言在細節(jié)上的準確性與合理性,但精確的語言之外的整體混沌才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对趹岩芍械呐Α贰兑哉嬲摹贰端ダ稀贰痘貞贰队缾邸贰度∠颉返仍娮?,皆從不同的向度對語言表達作了相應的嘗試,可能帶著異質性和陌生感,但為我們提供了與更高的精神倫理交流的契機。語言的創(chuàng)造,當與經驗對接時,直覺和感知同樣重要,它們是表達的基礎,通達更直接的及物性,這是修辭能力的體現(xiàn),更是思想能力的折射。
寫作怎樣通往一種信仰
在我看來,孫磊的寫作信仰不是純粹宗教意義上的,而是一種超越。他的寫作既有過程的難度,又有結論的高度,這雙重要求不可能讓他在低于水平面的處境中施展技藝,這時,他追求的幾乎是一種“神助”的力量。他的詩歌話語有著內斂的個性,一方面是節(jié)制情感所致,另一方面,還與詩人本身十分靈動的思考有關,其思考在和時代對接時漸趨深邃,歷史感和命運感同時呈現(xiàn)。而在整體上,還沒有過度掩飾那創(chuàng)造的鋒芒,悲憫與冷漠交織,硬朗與柔軟并行,真切的現(xiàn)實幻化出了荒誕的詩意。
孫磊有一首詩名為《存在之難》,最能代表他在寫作上所堅持的難度信仰。在詩人看來,存在本身是困惑的,不確定,但也不游移,它被冥冥中對應的某種秩序所控制?!澳鞘遣蝗莘终f的勇敢,/愚蠢的僻靜,是一張紙/迎向它的供詞。迎著/筆的尖利。/和呼吸中上漲的河。//始終有一個力在暗處。/霧不重。它就要求更多的迷惘。/它需要沿岸。需要罪。/需要更多的生活,從具體的出發(fā)點,/釋放出喋血斑斕的另一面。”這似乎是語言的不確定所帶來的跳躍性,我們理解的難度也在于此,詩人堅持了他少數的表達,或者就是獻給少數人的修辭。他在修辭中的碎片化,其實針對的就是詞語的重組與再造,讓它們之間的張力更趨生動。就像他曾言:“作為隱秘區(qū)間的旅行者,詩人語言首先是生長在碎屑中的,詩歌像磁鐵一樣將這些碎屑粘連起來,構成新的語序和法則,建立詞匯間新的張力,從而更新語言及其語義的邊界?!闭Z言的張力就是美學的來源,而這種陌生化的美學,就是孫磊寫作信仰的重要部分。“今天。我決定去散步。/它常常提供壁壘、縫隙、隱身衣……/它讓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高聲寫作。雖然/我只同意其中的減法。//在的。無名的在。/求的。無所求的欲念。/一直用推論將我推向一面鏡子,/推向它的深處,/更激進,/并帶著更多的拒絕?!贝嬖谥y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拒絕,詩人堅守了某種“少數”,甘于邊緣,這種對世俗的抵抗或許就是要響應深度美學的號召,它不可能完全公共化或普適化,這種高貴性和神秘感,其實就是詩人所追求的價值,同樣屬于存在之難的一部分。
信仰成為精神領域里重要的一極,對于詩人內心復雜性的重塑是個絕佳的參照,孫磊的復雜,并不是純粹哲學意義上的復雜,而是語義的復雜所造成的交流和接受的難度。詩人在寫作上是設置了障礙的,那種沒有難度、一帆風順的寫作,對于孫磊來說是無效的,他的挑戰(zhàn)性既針對自己,也指涉所有的讀者:被動的接受只是閱讀的淺層次體現(xiàn),而帶著思考的閱讀,方可成為他寫作信仰體系里的一部分。因此,孫磊的自我挑戰(zhàn)是雙重的,他給自身設定了較高的難度系數,同樣也要求他的讀者不要依賴意義順滑的自動呈現(xiàn),而是要去體驗,挖掘,以至最終完成接受美學上的再創(chuàng)造。
當然,孫磊的難度并不是要作純粹的玄學實驗,讓詩歌陷入晦澀,他仍然在以生活經驗寫作,納入了日常,只是他對其作了自己個性的轉化。生活成為一種信仰,我始終覺得這是詩人的福祉,它會讓寫作對接上道義和倫理,守護一種精神在場的純粹。“當我寫作越來越獨立的時候,我也就越來越寬和。并且,詩歌承擔了我內心的黑暗與墮落,能讓我更坦然、明亮地活著?!鄙钆c詩歌的互動,可以達成雙贏,這并非人人能做到。流暢自如的轉換,最終只是在少數人身上成為可能,它對于很多詩人來說是困難的,要么可能陷入生活流的乏味,要么就以敘事抵抗抒情的泛濫,徹底淪為小說的附庸。孫磊賦予了詩歌和生活各自的功能,且邊界清晰。他的詩歌承擔了“黑暗”與“墮落”的部分,因此會顯出沉重、感傷和思考的壓抑,他希望自己沉下去,而不是輕飄飄、軟綿綿?!耙恢粺襞?,在我手上。/像梨汁,在盛夏的腐爛氣息里。/橘黃色的窒息,不斷地在往泥里滲。/我顯得疲倦。/我的疲倦,我一直攥著。/不去刺激它,也不給它更多的理智。//實際上,我很容易去死,容易得/像轉身鉆進樹叢。//每次我想象有一片海在眼前的時候,/要么它真的就在,要么它是一片漆黑。/海在遠處拉琴。/我全副的信心讓海更舒展。那些緩坡的跌宕,/那些生命跟不上的藍,將事實上的冬天/推遲得更遠。//我暫時不說話,在對面的街上,/它是永遠。/它要始終面對一種暴力,面對低,面對向上的搏斗,/表達向下的敬意。(《絕境》)”他將絕境置于詩中,從一只燈泡開始:生活的緊張、不安、焦慮,都可化為詩中晦暗的可能。在現(xiàn)實中,我們能想到如何去活得更明亮,但在詩歌里,我們可以去寫死,寫絕望,用想象去寫經驗的極致,去寫無限的可能。
孫磊在詩歌中的承擔,構成了他的另一面生活,他讓詞語和現(xiàn)實分享了各自的角色所帶來的快感。詩歌與生活的對抗、博弈,乃至叩問、對話,都能賦予某種主題以詩意,這端賴于詩人以何種趣味介入其中。由此,我理解了孫磊曾說過的那句話:“詩歌對我而言不是生命而是命運。”這命運有時是無法把握的,需要詩人自己去領受,領受困惑帶來的心事,領受疑難造就的斷裂,這些領受都通達詩意的空間。孫磊筆下的繁復和尖銳,在精神上就體現(xiàn)為“一個人的掙扎”,而掙扎所指涉的詩意和力量感,“既是沉重的,又是鮮活的”。這是詩歌對生活的一種回應,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不可言說的部分,成為了寫作隱秘的資源,“詩歌就是要言說那無法言說的一切”。它可能暗含著執(zhí)拗、曖昧和痛感,在言辭的轉化中,它們又成為智慧的象征,看似務虛,實際上無不在生活經驗的范疇里流連、落實。詩歌所帶來的慰藉,是生活的注腳,又見證著記憶?!敖邮苋耍唤邮苋巳?,/接受水,不接受海水,/我每天死去一些,每天的異端,/釘在那兒,每天的孤獨、隱秘,/每天更加鋒利。//我有理由返身,一瞬間/修復鍵改變了生活的路徑。/景物換了,人變得可疑,多層的晦暗/在身邊猶如波浪,而斗爭/有時是闡釋,有時是沉默。(《孤島》)”現(xiàn)實中的孤島,也會演變成為心靈的“孤島”,這中間變化的復雜性構成了詩歌一種特殊的立場。
那些散裝的、碎片化的生活細節(jié),在提煉中獲得了新的“燦爛”色彩,它們確證了日常的感受,又無限趨于本真之美。這些其實還在于詩人如何去挖掘與再造,生活就在那里,處處都可能抵達詩意,取舍是一種選擇,而選擇的背后又是詩人長久積累的理解之力。孫磊的寫作就是打破束縛,立足于創(chuàng)造本身,所以會敏感地拒絕庸俗的修辭,甚至會接納脆弱、無力和體驗那必然到來的失敗?!笆∈乔楦械谋菊鏍顟B(tài)。一個人的寫作一定有它的命運,這是我們不能把握的,因此我只相信勇氣和信心。詩歌寫作就建立了我的勇氣和信心,這是我的尊嚴?!彼杏職鈦磉M行持續(xù)性寫作,且不斷面對困惑與難度,這是自我加碼的意識,決不因形成了既定的風格而自我重復,始終相信自己的下一首是最好的。這種寫作的信仰是以熱情作為動力的結果,面對世界和周遭發(fā)言,如何將那些不經意的瞬間和靈感楔入美的創(chuàng)造,則是一種內在的自覺,對于孫磊來說,更是如此。
隱喻美學和思想境界
孫磊的詩歌在語言表達上的優(yōu)勢,已通過其作品充分呈現(xiàn)出來了,他拒絕隨意的涂鴉,而是以虔誠的姿態(tài)和敬畏的風度對待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因此他才會有“寫作就是一種信仰”的認知。在詩歌中,他注重修辭的力量本身,而這種修辭又是在隱喻書寫中完成的,他并不過多求助于那些硬知識、經驗和閱讀當作他寫作的源泉。他在思想性寫作的自我律令中,沒有使隱喻書寫陷入晦澀的極端,導致徹底的虛空和不及物。孫磊從介入時代的反思和對歷史的內省中走出來,逐漸通向相對澄明的境界。
孫磊的隱喻和思想書寫的交融并不是后來才有的,而是他一直就保持了一個良知詩人的敏感和尖銳。在寫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長詩《朗誦》中,孫磊開篇就引用了法國基督徒S.薇依的那句話:“如果確實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東西確實光明,那么對光明的渴望就會產生光明。”這是題解,又是我們領悟此詩的切入點。
在冬天,要先嘗一粒黑莓/嘗到提前到達的春天/要懷著巨大的驚駭,對我來說/春天是否是又一次敏銳的毀壞?是否/一個人可以把火種擎持到凍土里/當灑水車還在雪地上打滑,要去撿些干草/要讓車子持續(xù)地空虛,在春天到來之前/要有足夠的寒冷。在寒冷里活著是高貴的/……/在說話之前,要先點一盞油燈/要裁剪火苗,它剛剛哭過。要往它內心灌注/酥油和馬奶。要高齡/在火苗下雕刻大理石,要用最謙遜的刻刀雕出夜鶯/它正試著顯形,要給它聲音。到處都是黑卵石/到處都帶著磁性的沉默。要感到震驚/單色的暮年,要仍然向往彩飾的項鏈和手鐲/要化晚妝,在摯友間悄悄崩潰/要像一條蜥蜴沉溺于冬眠,要能想起/一顆流星,它已不再是一枚明亮的釘子/要重新開始,要說一個樸素的詞/要說:光明,一切就挪出了陰影
當我們讀出這首詩時,它已經不單有“朗誦”上的意義了,而是延伸出了更多關于生命、永恒、情感、生死等形而上的問題,皆在詞語的旋轉與重構中得以呈現(xiàn)。詩中生命關懷與分裂之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眷戀之意。尤其是在朗誦的暢快中,在諸如“在寒冷里活著是高貴的”這種簡短寧靜的句子里,詩人以理性的節(jié)制與平和的語調,讓我們獲得了對世界的重新理解和參透?!独收b》不是虛妄的,在那些此起彼伏的游蕩者的歌唱中,“瓷罐”、“瀑布”、“苔蘚”、“河流”、“宮女”、“黑莓”、“海岬”、“礁石”、“島嶼”、“塵?!薄ⅰ傲餍恰钡纫庀?,與那些“欲望”、“陰影”、“高貴”、“貪婪”、“崩潰”等形而上詞語共同組成了此詩最為絢爛的面孔。這看似一場虛幻語匯的狂歡盛宴,實際上,是詩人精心選擇每一個詞,考量每一個細節(jié)給整首詩所帶來的厚重和深度:簡潔的現(xiàn)實如何與豐富的想象對接,如何從內部來回應關于人之精神困境的思索,以求在意象組合中滲透詩意哲學的內在質感。
對于詩歌之外的文學追求,孫磊仍然有他的堅持,而且是堅持“少數”:“堅持智識的敏銳和情感的激蕩,堅持精神的自由和理想的持續(xù)敞開,堅持立場及其對它的呼應,堅持反駁及其對它的重審,堅持超越和不可言說的境界……”這其實就是獨立性的體現(xiàn),他將自己的詩與思建立在自由、理想和審視的立場上,然后給出啟蒙之力。
思想之花會在一些隱忍克制的詩人筆下獲得綻放,思想之詩一定是深沉的、深邃的,而不是輕飄飄或浮躁的詞語堆砌;它們帶著詩人思考的味道,也不容詩人有半點敷衍成分。它必須是一個詩人對生活投入了真心,其厚重感才會得以呈現(xiàn)。同樣寫到黑暗,在孫磊筆下,又是另一番深沉的模樣:
在一個破敗的城市中思慮重重,
在寢室里,茶幾上,在被角,
或者在晚飯中,我不談論生死,
在多風的晚上,記憶滲出了濕氣,
我不談論它,一陣拍手的聲音,
車輛停了下來,忍耐,沉默,
抵擋著可恥的黑暗。
這個時候,黑暗是可恥的。沒有多少人真的喜歡長時間或永久地待在黑暗里,我們沒有理由對黑暗抱以寬慰的掌聲,除非在詩里。詩人喜歡黑暗,但他的精神是開闊的、光明的,否則,詩歌也會被置于黑暗中,不見天日,那我們要詩干什么呢?
一切深沉厚重的寫作,看起來都是一場悲劇,那是失敗主義的象征。至此,寫作很多時候其實是詩人面對失敗時的精神注解,他以語言的方式來呈現(xiàn),只是加深了這場詩歌深淵的厚度。這種厚度不僅在中年的詩人身上得以體現(xiàn),同樣也在年輕的詩人筆下獲得了響應。只要一個詩人足夠清醒,足夠理解他生活的這個時代與腳下的這片土地,回望了歷史的滄桑與煙塵,他就不會太偏離真相與愛的軌跡。
從孫磊的詩中,我們可能看不到慣常的美,有時甚至只能看到丑,時代與社會之丑,如那內心黑暗的持有者,隱忍,低調,但內里的言辭卻如利刃,殺人不見血。這就是孫磊的寫作,與傳統(tǒng)的單純之詩大異其趣,它更富現(xiàn)代性和抽象意味。而這,或許就是我們需要的詩歌藝術、自由精神和理想主義,不空洞,不虛假。
如何審視我們的處境
孫磊一度被認為是“知識分子寫作”精神的直接傳承者,現(xiàn)在看來,這似乎是個誤解。其實,他的寫作早已超越了知識分子與民間寫作的二元對立立場,而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沉郁、跳躍,規(guī)避散文化,但極富力量。我之所以用到“力量”這個詞,是因為擁有這種書寫能力的年輕詩人并不多,而孫磊是少數能在詞語和精神融合上把握力度者。這體現(xiàn)于他的每一首詩中,也反映在他整體寫作的高度上,不隨意,不茍且,拒絕平庸。作一首詩,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將力氣用盡,寫到極致,達至唯一的境界。
新世紀初的抒情中,形式探索仍然保持著莊嚴之意,有些探索被遮掩在了隱喻和抽象的符號系統(tǒng)中,造成現(xiàn)實與樸素的初始想法無法被還原。孫磊寫于2002年的《風吹我》似乎就是對這種現(xiàn)狀的反駁,他試圖用抒情的風吹散知識所包裹的晦澀與虛無?!帮L吹我,像吹一件破衣服。/風呵,用滴水的輕吹我,/用沙漏的慢、/絳紫的青春、青春的遠。/吹動我,一根愛著的草,/瘋長的綠。風吹我,/用一個夜晚吹向昨天,/用思想、煤、蘿卜吹向/庸倦的時光。我絆倒在那里,/風的門檻,悲傷的樹,/或者足夠用來沉默的電機。/那些火熱的過去,讓我倒向它的沉默!/風吹我,吹碎銀子的風,/今天吹碎我的孤單?!鼻逍轮L吹著自然的身體,帶來的是節(jié)奏與美感,同時更觸及我們內心的孤獨。在一個浮躁喧囂的社會,我們不僅有個體的生存焦慮,還有著切身的精神困惑。在不快樂的處境里,甚至活著本身就是苦楚。成天處于焦慮狀態(tài),那么,思考也會變得艱難,且障礙重重。我們的處境是一種內心封閉的精神荒原,內斂,隱匿,但又被動地受外界影響,這就形成了現(xiàn)實處境的艱難和精神處境的矛盾之態(tài)。
孫磊的《處境》一詩呈現(xiàn)的就是這種真切的現(xiàn)實:一個人孤獨、失敗,但不妥協(xié),不屈服。這種真實經過處理后,一種存在主義式的處境呈于我們面前,不怎么美好,也不那么光明。從主題來說,這是一首由小見大、由近及遠的審視之作,他不僅抒寫了現(xiàn)實的具體處境,同時也提供了處境的諸多可能性,由個體小處境照見人生大處境?!罢劦阶约?,我無言。/無人感謝,腌制的形象?!痹娙碎_篇即道出令人困惑的命題:一旦談到自己,就無話可說。詩人其實有很多的話要說,只是覺得很無奈?!?00度鏡片的視力,/含釉的玻璃。熱淚涌出時,/有赤白的反光,/有一些景色突然被失去。/那是曾經的沉淪,/在他人眼里數次看到。//一種沖力,像推門的手,/在力量中幾乎是冰涼的?!痹噲D改變處境的力量,如一股旋風吹來,帶著沖擊感,很結實,很強勁?!皹溆爸覍崳划敱娊议_記憶的面紗,/恥辱寫在臉上,寫在/牙齒、唾液和喉嚨中間。/它不直接恨你,不渾然說出/一夜的落葉。/低沉、慢、遠,你知道,/整整一天我都在做準備,/微微滲汗,不哭?!痹瓉硖幘尘褪且环N恥辱,這是精神層面的表現(xiàn),我們無法規(guī)避,只有勇敢地去面對和接受:恥辱不僅只體現(xiàn)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我們身體內部,直到最后滲透進骨子里?!拔摇痹跁r刻準備的過程中,其實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與疑難,這樣的處境什么時候才是盡頭?對于人來說,這是一種煎熬,也造成了精神上的壓力?!俺悄切┤~子被丟在講述之外,/腐爛。倔強。劈啪作響?!痹娙藳]有給出我們預想中的美好結局,而是留下了一段空白,一種假想:除非恥辱所覆蓋的那些樹葉都沒有落在既定范圍內,也就是說“我”的處境之上,而是飄到了言說范圍之外,且在這樣的場景中自生自滅。只有如此,一個人的處境或許才會得以改善。但這僅僅只是一種假設,而非既定事實。因此,“我”仍然處于格式化的惡性循環(huán)中,繼續(xù)迫于困局而受折磨,受壓抑。
其實,孫磊為我們寫了一則寓言,它是現(xiàn)代社會人之艱難處境的縮影,也是對人生狀況的佐證。但詩人并不自詡為救世者,他只是說出了這種生存于世的處境,沒有尊嚴,只有恥辱的記憶。當生活都在焦慮和不安中度過,要想擺脫這種困苦之境,還需要不斷地作假設,作想象。詩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現(xiàn)代壓力之下失敗的生活圖景,他出示了困惑、感傷、悲苦和深深的疑慮。雖然他最后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是因為詩人本身對此也有困惑,不知如何來解決這靈魂的兩難?!叭瞬粌H僅生存在一個可信的空間與時間中,而且也生存于一個不可信的令人迷狂的場景中?!边@種不可知性,正是詩歌產生的精神基礎。從經驗到超驗的過渡,是詩人尋求當下精神處境的一條正途?!叭淌芩沙?,像忍受/落體的心悸。/像忍受/對一無所成的無知/它是卑賤的/分享錯誤,公認肉欲/在一把圈手椅中/打盹,/在另一把上/怪誕、夸耀、虛偽、厭世?!边@首《40歲》,是描繪一種人到中年的存在狀態(tài),也是書寫人從青年向中年過渡的心境,我們可能很難清晰地說出,它顯得模糊、曖昧,以至于處在那晦暗不明的狀態(tài)中,像陷入人生的泥潭中不可自拔。40歲,一個人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從心理上,似乎都在走向一種“松弛”,從激情到柔和,從直到彎,開始變得“軟”下來,對自我,對世界,對內心,都趨于妥協(xié)。
我們如何在詩中表達這種生存狀態(tài)?是以中年困境的形式來駕馭失敗,還是以和盤托出的方式,將自己整個交出去,接受世事檢驗?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在40歲人到中年時的那種韶華易逝的焦慮,以及逐漸緩和的脾性?不再慷慨激昂,也無驚心動魄,有的只是千帆過盡之后的坦然與蒼涼,這或許就是之前的生活對于我們的全部饋贈?!爸灰袠渲ξ揖蛷澫卵?,/我喜歡低頭,向懦弱和尊嚴,/向藥罐里轉悠的幸福;向疼,/向停在路人心里的龍舌蘭;/向勒緊的孤獨;向雨,/向低矮的門、寂靜的走廊;/向褶在肉里的泥,向渾濁的鏡子;/向冷,向鐘表里啪嗒啪嗒漸緩的秒針;/向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向寒氣吹化的容顏;向你,/以及你身上的冬天。/但是我永遠不能/向你的死彎腰。”孫磊寫于2002年的這首《我女友名字叫樹枝》,看似一首愛情詩,我們覺得會是卿卿我我、小情小調,實則不然,它由輕到重,或者說從開始就很重,有一種下墜的壓力感。這樣的詩,雖書寫生活,但近于神圣。即便整首詩有炫技之意,我們還是能看到技藝之外的一種不屈、堅韌的精神。在詩人筆下,那些關涉精神的意象,總是能給我們驚喜:看了前面的詞,怎能想到后面他出手會如此讓人意想不到,其想象全都在安排這些如夢似幻的句子上了,而且運用得很到位,很契合我們的心境,以及對詩歌之美的期待。所以,詩人將更多的空間留給了我們,讓我們去想象處境的改變,去重建生活的信念,去挖掘悲劇的緣由,去努力接續(xù)上那造成困境的記憶之鏈。
如果說孫磊之前的寫作在意形式和技巧的話,他近年的詩歌則在技藝的基礎上更注重心魂的參與了。以審視的眼光處理俗世經驗,在獲得理性認知的同時,會讓詩歌更富超越感,那是寫作通向精神高度的重要路徑。孫磊在修辭上的成熟早已完成,如何保持持續(xù)性寫作的動力,這好像也不是問題,因為他仍然筆耕不輟;而如何能有一個“介入”性的寫作轉型,或許是詩人探尋更強的思想穿透力的精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