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從認知孩子的感情到理解孩子的感情,要求父母必須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理性地與孩子“感同身受”。那么,理解孩子的感情需要恪守哪些原則呢?父母至少要掌握好以下幾項原則。
一、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講話
假設父母愛答不理地聽孩子講話:
孩子:“新元打了我,所以……媽媽,你在聽我說的話嗎?”
媽媽:“我聽得見,你接著講吧!”
孩子:“所以,我也回敬了他一下。媽媽,你在看電視嗎?”
媽媽:“不影響,媽媽聽得見你說話,你繼續(xù)講吧。”
孩子:“噢,算了吧!”
如果家長專心致志地聽孩子講話,其結果又會怎么樣呢?
孩子:“新元打了我,所以……媽媽,你在聽嗎?”
媽媽:“我正聽著呢!然后怎么了?快說說?!?/p>
孩子:“所以,我也回敬了他一下,結果他又打我一下!”
媽媽:“真的嗎?你肯定很疼吧?”
孩子:“是呀,又疼又生氣!”
媽媽:“該生氣,新元真不該動手打人。可是你也打了他,他肯定也很疼?!?/p>
孩子:“嗯,我也用勁打了……”
媽媽:“媽媽知道你是個善良的孩子,最不喜歡打人了,對不對?新元其實是和你一樣的,可是一著急大家都沒管好自己,結果互相都受到了傷害?!?/p>
孩子:“嗯……媽媽說得對。從現(xiàn)在起,我再也不欺負人了。”
二、用“噢”“嘿”“我明白”等來表示對孩子感情的認可
先看表示不理解的例子:
孩子:“爸爸,今天有人偷了我的紅藍鉛筆?!?/p>
父親:“你確定不是自己隨手放在哪兒了?”
孩子:“絕對不會。我去廁所時還在桌子上呢!”
父親:“這次會不會又是你隨手亂放在哪兒了,又不是第一次這樣了,我天天提醒你把東西放好,可你就是不聽!”
孩子:“不!不是這樣的!”
再看表示理解的例子:
孩子:“爸爸,今天有人偷了我的紅藍鉛筆。”
父親:“是嗎?”
孩子:“我上廁所時把它放在桌子上,不知誰把它拿走了,我這樣丟失鉛筆已經(jīng)好幾次了,真倒霉!”
父親:“嘿,不要緊,把它收起來可能就不會丟了?!?/p>
孩子:“我知道了,以后只要離開教室,我一定把鉛筆放進書包里?!?/p>
三、給予感情上的熱烈共鳴
冷漠地否定孩子情感的例子:
孩子:“爸爸,我的海龜死了?!?/p>
父親:“已經(jīng)死了,就別難過了,反正也無法復活?!保ê⒆拥难蹨I要流下來了)
父親:“哭啥?不就是一只海龜嘛!”
孩子:“嗚……”(孩子越發(fā)難過)
父親:“別哭了,再買一只不行嗎?”
孩子:“我不要別的海龜,就要我的那一只!”
父親:“真是的,你現(xiàn)在怎么這么不講理?!”
積極地呼應孩子情感的例子:
孩子:“爸爸,我的小海龜死了。”
父親:“???真的嗎?”
孩子:“是真的。它是我的好朋友,我舍不得……”
父親:“哎,失去一個好朋友真的讓人很難過?!?/p>
孩子:“我還教它表演節(jié)目?!?/p>
父親:“是呀,你們一起玩得很好?!?/p>
孩子:“它很乖,我每天都喂它?!?/p>
父親:“我知道,你很愛它。小烏龜知道你這么疼它、想它,即使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會高興的……”
四、分享孩子充滿幻想的希望
堅持呆板的解釋和邏輯推理:
孩子:“我不吃土豆,我要吃烤肉!”
父親:“家里沒肉,只有土豆。”
孩子:“不!我就要吃烤肉!”
父親:“都說沒有烤肉……”
(孩子大鬧)
給孩子的希望中加入豐富的想象:
孩子:“我不想吃土豆,要吃烤肉!”
父親:“小饞貓,早知道你這么喜歡吃烤肉,爸爸一定準備得多多的?!?/p>
孩子:“可惜現(xiàn)在沒有肉?。 ?/p>
父親:“哈哈,真希望爸爸有魔力,能變出好長一串烤肉來!”
孩子:“哈哈哈哈,爸爸,開啟你的魔力棒,立刻變!變!變!”
父親:“變!土豆飛彈肉來嘍!……”
原則本無形可循,我們只能通過個別范例感受一二。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父母面臨的問題五花八門,“范例”焉能涵蓋!不過,我們只要把握住“傾聽——認可——共鳴——分享”這一脈搏,便不會偏離中心太遠。畢竟,無論何種原則,只有立足于富有溫度的基石之上,方可成為真正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