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蔚略啤∠娜鹧±钍婪濉⌒炜婆蟆±蠲骶?/p>
摘 要 采用中性抽象名詞探測在再認測試和自由回憶條件下的自我選擇權效應。實驗一采用選擇與迫選的方式考察抽象名詞在再認條件下的自我選擇權效應;實驗二進一步驗證被試在我選擇和他選擇條件下對抽象名詞的自由回憶的差異。結果表明:無論在再認測試還是自由回憶測試,被試對自我選擇的抽象名詞的記憶數(shù)量都顯著高于迫選和他人選擇條件下的抽象名詞記憶的數(shù)量,中性抽象名詞表現(xiàn)出了自我選擇權效應,拓展了前人使用假洲時在自由回憶條件下未表現(xiàn)出自我選擇權效應。因此,自我選擇權效應在自由回憶條件下可以存在于抽象名詞的水平上。
關鍵詞 自我,選擇權,自我選擇權效應,記憶,抽象名詞。
分類號 B842.5
1 引言
自我選擇權效應(Self_choice effect,SCE)是指被試對自我選擇項目的記憶要顯著優(yōu)于實驗者指定或他人選擇的項目的記憶(Takahashi, 1989)。進化心理學理論認為個體為了更好地生存會選擇對自我發(fā)展有利的目標( Tummolini,Scorolli,&Borghi,2013)。選擇一個目標會引發(fā)一定的認知與情感的反應(Kim&Johnson,2013),相對于未選擇的物品,人們對自己擁有的物品會增加注意力,引發(fā)記憶優(yōu)勢和積極態(tài)度(Krigolson,Hassall,Balcom,&Turk,2013; Beggan,1992)。前人研究探索了實物、圖片、具體名詞( Watanabe&Soraci,2004)、假詞(Takahashi,1992,1993)等在再認條件下都可以產(chǎn)生選擇權效應,由于受到詞的具體性(陳寶國&彭聃齡,1998)的影響,假詞在自由回憶的條件下沒有表現(xiàn)出選擇權效應(Takahashi, 1993)。詞的具體性效應(Concreteness effect,Paivio,1991)是指在回憶、再認、詞匯確認、詞命名和句子理解等高級認知任務中,具體詞比抽象詞的加工速度更快和提取的正確率比更高。當前研究以中性抽象名詞作為實驗材料,以再認和自由回憶兩種測試方式,探索抽象名詞的自我選擇權效應,尤其是抽象名詞是否能在自由回憶的條件下產(chǎn)生自我選擇權效應。
1.1 自我選擇權效應與記憶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Macher& Johnson,2000),選擇對自我發(fā)展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關于自我選擇權效應的研究表明,選擇作為自我內部一個重要的心理操作對偏好( Huang,Wang,&Shi, 2009)、記憶(Cunningham, Turk, MacDonald,&Macrae, 2011; Tetsujihirano & Junukita, 2003;Mather&Johnson, 2000; Mather, Shafir,&Johnson,2000; Takahashi, 1989)等認知方面的影響已得到了廣泛的證實。例如,為了維持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個體更傾向于選擇一個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物品來表征自我(Beggan,1992)。受自我選擇權效應的影響,人們通常認為自我選擇的物品比未選擇的物品更具有吸引力,將更多積極的和更少消極的特點賦予自我選擇的物品,對未選擇的和他人選擇的物品則賦予更多的消極特性( Henkel&Mather, 2007; Mather&Johnson, 2000; Mather& Carstensen, 2005)。當人們在兩個項目中選擇時,在隨后的記憶測試里會表現(xiàn)出選擇一支持偏見(Choice-supportive bias,Mather&Johnson,2000),如在對兩個房間的選擇后,被試會將積極的特征(明亮、陽光)與選擇了的房間聯(lián)系存一起,將消極的特質(狹窄、陰暗)賦予未選擇的房間 ( Mather& Johnson, 2000; Mather, Shafir, &Johnson, 2000,2003)。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Festinger, 1957)認為做出一個選擇后,人們會改變他們對選擇項目的態(tài)度以支持他們的決定。人們以最小的遺憾方式記住他們選擇的項目( Mather,Shafir,&Johnson,2000),也就是說,當在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時,被試會認為自己選擇的項目擁有更多的優(yōu)點( Mather,2003),而未選擇的項目具有更多的缺點( Henkel&Mather,2007)。這種選擇支持的不對稱性(Choice -sup-portive dissymmetries)可能反映了構造一重構加工是記憶的關鍵方面( Ross,1989)。已有研究證明了,當人們在回憶過去的選擇時,會表現(xiàn)出記憶的失真(Mather&Johnson, 2000; Mather, Shafir,&Johnson,2000),因為記住選擇項目的優(yōu)點和拒絕項目的缺點能使一個人感到滿足(Mather&John-son,2000)。人們更容易記住選擇的項目是因為自我選擇的物品比未選擇的物品更容易整合到自我認知結構中,因此更容易在隨后的記憶中提取,獲得記憶優(yōu)勢效應(Toyota,2013)。
從選擇方式上,不同的選擇方式對記憶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自由選擇( Nuttin,1973),即選擇的項目是由被試個人來決定的,但是選擇經(jīng)常受各種條件的限制( Watanabe,2001),以往研究表明自我選擇權效應對記憶的影響不僅產(chǎn)生于自由選擇條件下.也表現(xiàn)在限制線索的選擇條件下( Watanabe,2001;Watanabe&Soraci,2004),但在指定的條件下(即迫選條件下)未產(chǎn)生自我選擇權效應(Perlmuter&Monty,1982)。目我選擇權效應在不同的測試方式下也得到了驗證,如自由回憶( Takahashi,1992,1993)、有線索的回憶和再認測驗(Monty,Perl-muter, Libon,&Bennet, 1982; Perlmuter&Monty,1982; Takahashi, 1992, 1993)。然而,Thakahashi( 1992)使用假詞作為實驗材料時,在再認測試中得到了驗證( Takahashi,1993),但由于受到詞的具體性效應的影響,在自由回憶測試條件下未表現(xiàn)出選擇權效應。
1.2詞的具體效應與記憶
具體性效應(Concreteness effect,Paivio,1991)是指在高級認知任務中具體詞比抽象詞的加工速度更快和提取的正確率更高的一種現(xiàn)象。雙重編碼假設(The dual-coding hypothesis, Paivio,1991)認為,大腦中存在兩個加工系統(tǒng):分別以言語和表象為基礎的加工系統(tǒng)。具體詞匯具有言語和表象兩種編碼,而抽象詞匯只有言語的編碼,因此抽象詞匯加工和最后的記憶提取中更困難。然而,語境有效性理論(The context availability theory,Schwanen-flugel,1991)則認為人腦中只有一個加工系統(tǒng),抽象詞和具體詞的加工區(qū)別在于加工過程和背景信息不同。具體詞比抽象詞具有更豐富的背景信息和加工資源,詞匯語義表征的質量和強度對記憶發(fā)揮重要作用。
基于前人的研究,當前研究采用中性抽象名詞作為實驗材料,排除詞的效價和具體性的影響.使用再認測試和自由回憶兩種測驗方式繼續(xù)考察選擇權對記憶的影響。當前研究假設被試對自我選擇條件下的抽象名詞的記憶數(shù)量顯著高于迫選條件和他人選擇條件下的記憶數(shù)量,表現(xiàn)出自我選擇權效應。實驗一和實驗二分別從再認測試和自由回憶測試的角度對此假設進行驗證。
2 實驗一 再認測試條件下抽象名詞
的自我選擇權效應
2.1 被試
32名大學生(男15人,女17人,平均年齡21.44歲,標準差1.19)。視力正?;虺C正視力正常.被試自愿參加,實驗后給被試贈送小禮品作為答謝。
2.2 材料
實驗材料選自劉源編制的《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 (宇航出版社編著,1990)中選用23-153次/十萬之間的中等頻率的中性雙字抽象名詞300個(如思想、意識),將300個抽象名詞隨機順序排列,編成1-5級的等級評定量表,讓32名心理學研究生分別對所有刺激詞的偏好度、熟悉度、具體度、意義度和詞性等五個方面進行語義差異五點量表評價,從非常不喜歡、不熟悉、抽象、無意義、消極(記1分),到非常熟悉、具體、有意義、積極記5分。去掉了平均分低于2分和高于4分的極端詞,經(jīng)檢驗實驗中使用的132個中性雙字抽象名詞(實驗- 100個,實驗二32個)在以上五個維度上的評定分數(shù)差異性檢驗不顯著(如表1)。同時,對詞的筆畫數(shù)和復雜程度進行匹配.刪除了過于復雜和過于簡單的詞匯。
實驗一選用的100個中性雙字抽象名詞.10個用于練習字串;選擇條件下30個:迫選條件下30個,剩余的30個用于再認測試中的新詞。所有的刺激都使用E-Prime 2.0軟件呈現(xiàn),字體:宋體32號加粗,白底黑字呈現(xiàn)在屏幕的中央。
2.3 設計與程序
實驗采用單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自變量為選擇(自由選擇,迫選),因變量為再認測驗的正確率。借鑒Toyota (2013)研究使用的選擇和迫選選擇實驗范式。實驗開始后,被試認真閱讀并理解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的指導語后按Q鍵開始實驗。在屏幕中央首先呈現(xiàn)一個200-300ms抖動注視點“+”.然后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一對中性抽象名詞,呈現(xiàn)時間2000ms,要求被試在刺激呈現(xiàn)的同時盡快做出按鍵反應。在自由選擇條件下,被試的任務是從兩個詞中選擇一個并按F或J鍵反應:在迫選條件下,要求被試將劃線的抽象名詞按鍵F或J鍵反應。若選擇或劃線的詞在左邊即按F鍵,若在右邊即按J鍵(見圖1)。迫選條件下的劃線抽象名詞在左右邊的比例是平衡的。最后呈現(xiàn)lOOOms的空屏,然后是下一個字串。
加工任務完成后,被試根據(jù)指導語提示進行3分鐘的分心任務,要求被試口算簡單的數(shù)學運算,并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分心任務結束后進行一個意外的再認測試,將再認測試中包括自我選擇條件下的30個和迫選條件下的30個抽象名詞作為舊詞,加上30個新的抽象名詞,共90個試次讓被試進行R/K判斷。要求被試判斷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的詞是否在剛才的學習階段見過,若見過就按F鍵,表示是“知道” (Know)的,若沒見過就按J鍵;如果被試按了F鍵判斷為見過后,需要進一步判斷是否清楚記得這個詞,若清楚記得這個詞出現(xiàn)過就按D鍵,表示記得(Remem,ber),若只是見過但不是特別清楚就按K鍵;若被試判斷為沒見過,程序將直接跳到下一個試次。
2.4 結果與討論
對32名被試的再認階段的正確率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統(tǒng)計結果顯示,被試對自由選擇的抽象名詞的再認率( M=0.74,SD=0.16)顯著高于迫選條件下抽象名詞的再認率( M=0.25,SD=0.16),t(31) =3.34, p<0.001, Cohen's d=3.06(見圖l)。結果驗證了假設,中性屬性的抽象名詞可以在再認的條件下產(chǎn)生自我選擇權效應。研究結果驗證了Takahashi (1993)的研究結果。但假詞在自由嘲憶條件下沒有表現(xiàn)出自我選擇權效應,是否抽象名詞可以在自由回憶條件下出現(xiàn)選擇權效應呢?實驗二將進一步探索這個問題。
3 實驗二 自由回憶條件下抽象名詞
的自我選擇權效應
前人使用假詞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結果表明,被試在再認測試條件下可以產(chǎn)生自我選擇權效應,而自由回憶條件下卻沒有表現(xiàn)出自我選擇權效應。是否實驗一再認條件下抽象名詞的選擇權效應是否能在自由回憶條件下表現(xiàn)出來?實驗二將進一步采用自由回憶的測試方式驗證實驗一的結果。
3.1 被試
32名大學生(女19人,平均年齡20.60歲,標準差1.63),被試視力正常或矯正視力正常,實驗前獲得被試的知情同意。參加實驗的被試獲得一次平時成績作為報酬。
3.2 材料
實驗二的材料是由32張印有1-32個數(shù)字的白底黑字的卡片組成,每個數(shù)字對應一個抽象名詞,這些抽象名詞記錄在主試的記錄板中。詞卡尺寸為8cm(長)x5cm(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