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樹雄
日本有這么一家只有一坪(約3.3平方米)的點心店,年銷售額居然高達3億日元。
這家名叫小竹的點心店位于東京吉祥寺商業(yè)街,只出售羊羹和最中(日式傳統(tǒng)點心)。
小店的羊羹每天限量150個,每人限購5個,為了買到這種夢幻羊羹,許多人早上四五點就來排隊,要是趕上節(jié)假日,甚至有人半夜1點就來排隊,這種排隊的情況居然持續(xù)了40多年。
羊羹隨禪宗傳至日本,由于僧人不吃肉,就用紅豆與面粉或葛粉混合后蒸制,制作方法很簡單,把紅小豆煮熟、碾碎,再和砂糖和瓊脂混合熬煮,然后冷卻成型即可。
這家店從來沒做過廣告,也沒接受過采訪,店面小而樸素,門前也沒有停車場,但店門前排了四十年的隊,年銷售額3億日元,實在讓人驚嘆。
什么原因這么火?是因為店家把制作羊羹這樣的事當作畢生的事業(yè),用心去體會,嚴格要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到極致,幾近于道。
日本是一個崇尚道的國家,各行各業(yè)做到極致都可入道,比如花道、香道、茶道——道就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
這家點心店的店主稻垣女士跟隨父親學習羊羹的制作,她有五個兄弟姐妹,別人都受不了她那力求完美的父親在制作羊羹中的苛刻。
學習的過程中,不知做了多少羊羹,但每次父親品嘗后都說不行,直接丟進垃圾箱。
然后她再不斷學習和改進,慢慢就能吃出為什么每一天有細微的差異,有時候是因為火候,有時是因為清洗小豆的方法,這樣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嘗試,才最終做出完美的羊羹。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稻垣女士培養(yǎng)三個外甥做羊羹時,年輕人經常說,這次和以前的溫度不一樣了。
稻垣女士說,因為四季氣候有微妙的變化,煮紅小豆的溫度就是隨當天氣溫而變化的,味道會因溫度和濕度的微妙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必須用身體感受溫度的細微變化。
這也就不難理解3平米的小店為什么能年銷售3億日元,為什么店門口每天四點就有人排隊,持續(xù)了40多年。
那么,為什么限量150個羊羹呢,這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饑餓營銷,而是對品質的追求。
稻垣女士這樣解釋,一鍋3公斤的紅小豆,做50個羊羹,紅小豆超過3公斤,就做不出那么好的味道了,每天做三鍋要花十個半小時,已經是極限了,所以一天只能賣150個羊羹。
客人們希望能保證口味,因此能理解一天限量150個的原因,出于對小竹點心店的喜愛,許多客人自發(fā)成立了“小竹會”,相約一起排隊,并提出一些建議。
比如每人每天限購5個的建議,就是由顧客們提出的,如果不限制,一個人一下全部買走了,后面的人就買不到了。
這就是現(xiàn)在許多互聯(lián)網企業(yè)說的社群模式啊,有這么一群忠實的顧客,自發(fā)組成社群,給企業(yè)提建議,幫企業(yè)宣傳,生意怎么可能不好?
更讓人尊敬的是,這家店還承擔起社會責任,他們10%的員工是殘障者,點心中飽含著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照和溫情,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味道吧。
“匠人精神”成就日本制造
日本推崇“匠人精神”,尊重匠人的傳統(tǒng)展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對待工作不懈不怠、嚴謹和認真,不僅帶來經濟收入的富足和穩(wěn)定,也使人從工作的細節(jié)中,體會工作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這一“匠人精神”也形成了日本人做事的兩個重要特征——對工作的高度忠實和把工作做到極致。
當人的精神展現(xiàn)在日本的現(xiàn)實,轉化成物質財富時,不僅支撐著戰(zhàn)后的日本將不同產業(yè)的觸角伸向全球,創(chuàng)造出經濟奇跡,也極大提升了日本國民的自信、自豪和自尊。因此有人說,戰(zhàn)敗的日本能從一片廢墟中重建,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得益于傳統(tǒng)的“匠人精神”。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也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淀。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間國寶”認定制度。政府在全國不定期的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將那些大師級的藝人、工匠,經嚴格審查確認后由國家保護起來,以防止手藝的流失。
匠人文化的本質,只是二個詞:一是敬業(yè)、一是認真。更重要的是當匠人文化被全社會所承認,敬業(yè)和認真這二個詞,被整個日本社會接受和發(fā)揚,成了日本社會的“常識”。
“匠人”在日文中寫成“職人”。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于自負的自尊心。這份自負與自尊,令日本匠人對于自己的手藝要求苛刻,并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職人”中,有豆腐師父、三味線師父、藍染師父、居酒屋老板娘、玩具店師父等等傳統(tǒng)藝匠,舊式工作方式所具有的人情味,人與技藝日日相依,相互扶持走過的年代,令人心生敬意。
對于如何使手藝達到熟練精巧,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甚至可以說近于神經質的藝術般的追求。他們對自己每一個產品、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并以自己的優(yōu)秀作品而自豪和驕傲。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會被看成是匠人之恥。
“匠人精神”注入日本制造業(yè),給日本制造帶來巨大名聲和利益。事實上,成就“Made in Japan”的理念、技術和做法并非高深莫測,而是極其樸素:始終堅持的消費者立場,腳踏實地的調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鉆研。
我曾參觀過多家日本的制造工廠,對日本工人認真、細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觸,稍有瑕疵的商品,絕對無法下線。日本的學校教育,不會教給學生任何具體的職業(yè)技能,但卻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技術鉆研的興趣。
技術一流的藍領工人在社會中較高的地位,是日本制造業(yè)強大的原因之一。在日本,藍領工人甚至超過白領工人的收入,技術學校的畢業(yè)生就業(yè)率都在98%以上,遠遠超過大學生,這也使藍領工人有著不斷鉆研的動力。擁有傳統(tǒng)手工藝技術的非物質文化傳人,不僅受到社會各界尊重,而且經常見諸媒體。
日本富士電視臺開設有著名的藍領技術對抗節(jié)目《矛盾》,展示各種技術工人的精湛技藝,更延續(xù)了日本人代代流傳的“匠人意識”。
和其他國家相比,日本或日本人看上去缺乏首創(chuàng)力,在創(chuàng)新上不占優(yōu)勢,但日本人擅長拿來主義,會在改良和細節(jié)上下功夫,以期在商場上戰(zhàn)勝對手。實際上也是如此,像醬油、拉面、圍棋等,雖然發(fā)源于中國,卻以日本產品及日語發(fā)音知名于歐美,這值得中國人反思。
日本人對于產品的較真,還體現(xiàn)在對假冒偽劣產品的嚴格監(jiān)督和嚴厲懲處上。一個企業(yè)一旦被發(fā)現(xiàn)制造假貨、劣貨,頓時會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門話題,嚴重的甚至會身敗名裂,破產關門。
摘自微信公號:政商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