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嶺
偶然讀到一則故事:芬蘭小男孩奧特索,用一個暑假在森林里采集漿果,并在祖母的協(xié)助下做了400瓶果汁,賣掉后得200歐元。緣起是他一年前,在動物園見到一只無精打采的熊,他想,若有一棵可以攀爬的樹,說不定它會快樂起來。于是,男孩打定主意,捐一棵樹給動物園。
讀畢,心里像喝了一瓶果汁。我聽見了熊的笑聲。
這是一個從安徒生童話里跑出來的孩子,帶著樹葉的干凈,還有清晨的氧氣。只有童話里,才住著這樣的樹。
這個故事有三重美:他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不快樂;他想幫別人快樂;他用誠實勞動去兌換。
一只熊不高興,他覺得和自己有關(guān),他覺得此現(xiàn)狀應(yīng)有所改變,這只熊的情緒于他很重要……于是他誕生了心愿,誕生了能力。他承攬了一個幼小的義務(wù),其實,這也是人類的義務(wù),卻由一個孩子率先發(fā)現(xiàn)。
由于清澈,孩子的眼總能比成人看見更多的東西。由于專注,孩子會把一件事記得很牢,看得很要緊,刻不容緩。
有人說,那只是男孩的一個沖動。不錯,或許是,但沖動會沉淀,會積累出習(xí)慣,成為他和他未來的孩子的秉性,成為他們的常識、基因、家教和信仰。
兒子三歲,晚飯后,該散步了,他耍賴,不跟媽媽下樓,我脫口喊:“黑貓警長黑貓警長,月亮出來了,快去執(zhí)勤!”他一怔,丟下玩具,沖下樓。
我醒悟,對小兒來說,童話情景就是生活情景,他從童話里認(rèn)領(lǐng)的角色和命令,遠(yuǎn)比現(xiàn)實中委派的更具誘惑和號召力。
小時候,童話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長大后,它才被當(dāng)成了文學(xué)。
好的環(huán)境,是蔭佑童話的那種,它支持童話人格,鼓勵你一生攜帶。而壞的現(xiàn)實,不僅不保護(hù)童話,還狠狠撕咬它,粉碎它,靠背叛它換取“成長”的信任。
列夫·托爾斯泰曾深情地感念兒時父親教他的書和游戲,他嘆道:“我難道不是在那一時期里獲得了我現(xiàn)在賴以生存的一切嗎?我的收獲是如此之大,并且神速。在我一生的其余歲月中所得的全部饋贈,都不及那時的百分之一?!?/p>
童年的價值觀,是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紐扣,決定一生的精神走向和心靈格局。若它是端正高尚的,那么,在漫長的歲月里,請別讓它輕易脫落,更別粗魯?shù)爻断滤?/p>
網(wǎng)絡(luò)上曾瘋轉(zhuǎn)過一條“虐驢男”的圖片新聞:西藏阿里,藍(lán)天白云,一名戴墨鏡、姿態(tài)傲慢的男子站在遼闊的草原上,手持刀刃,正從一匹下跪的藏野驢身上割肉,竟然,他還在笑。
藏野驢乃國家一級保護(hù)動物,怒唾聲中,“虐驢男”很快被繩之以法。經(jīng)查,此男子和同伴駕車途中,瘋狂追趕、撞擊藏野驢,并將奄奄一息的它開膛破肚,拍照炫耀。
這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扮演了一頭野獸,并沾沾自喜。雖衣冠楚楚,但精神上披著皮草,齜牙咧嘴。
他也曾是一位孩子,何以生成今日這副嘴臉?
或許他未讀過安徒生們的童話,或許讀過,卻打掃得干干凈凈??傊麑儆谙靛e了紐扣或丟失了紐扣的人。
又想起那些曾為“活熊取膽”和“狗肉節(jié)”辯護(hù)叫好的人。其實我很想看看,他們的胸襟里,是否有紐扣脫落的痕跡。是縫得不夠結(jié)實?還是外力的摩擦太大,在與現(xiàn)實一場粗暴的扭打之后弄丟了它?或視之為幼稚而在某個夜晚,懷著虛榮偷偷埋葬了它?
全世界的兒童皆無區(qū)別,只是長大后才有了區(qū)別,乃至天壤之別。
為何有人能聽見熊的笑聲,有人連親手制造的哭聲都聽不見?
[怦然心動]
一個孩子看到了熊的不幸,并付諸行動來幫助這只受困的熊。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個孩子很天真,很幼稚,很單純。但不容置疑的是,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童話價值觀”。葆有這種價值觀的人,他相信萬物平等,生命慈悲,人心善良,并愿意為此而身體力行地盡一份力量。其實,“童話價值觀”幾乎曾蒞臨了我們每一個平凡的生命,并一度光彩熠熠,但是,有人只在童年擁有過這份珍寶,而后杳然。看看周遭對殘殺動物的漠然,即知“童話價值觀”在成人群中的消亡。珍惜“童話價值觀”,保護(hù)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讓其將我們的生命超拔于庸常和丑陋。
【文題延伸】童心可貴、保衛(wèi)童年、童話人生……(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