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巧平
摘 要:利用現(xiàn)有實驗儀器及舊儀器的零部件加以改裝, 自組光路,通過控制變量的方法,改變?nèi)芤簻囟燃叭肷涔獠ㄩL,探究了它們對蔗糖溶液旋光率的影響。
關(guān) 鍵 詞:旋光現(xiàn)象;旋光率;蔗糖溶液;溫度;波長
中圖分類號:TQ 0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460(2015)09-2134-03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and wavelength on sucrose solution rotation rate was investigated by controlling variable method with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instruments and old instrument parts.
Key words: rate of optical phenomena; optical rotation rate; sucrose solution; temperature; wavelength
光的偏振現(xiàn)象是判斷光是一種橫波的重要依據(jù)。為了加深對偏振概念的理解,目前各高等院校普遍開設(shè)“用旋光計測定糖溶液的濃度“這一實驗,采用的儀器是旋光儀[1-3]。該實驗盡管操作容易,但在教學中卻存在以下幾種弊端:1)旋光儀的起偏和檢偏裝置被封裝在儀器內(nèi),不能直觀,不利于學生對偏振光測量原理的理解。2)測量物質(zhì)旋光度時,利用半蔭法判斷三分視場的弱照度相等位置判斷僅僅是靠人眼來實現(xiàn)的,由于人眼的局限性及個體差異的影響,判斷不很準確。3)測量內(nèi)容單一:只能利用鈉光燈這一波長的光對物質(zhì)旋光率進行測量。為了提高測量準確度, 擴展實驗內(nèi)容,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在原有的實驗設(shè)備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水浴控溫裝置,改變待測物質(zhì)的溫度,定量的研究了溫度對物質(zhì)旋光率的影響;另利用舊儀器零部件自行組裝光路,用不同波長的光對蔗糖溶液旋光率的進行了測量;研究了蔗糖溶液的旋光率與溫度及波長等相關(guān)因素之間的關(guān)系。
1 測量原理
實驗證明,對某一旋光溶液,當入射光的波長給定時,旋光度 與偏振光通過溶液的長度l及溶液的濃度c成正比,即[4-6]
式中旋光度 的單位是度;偏振光通過溶液的長度l的單位是分米(dm);溶液濃度的單位為克每毫升或克每立方厘米(g·mL-1或g.cm-3), 是該物質(zhì)的旋光率,表示物質(zhì)的旋光本領(lǐng),它等于光在該物質(zhì)中通過單位長度和單位濃度的溶液后引起的振動面的旋轉(zhuǎn)角度,其單位為:°·mL·dm-1·g-1。由于測量時的溫度及入射光波長對物質(zhì)的旋光率都有影響,因而,應標明測量旋光率時所用的波長及測量時的溫度。由 (1)式可知,旋光性溶液的旋光率為 ,如果已知待測溶液濃度c和液柱長度l,只要知道旋光度 就可以通過上式計算出旋光率;同樣,如果已知待測溶液旋光率和液柱長度l,可以測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 ,確定未知濃度溶液的濃度c。
2 測量內(nèi)容
2.1 旋光率與波長的關(guān)系
1)實驗裝置
圖1中,高壓汞燈經(jīng)濾色片變成單色光,光源輸出的光經(jīng)檢偏器后的線偏振光的電場振幅為A,線偏振光的振動方向與檢偏器的透振方向互成 角,那么沿檢偏器的透振方向振幅分量為 ,透射光強為[3] ;當 時, 。
因此,當轉(zhuǎn)讀度盤手輪(連動檢偏器)時,在光電探測器中會出現(xiàn)消光現(xiàn)象,數(shù)字檢流計上電流值應為零或出現(xiàn)最小值。記下此時讀盤及游標的讀數(shù)即零點位置。在檢偏器前加入蔗糖溶液后,由于蔗糖溶液具有旋光性,再次轉(zhuǎn)動檢器時,直至再次出現(xiàn)消光現(xiàn)象。
1.汞燈;2.毛玻璃;3.濾色片 4.起偏鏡;5.半波片; 6.試管;
7.檢偏鏡;8.度盤及游標;9.目鏡;10.光電接收器;11. 數(shù)字檢流計
記下讀盤讀數(shù)兩次讀數(shù)之差即為蔗糖溶液的旋光度 。由上述測量原理可知,旋光度 與所通過旋光性物質(zhì)的厚度l成正比,與溶液的質(zhì)量濃度c成正比,即由 公式(1)得
由式(2)可知,若蔗糖溶液的旋光率已測出,只要再測出未知蔗糖溶液的旋光度和液柱長,即可算出未知蔗糖溶液的質(zhì)量濃度c。由(3)式可知,用濃度、長度恒定的待測溶液,旋光率正比于旋光度。通過改變光源的波長,得出旋光度與波長的關(guān)系即可得到旋光率與波長的關(guān)系。
2)實驗測量步驟
(1)配制蔗糖溶液。在室溫(t=21.00 ℃)下,用電子分析天平配制質(zhì)量濃度c=0.10 g/cm3的蔗糖溶液,裝入長l=2 dm的標準玻璃試管中。注意試管兩端的螺旋不能旋得太緊,一般以隨手旋緊不漏水為止,以免保護片產(chǎn)生應力而引起視場亮度的變化,影響測量的準確度。最后將兩端殘液擦干凈。
(2)將光源汞燈(帶有不同波長的濾色片)、待用支架、起檢偏器、及帶有檢偏器的度盤手輪(從舊儀器上卸下)及游標、光電探測器、數(shù)字檢流計等按圖1所示位置擺放在光具座上,將控硅光電池專用線與數(shù)字檢流計相連。調(diào)節(jié)各光學元件共軸等。用T形輔助棒依次檢查并調(diào)整各光學元件,使各元件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線上,使光束垂直通過起偏器、檢偏器的光學面以及光強探測器的接收面積中心,具體調(diào)節(jié)可參閱文獻[7]。
(3)打開數(shù)字檢流計,WJF 型數(shù)字式檢流計示在(0.04~19.99)×10-7A變化,此時光電池的輸出電流隨光強變化的線性度最好[7],使未放樣品時,轉(zhuǎn)動檢偏器,使得出現(xiàn)消光穩(wěn)定后(數(shù)字檢流計的示數(shù)最小時)記下度盤及游標(左右)示數(shù) 、 。
(4)保持各光學元件不動,在檢偏器前加入已配制好的蔗糖溶液,重新轉(zhuǎn)動檢偏器,再次得到透射光消光位置的度數(shù) 、 。測量結(jié)果見表1,代入公式 計算旋光率=72.05°·mL/(dm·g)。
(5)換取不同波長的濾色片可獲得 的單色光 及用激光直接作為入射光。分別測量,可得不同波長的光入射時蔗糖溶液的旋光率,測量結(jié)果見表2。
小結(jié):應用最小二乘法對表2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旋光率與光源波長之間的關(guān)系式為
( 單位為nm)
線性相關(guān)系數(shù)r=0.9932。由此可見蔗糖溶液的旋光率與波長的平方成反比。
2.2 溫度對蔗糖溶液旋光率的影響
1)實驗儀器與用品
WXG-4圓盤旋光儀,快速電熱水壺,試管,濃度不同的蔗糖溶液等。
2)實驗主要過程
對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通過水浴加熱的方法,分別測量不同溫度時溶液對應的旋光度,記錄并計算出對應的旋光率。
3)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
通過、冰水混合、水浴加熱的辦法,對濃度為5%、10%、15%、20%、25%、30%(g/mL)的蔗糖溶液進行加熱,試管長度為20 dm,在不同溫度下測其旋光度,發(fā)現(xiàn)實驗效果并不明顯,旋光度變化很小或基本無變化。如果用濃度為50%(g/mL)的蔗糖溶液,試管長度為20 dm,在不同溫度t下進行測量,得到蔗糖溶液的旋光率見表3。
小結(jié):由表3數(shù)據(jù)看出,溫度對蔗糖溶液旋光率有效影響范圍是大概15 ℃到65 ℃,在此間范圍內(nèi),溫度每升高1℃,蔗糖溶液旋光率大約下降α=0.02(°·mL·dm-1·g-1);在1 ℃到15 ℃之間溫度變化對物質(zhì)旋光率影響并無規(guī)律,也不明顯;在65 ℃到85 ℃之間時,觀察不到溫度變化對物質(zhì)旋光率的影響。
3 結(jié) 語
1)利用實驗室現(xiàn)有儀器自行設(shè)計光路,原理簡單,光路便于調(diào)節(jié),測量準確度較高。
2)在暗室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激光在蔗糖溶液中旋光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對實驗的興趣。
3)在用濾波片獲取照度較弱的單色光做光源時,采用光電接收器及數(shù)字檢流計來判斷消光位置,避免了實驗者視覺的個體差異,提高了讀數(shù)的準確性。
4)該實驗得出了一定濃度的糖溶液旋光率隨
溫度(一定范圍內(nèi))升高而略有增大;而與入射光波長的平方近似成反比關(guān)系。
5) 此實驗方法對研究各種具有旋光特性固
體、液體等物質(zhì)的旋光特性都適用,且對旋光實驗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6)實驗時應注意在布置光路時,為防止光強耗散,盡量縮短各元件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宋家鰲,王立.大學物理實驗[M].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126-130.
[2]楊述武. 普通物理實驗: 光學部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31-135.
[3]白澤生, 王立. 大學物理實驗[M].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6: 71-74.
[4]姚啟鈞. 光學教程[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310- 311+358-359.
[5]楊能勛,劉竹琴.醫(yī)用物理學實驗[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98-101.
[6]劉竹琴.利用光強分布測試儀測量蔗糖溶液的旋光率及其濃度[J].大學物理,2010,29(2):37-39.
[7]張飛剛, 蔡建樂, 胡樹基. 用光強分布測試儀驗證馬呂斯定律實驗研究[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8, 27( 1):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