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欒慶書 金若忠 姜旭
(遼寧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沈陽,110032)
梁立明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站)
杜勇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林業(yè)局)
張麗麗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國有舊廟林場)
微紅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為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idae)梢斑螟屬(Dioryctria)的蛀梢型害蟲,異名有:松梢螟、云杉球果螟、松樹鉆心蟲等[1-2]。該蟲在國內分布于 2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可危害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黃山松(P.taiwanensis)、濕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晚松(P.serotina)、長葉松(P.palustris)、云南松(P.yunnanensis)和華山松(P.armandi)[3-5]等。因其主要蛀食松樹幼林主梢和側梢,往往引起樹木偏冠和多頭現象,嚴重削弱松樹生長勢[6]。該蟲在遼寧一年2代,鉆蛀入松梢內危害,活動隱蔽,防治成本大且難以根治[6]。國內防治微紅梢斑螟多使用化學藥劑[7-8],導致害蟲的抗藥性增加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在森林害蟲特別是食葉害蟲的綜合治理中,燈光誘殺常作為一種經濟、簡便和不污染環(huán)境的治蟲措施加以利用[9],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棉田害蟲[10]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11],以及利用單波長太陽能燈誘殺赤松毛蟲(Dendrolimus spectabilis)[12]、舞毒蛾[13]、楊毒蛾(Leuoma candida)[14]、核桃楸大蠶蛾(Dictyoploca japonica)[15]都取得較好的滅蟲效果。為了有效地控制微紅梢斑螟的危害,2014年開展了不同波長的燈光誘殺試驗,篩選誘殺微紅梢斑螟的最佳波長、最適時段、裝水容器的顏色和高度,旨在探索誘殺微紅梢斑螟的最佳燈誘組合,達到采用無公害手段壓低害蟲種群數量,安全有效、綠色環(huán)保的控制微紅梢斑螟的目的。
試驗地位于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周家店林場育紅嶺,林地面積約8 hm2,樹齡30~40 a的人工油松林,株高8~10 m,林木郁閉度0.45。據前期調查,微紅梢斑螟蟲口密度為23.3頭·株-1,屬中度危害。
誘蟲燈由深圳市富巍盛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FWS-DBL-1,功率8 W,是精確的單波長燈(共18種波長,為富巍盛公司的專利產品),對照燈是同等功率的全光譜燈。
燈誘的最佳波長與時間篩選:于6月下旬,選擇晴天無風的夜晚,將不同波段的太陽能燈置于林間距離地面1.5 m的高處,燈距為30 m,燈下30 cm處放置盛水容器(直徑80 cm,高15 cm),加入3 L清水、10 g 洗衣粉。將波長為 320、340、351、360、365、368、380、400、420、445、460、480、520、525、545、560、575、585 nm的誘蟲燈和對照燈(CK)共19盞,按上述方式在油松林地分兩列平行布置,兩列間距30 m。每晚19:00 開燈,于20:00、21:00、22:00、23:00 各收集1次落到水中的成蟲,記錄上述4個時段不同誘蟲燈誘殺微紅梢斑螟和非靶標昆蟲(其他鱗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蟲)的數量。每處理重復3次。
盛水容器顏色及放置高度對誘蟲量的影響:6月下旬成蟲羽化盛期,在林間放置1盞380 nm的誘蟲燈,以燈為中心輻射狀于地面放置黃色、白色、綠色、灰色、藍色共5種顏色的裝水容器,圍成一個圓圈。19:00 開燈,分別在 20:00、21:00、22:00、23:00各收集1次落到水中的成蟲,統(tǒng)計不同顏色的容器中誘殺微紅梢斑螟的數量,重復3次。將2盞波長為380 nm的誘蟲燈在油松林緊挨(距離0.5 m)放置(避免因為不同地點微紅梢斑螟種群密度有差異),并在燈下各放置1個盛水容器,1個距地面1.2 m,另1個放在地面上。19:00開燈,在20:00、21:00、22:00、23:00各收集1次落到水中的成蟲,統(tǒng)計兩種不同高度容器中誘殺微紅梢斑螟的數量。重復3次。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所有數據用SPSS 13.0分析。不同波長和不同時段對微紅梢斑螟的誘殺量,對非靶標昆蟲誘殺量和不同顏色盛水容器的誘殺量,使用One-Way ANOVA中Dunnett T3檢驗進行比較;放置于不同高度誘殺容器的誘殺量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
供試誘蟲燈對微紅梢斑螟和非靶標昆蟲的誘殺量見表 1。380 nm誘蟲燈的誘殺量最大(798.0頭),與368 nm誘蟲燈的誘殺量差別不顯著(F=1.693 ,df=4,p>0.05),但顯著大于對照燈(CK)和其他誘蟲燈的誘殺量(F=3.003,df=18,p<0.05)。380 nm誘蟲燈對其他鱗翅目昆蟲的誘殺量與對照燈無顯著差異(F=0.137,df=5,p>0.05)。所有誘蟲燈對其他鞘翅目和膜翅目的誘殺量無顯著差異(F=1.316,df=18,p>0.05)。
表1 不同波長太陽能燈誘殺微紅梢斑螟成蟲和非靶標昆蟲的數量
19盞誘蟲燈誘殺微紅梢斑螟的總量為(262.4±33.3)頭。在 19:00—20:00、20:00—21:00、21:00—22:00、22:00—23:00的4個時段內,供試誘蟲燈誘蟲量占總量的比例為 0、(9.5±1.6)%、(55.5±1.3)%、(35.0±1.6)%;誘蟲量隨時間變化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19:00—20:00誘蟲量最低,21:00—22:00誘蟲量最高,經多重比較,4個時段誘蟲量占總量的比例差異顯著(F=218.337,df=75,p<0.05)。21:00—22:00和22:00—23:00的誘蟲量占誘蟲總量的90.5%。4個時段,供試誘蟲燈之間在誘殺微紅梢斑螟的數量上差異性不同(表2)。在19:00—20:00,絕大部分誘蟲燈的誘蟲量都為0;而在20:00—21:00,不同波長誘蟲燈的誘蟲量無顯著差異(F=0.98,df=18,p>0.05);21:00—22:00,380 nm誘蟲燈的誘蟲量與368 nm誘蟲燈的誘蟲量無顯著差異(F=1.275,df=5,p>0.05),但顯著大于其他波長燈和對照燈的誘蟲量(F=2.594,df=17,p<0.05);22:00—23:00,380 nm誘蟲燈的誘蟲量與360 nm誘蟲燈的誘蟲量無顯著差異(F=0.478,df=5,p>0.05),而顯著大于其他波長誘蟲燈和對照燈的誘蟲量(F=2.851,df=17,p<0.05)。
表2 不同時段燈誘微紅梢斑螟的數量和比例
使用黃色、白色、綠色、灰色、藍色5種顏色的盛水容器,380 nm太陽能燈誘殺微紅梢斑螟的平均數量分別為(30.0±5.1)、(47.7±15.8)、(57.3±15.5)、(87.7±8.2)、(119.7±37.5)頭。其中,藍色容器的誘殺量最大,且顯著大于黃色(F=3.367,df=5,p<0.05)和白色容器的誘殺量(F=3.012,df=5,p<0.05),但與灰色(F=0.833,df=5,p>0.05)和綠色容器的誘殺量相比無顯著差異(F=1.535,df=5,p>0.05)。
盛水容器放置于距地面1.2 m高度時,380 nm太陽能燈誘殺微紅梢斑螟的數量為(518.7±55.4)頭。盛水容器放置于地面時,380 nm太陽能燈誘殺微紅梢斑螟的數量為(107.7±17.3)頭。兩種高度處理結果差異顯著(t=7.081,df=4,p<0.05)。
380 nm太陽能燈對微紅梢斑螟誘殺總量最大,可以作為林間誘殺成蟲的最佳波長。21:00—23:00的誘蟲量占誘蟲總量的90.5%。裝水容器置于1.2 m高度時比置于地面有更好的誘殺效果。380 nm燈對微紅梢斑螟和同期羽化的其他鱗翅目昆蟲都具有較好的誘殺效果,但對于大多數林木來說,鱗翅目是害蟲,所以對多種鱗翅目昆蟲的誘殺會減少其他害蟲的危害,卻不會增加微紅梢斑螟對林木危害的風險;供試誘蟲燈對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蟲的誘殺量均較小,說明單波長誘蟲燈對林間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較小,對保持生態(tài)平衡有一定的作用。根據試驗結果,考慮到太陽能燈的電量(一般能維持4~6 h)??稍谖⒓t梢斑螟的羽化期以21:00—23:00為主要誘蟲時段,選用380 nm的太陽能誘蟲燈和藍色裝水容器(容器放置于1.2 m高度),林間誘殺微紅梢斑螟成蟲,以降低微紅梢斑螟的蟲口密度,減少對松樹枝梢的危害。
[1]田恒德,嚴敖金.微紅梢斑螟的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89,13(1):54-63.
[2]辛海萍,張金桐.微紅梢斑螟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40(8):171-172.
[3]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869-871.
[4]趙錦年,陳勝,黃輝.微紅梢斑螟的發(fā)生和防治研究[J].林業(yè)科學,1992,28(2):131-137.
[5]梁軍生,周剛,童新旺,等.微紅梢斑螟的研究進展與防治對策[J].中國森林病蟲,2011,30(2):29-32.
[6]高江勇,嵇保中,劉曙雯,等.微紅梢斑螟蛀道節(jié)肢動物種群結構及生態(tài)位[J].生態(tài)學雜志,2010,29(2):363-369.
[7]李平.微紅梢斑螟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J].華東昆蟲學報,1999,8(2):4-5.
[8]夏永剛,周剛,廖正乾,等.微紅梢斑螟藥劑防治對比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38(20):161,163.
[9]尤德康,宋玉雙.殺蟲燈已成為森林害蟲綜合治理的重要工具[J].中國森林病蟲,2002,21(增刊):4-6.
[10]王秀梅,地力拜爾·艾買提,王海燕.頻振式殺蟲燈防治棉田害蟲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40(19):186,188.
[11]遲安榮.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舞毒蛾技術研究[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12,35(1):83,85.
[12]吳海山,欒慶書,梁立明,等.赤松毛蟲成蟲燈光誘殺試驗[J].遼寧林業(yè)科技,2012,39(2):14-15,18.
[13]欒慶書,杜勇,云麗麗,等.舞毒蛾燈光誘殺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14,33(2):36-40.
[14]鄭英榮,王建軍,呂琳麗,等.單波長太陽能燈誘殺楊毒蛾研究[J].遼寧林業(yè)科技,2014,41(3):12-14,38.
[15]王建軍,欒慶書,金若忠,等.單波長太陽能燈誘殺核桃楸大蠶蛾[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4,42(11):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