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巴式銅鉦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

2015-06-27 05:53:57朱世學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內(nèi)腔戰(zhàn)國墓葬

朱世學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湖北恩施 445000)

巴式銅鉦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

朱世學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湖北恩施 445000)

在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巴族地區(qū)的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數(shù)量較多的銅鉦,從形制特征看,鉦腔瘦長,近直筒形,圓管狀甬,有的為六棱或八棱柱狀甬,有的飾環(huán)鈕,于弧,內(nèi)腔有的有四條音脊。按照我國古代的禮樂制度,銅鉦與錞于是連同使用的,除用于軍旅外,還用于祭祀和宴樂。

巴式銅鉦;考古發(fā)現(xiàn);研究

建國以來,在巴族分布地區(qū),出土了數(shù)量較多的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的銅鉦,現(xiàn)就其出土情況以及相關問題作些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一、銅鉦的出土情況

(一)巴族地區(qū)出土的銅鉦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建國以來,巴族地區(qū)出土銅鉦且見于資料報道的約27處,共出土銅鉦約41件,涵蓋了重慶、湖北、湖南、貴州及四川等20多個縣市。如果加上目前尚未公布的材料,實際上,巴族地區(qū)銅鉦的出土地點與出土數(shù)量遠遠超過這個統(tǒng)計數(shù)目。現(xiàn)將巴族地區(qū)出土銅鉦列成表1,以供參考。

表1 巴族地區(qū)出土銅鉦一覽表

18厘米,通高38.2厘米。9 云陽革嶺村 窖藏 1975年 1 為八棱柱狀甬,其形制與涪陵小田溪2號墓出土的銅鉦相近。 漢10 巫山土城包 窖藏 1986年 1 鉦部較短,近圓筒形,于稍弧,扁方形甬,頂端有橢方形環(huán)鈕,通高25.4厘米。 漢11湖南瀘溪潭溪鎮(zhèn)大陂流村窖藏 1958年 10銅鉦通體黑亮,保存完好,呈圓筒形,筒內(nèi)有4~6條音脊,圓柱甬上有單橋形紐或交叉雙橋形紐,柄較長,柄端有箍,于口弧度較大,兩銑角尖銳,通高35~42厘米,其中1件為方形甬鉦,筒形鉦身,內(nèi)有6條音脊,甬呈方形,每方上都刻有樹脈紋和獸面紋,甬尾為一大圓紐,圈上鑄有斜條紋,通高41厘米,環(huán)鈕鉦,鉦體瘦長,圓柱甬大環(huán)鈕,環(huán)鈕下有一小段甬較小,腔內(nèi)有六條音脊,通高36.7厘米。漢12 花垣三角巖鄉(xiāng)涼水井村 窖藏 1974年 1 甬上有一道凸弦紋,甬端微擴呈柄,柄內(nèi)有橋形小紐,紐下左右側(cè)刻有魚紋,通高35.6厘米。 漢13 花垣團結(jié)鎮(zhèn) 窖藏 1988年 1 不詳 漢14 鳳凰竿子坪鄉(xiāng)牯牛坪村 窖藏 1976年 2 通體素面,身呈圓筒形,筒內(nèi)有4條音脊,甬上有一道凸弦紋,口呈月牙形,每件通高41厘米。 漢15 吉首萬溶江鄉(xiāng)漩潭村 窖藏 1979年 1 鉦體修長,近圓筒形,內(nèi)有4條音脊,呈四系馬紐,系成交絲如繩,通體素面,通高42厘米。 漢16 貴州松桃長興區(qū)木樹鄉(xiāng) 窖藏 1962年 1 銅鉦為斜直筒形,柄殘,舞上殘存納柄的圓孔,通體無紋飾,銅質(zhì)堅實厚重,雙范合鑄,殘長21.2厘米。 漢17 四川新津 窖藏 不詳 3 18 四川廣漢 窖藏 不詳 1 19 重慶涪陵小田溪 墓葬 1972年 2 20 湖北秭歸天燈堡 墓葬 1981、1985年 2 b號鉦,鉦腔瘦長,近直筒形,八棱柱狀甬,頂端呈喇叭狀,衡部飾渦紋,器身正面飾虎紋和菱形符號,高39.3厘米。c號鉦,鉦腔瘦長,近直筒形,十棱柱狀甬,頂端呈喇叭狀,衡部無紋飾,通高37.5厘米,a號銅鉦形式同b號,形體略小。鉦為六棱柱狀甬,近衡處外侈,作喇叭狀,鉦體近直筒形,甬上有寬凸弦紋,下飾六條豎線,衡面飾圓圈紋,圓外有對稱的云雷紋四朵,鉦部有虎紋、四瓣花紋、三星相連紋和菱形符號,內(nèi)腔有四條音脊,通高42厘米。一號墓出土銅鉦1件,柄為六棱形,衡部有圓渦紋圖案,鉦身扁圓形,兩銑下垂,口不齊平,鉦身上的圖案銹蝕不清,內(nèi)壁有四條音脊,柄及鉦身系兩次鑄成,通高40.5厘米。二號墓出土銅鉦1件,鉦體瘦長,近圓筒形,八棱柱狀甬,衡部飾渦紋,鉦身兩面都刻有符號,一面為兩個“王”字,另一面銹蝕不清,通高29.2厘米。1981年出土的編號88號銅鉦,為八棱柱狀甬,1985年出土的編號162號銅鉦,為六棱柱狀甬,衡部飾二道弦紋和四個變形虎紋。漢漢戰(zhàn)國戰(zhàn)國21 江陵雨臺山 墓葬 1975年 1 鉦體瘦長,近直筒形,圓柱甬,頂端飾大環(huán)鈕,光素,內(nèi)腔有四條窄音脊,通高26厘米。 戰(zhàn)國22 宜城雷家坡 墓葬 1976年 1 原稱“句翟”,鉦體瘦長,于弧,八方形甬凸棱鈕,甬中部有一方孔,通高20厘米。 戰(zhàn)國23 荊門包山 墓葬 1986年 1鉦部較短,甬較長,于部較深,圓管狀甬,甬上鑄鏤空勾連雷紋,外表鑄細密的幾何三角形紋、菱形紋,舞內(nèi)外飾蟠曲龍紋,鉦部內(nèi)外有精細的龍紋,僅能發(fā)一音,通高27.5厘米。戰(zhàn)國24 湖南溆浦大江口 墓葬 1980年 1實心柄上飾有直條棱紋,柄端平面飾云紋圖案,甬口內(nèi)壁有對稱的凸圓弧形棱四條,直徑1厘米,通高40.8厘米。戰(zhàn)國25 溆浦馬田 墓葬 1978年 1 制作粗糙,為扁圓形甬環(huán)鈕,鉦部瘦長呈圓筒形,于稍弧,通高22厘米。 戰(zhàn)國26 慈利官地 墓葬 1969年 1鉦腔瘦長,近直筒形,為八棱柱形甬橢圓環(huán)鈕,甬上部收縮,全身光素,內(nèi)腔音脊四條,長僅5厘米,通高20.7厘米。戰(zhàn)國27 慈利石板村 墓葬 1987年 1 鉦腔瘦長,呈圓筒狀,近于部稍粗,于下弧,十棱柱狀甬,甬部上粗下細,舞平,光素,通高22.2厘米。戰(zhàn)國

(二)其它地區(qū)出土銅鉦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除上述巴族地區(qū)以外,在河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陜西,廣東、湖南等地的墓葬或遺址中共出土西周到戰(zhàn)國時期的銅鉦22件,此外,湖南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以及遼寧旅順博物館等共收藏銅鉦14件。

表2 其它地區(qū)出土銅鉦一覽表

18 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 9 19 上海博物館藏 館藏 2 20 故宮博物院 館藏 2 21 遼寧旅順博物館 館藏 1周,通高32、甬長10.8、銑間寬13、鼓間寬10.9厘米。館藏25068號,鉦腔瘦長,接近直筒形,形體厚重,十二棱柱狀甬,衡面飾云紋,通高42.3、甬長16.4、銑間寬13.8厘米,館藏25490號(從靖縣收集),鉦腔瘦長,接近圓筒形,于稍弧,八棱柱形甬橢圓環(huán)鈕,甬上半部有一道凸弦紋,內(nèi)腔四條音脊直達舞部,通高34.4、甬長15、銑間寬11.3、鼓間寬11厘米。館藏25347號,鉦腔較短,近橢圓形,于稍弧,扁方形甬,甬頂端有環(huán)鈕,光素,通高13.2、甬長6.7、銑間寬5.8、鼓間寬4.7厘米。館藏22021號,鉦腔瘦長,近直筒形,于稍弧,八方柱形甬,甬頂端飾餅狀鈕,甬上飾三角形紋和卷云紋,衡面飾“十”字紋和云紋,原有鑲嵌物,已脫落,舞飾云紋,內(nèi)腔有四條音脊,通高26.7、甬長12.8、銑間寬8.1、鼓間寬7.1厘米。館藏25356號,鉦腔瘦長,接近直筒形。六棱形實心甬,甬上細下粗,近舞處一圓孔對穿,甬上飾紋和幾何紋,舞部有精細的云紋,鉦體光素,內(nèi)腔有四條音脊直達舞部,通高30.3、甬長10.5、銑間寬9厘米。館藏25492號,傳為新化縣出土,鉦部作合瓦形,于稍弧,甬頂端有環(huán)鈕,已殘,甬上飾三角云紋,舞部飾獸紋、鳥紋,鉦上半部飾云紋和三角云紋,靠于部有一周云紋,于口沿飾席紋,通高23.3、甬殘長10.6、銑間寬9.8厘米。館藏25489號,鉦腔瘦長,近橢圓形,六方柱形甬,甬頂端飾壺形鈕,甬上部小孔為長方形,光素,通高22.3、甬長12.2、銑間寬9.4、鼓間寬6.1厘米。綯館藏25196號,鉦體瘦長,近圓筒形,于稍弧,圓管狀甬,近甬中部有一圓孔,甬飾紋或云紋,頂端飾一蛇,舞面飾交龍紋,內(nèi)腔有調(diào)音脊四條,通高32、甬長11.5、銑間寬14.5、鼓間寬12.4厘米。館藏21776號,鉦體作圓筒形,甬已缺失,內(nèi)腔有四條音脊,鉦部鑄銘文5行43字,殘高20.3、中長17.9、銑間寬13.7厘米。綯1959年,收藏銅鉦1件,鉦體瘦長,于弧,八棱扁柱狀實心甬,甬中部飾二道凸弦紋,鉦部上下兩端飾寬帶紋,通高27.5、甬長11、銑間寬12厘米。另故宮博物院從頤和園收藏銅鉦1件,鉦體瘦長,近圓筒形,甬作圓柱狀,衡面有半環(huán)鈕,于口加寬內(nèi)卷,內(nèi)腔有四條音脊,通高41.2、甬長13.3、銑間寬12.6厘米?,F(xiàn)名冉鉦,原名南疆鉦,鉦部相對較短,并扁圓,三十六棱甬,甬作圓柱狀,甬上端作喇叭狀,并有二道凸弦紋,衡面微凸,中心有圓圈,周圍有八個三角形紋,鉦兩面有銘文92字,腔內(nèi)有四條較短的音脊,通高36、甬長16.5、銑間寬12.6厘米。春秋晚期

二、對銅鉦形制及特征的認識

鉦在古文獻中稱作“丁寧”,在古器物銘中稱作“征城”或“鉦鋮”,其形體鼓部短闊,體部為兩瓦相復合狀,口部呈凹弧,兩側(cè)尖銳,底部正中有一管狀甬(柄),甬與鉦體內(nèi)腔相通,使用時,口部向上。鉦的形體似鐃(náo),比鐃高大和厚重,考古界俗稱為大鐃。羅振玉在論述鉦、鐃之區(qū)別時說:“鉦大而狹長,鐃小而短闊,鉦柄實故長可手執(zhí),鐃體短中空,須續(xù)以木柄乃便執(zhí)持?!?/p>

鉦的形體與鐸也比較相似,鐸為打擊樂器,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說文》金部,“鐸,大鈴也?!薄秶Z·吳語》云:“王乃秉桴(fú,鼓槌),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勇怯盡應?!惫疏I應該是與錞于、銅鉦一樣,是用于軍陣的樂器。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云:“群司馬振鐸,車徒皆作?!笨芍I之具體用于軍旅和田獵。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認為,“鉦與鐸,就現(xiàn)存古器來看,形制相同,殆一物而二名?!盵1]但據(jù)專家研究[2],鉦、鐸之體雖然都是平頂、凹口、侈銑的合瓦形鐘體,但兩者還是有著明顯的差別:鐸體小,有的體內(nèi)有舌,頂上有便于安裝木柄的方銎,東周之鐸有兩種,一為擊奏,一為搖奏,兩者的區(qū)別乃在于舌之有無;鉦體大于鐸體二、三倍,圓柱或棱柱柄,柄端有冠,有的柄上有穿。因此,鉦和鐸是形制、大小都相異的兩個品種,二者不可混同。

關于銅鉦的形制,馬承源先生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一書中,依據(jù)柄(甬)部的形狀變化,將其分為以下四種形式[3]284。一種為長柄無旋式,口沿呈凹弧形,橫截面呈葉形,兩側(cè)自下向上斜張,每側(cè)傾斜度約8~9度,柄長如圓柱,有紋飾,與內(nèi)腔不通。二種為短柄無旋式,口沿微呈凹弧形,兩側(cè)傾斜約10~11度。柄短,光滑無紋飾,與內(nèi)腔相通。三種為深凹口粗柄有旋式。此類鉦形體都比較大,有的重量達數(shù)十公斤至百公斤以上。由于鉦體倒置,故柄需加粗,其上有突起的一圈,以后成為甬鐘的旋。柄與內(nèi)腔相通。兩側(cè)的傾斜度約7~8度。四種為淺凹口粗柄有旋式,同上式而口部凹弧甚淺,器形亦巨大。以上這四種形式的銅鉦均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器。

從巴族地區(qū)銅鉦的形制特征看,多鉦腔瘦長,近直筒形,圓管狀甬,有的為六棱或八棱柱狀甬,有的飾環(huán)鈕,于弧,內(nèi)腔有的有四條音脊,通高多為20~40厘米,其中形制最大的銅鉦為四川廣漢和湖南吉首萬溶江窖藏出土,通高均為42厘米。形制最小的銅鉦為湖南慈利官地戰(zhàn)國墓出土,通高20.7厘米。

從巴族地區(qū)銅鉦的紋飾特征看,在衡部和鉦部鑄有紋飾的銅鉦14件,占出土銅鉦總數(shù)的34‰左右,其中衡部鑄有繩紋、渦紋、手形紋、蠶紋、菊葉紋、云雷紋、變形虎紋、魚紋等紋飾的銅鉦約11件,分別出自湖北恩施屯堡半云庵、建始貓坪安樂井、建始景陽高僚、重慶黔江舟白鄉(xiāng)寨坡村、黔江中塘鄉(xiāng)、涪陵小田溪、四川新津、四川廣漢、湖南溆浦大江口、花垣三角巖鄉(xiāng)涼水井村等地;鉦部鑄有龍紋、虎紋、菱形符號、四瓣花紋、三星相連紋的銅鉦約3件,分別出自湖北荊門包山、四川新津、廣漢等地。

從巴族地區(qū)銅鉦的出土方式看,主要有窖藏和墓葬兩種方式,其中窖藏18處,出土銅鉦30件,約占出土總數(shù)的73‰;墓葬9處,出土銅鉦11件,約占出土總數(shù)的27‰??梢?,銅鉦的出土以窖藏為主,墓葬為輔,而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眾多的巴人遺址中卻未見有銅鉦發(fā)現(xiàn)的報道。

從巴族地區(qū)銅鉦的出土數(shù)量看,多單件出土,多件同出的現(xiàn)象相對較少。墓葬中銅鉦均為單件出土,窖藏中一次出土2件以上的地點也僅有3處,分別是湖南瀘溪潭溪鎮(zhèn)大陂流村(10件)、湖南鳳凰竿子坪鄉(xiāng)牯牛坪村(2件)、四川新津縣(3件)。

從時代特征看,墓葬出土的銅鉦時代普遍較早,均為戰(zhàn)國,而窖藏出土的銅鉦則時代相對較晚,多為兩漢,其中有不少應為東漢器。

三、對銅鉦源流及功能的認識

銅鉦的始見期不明確,有源于商代晚期說,亦有源于西周晚期之說。確切的考古材料應該源于西周晚期后段,均出自中原地區(qū)。關于銅鉦的來源,學術界歷來存在爭議,如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先生認為,“古者鉦鐸為物,均輕巧,手執(zhí)而鳴之。故其銘文之序為上自口緣而下。周人之鐘乃鉦鐸之擴大,愈大愈重,手不能執(zhí),故鐘乃倒懸,而銘文之順序亦倒。鐘既倒懸,而鉦鐸之柄卻長期留存,成為鐘之甬。”[1]后世學者的意見則與此相反,如高至喜先生認為[4],銅鉦很可能是從當時的甬鐘演變而來,即將甬鐘上的旋、旋從和長枚去掉,便成銅鉦,以用于軍旅和宴享。從銅鉦的發(fā)展、演變、分布情況看,是從中原地區(qū)向東、向南再向西發(fā)展傳播。

從銅鉦的演變特征看,鉦部總體的演變趨勢是由較短闊的合瓦形,向瘦長的圓筒形變化[4]。如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銅鉦,多合瓦形,于弧,銑間寬度明顯大于舞修,器呈梯形,有音脊的少。到戰(zhàn)國時期,鉦部變得瘦長,接近圓筒形,即銑間寬度與鼓間寬度很接近。從銅鉦的甬(柄)部變化看,西周時期銅鉦的甬作圓管狀,甬上有對穿圓孔和方孔,便于懸擊。春秋中期,開始出現(xiàn)多棱實心甬。春秋晚期則變?yōu)槎嗬鈱嵭酿蛨A柱狀實心甬。戰(zhàn)國時期銅鉦的甬又出現(xiàn)多樣化,有圓管狀甬、圓柱狀甬,有的在甬側(cè)加一環(huán)鈕,有的在甬頂端加飾壺狀物、喇叭狀物和凸弦紋等。從紋飾看,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銅鉦的甬部均無紋飾,到春秋晚期已有少數(shù)甬上出現(xiàn)紋飾,戰(zhàn)國時期銅鉦甬部有紋飾的較多,多在衡部飾渦紋和云紋等。

西周晚期墓葬出土的銅鉦目前見于報道的僅有4件,分別出自山西天馬一曲村北趙晉侯邦父墓M64[5]73、河南三門峽上村嶺M2001、M21011、M1052[6]。

春秋時期,在山東及江、浙、皖一帶常見有銅鉦伴隨錞于出土。如1977年,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中期墓M1[7]出土銅鉦1件,同出的還有錞于2件、編鐘20件。1985年,江蘇省鎮(zhèn)江市諫壁王家山春秋晚期墓[8]出土銅鉦(鉤翟)1件,同出的還有三件大小不同的弧頂無盤虎鈕錞于。1962年,安徽宿縣蘆古城子春秋晚期墓出土銅鉦1件[9],鉦腹一面鑄銘文共8行33字,同出的還有無鈕錞于1件,出土時,鉦柄向內(nèi),套入錞于中。郭沫若先生認為,“此次錞于與鉦同出,鉦被套在錞于內(nèi),一如古之盤與匜,二者必相將,已必盛于盤內(nèi)。用時,錞于與鉦分別使用,不用時則鉦被套置于錞于內(nèi),如此,可不多占空間,而錞于又具有護鉦的作用。”[1]

據(jù)考證,江浙一帶出土的銅鉦又名鉤翟或句翟,是一種手持的打擊樂器,實即鉦的別稱,也稱丁寧,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3]285。這種鉤翟腔體似鐃而長,橫截面呈橢圓形,縱向長度稍大于橫向長度,有的接近圓形,器壁較厚,有很淺的凹弧口,頂有一柄,或扁平,或圓柱形,較長,便于敲擊。這些銅鉦的形制及大小與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的巴式銅鉦較為接近,它們有可能是巴式銅鉦的祖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楚國所屬的湖北、湖南及安徽境內(nèi)亦出土了不少的銅鉦,從形制看,與中原地區(qū)及江浙一帶的銅鉦有所差別,楚式銅鉦的鉦部相對較短,甬部相對較長,于部弧度加大,有的甚至深凹如舌,多圓管形甬,還有菱形柱狀和扁柱狀,有的有環(huán)鈕。以素面居多,少數(shù)有紋飾,紋飾流行楚國的勾連云紋、龍紋、蟠螭紋、云雷紋和幾何紋等。歷史文獻中亦有記載,如《左傳》宜公四年載,“楚子與若傲氏戰(zhàn)于皋滸,伯棼射王,……著于丁寧?!毙枰f明的是,1983年,湖南寧鄉(xiāng)縣月山鋪窖藏出土的一件銅鉦,通高103厘米,重222.5公斤。1978年,寧鄉(xiāng)縣老糧倉北峰灘窖藏出土的一件鉦,通高89厘米,重109公斤。這些銅鉦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個體,其主紋常由變形的大獸面或?qū)ΨQ的卷體龍紋組成,主紋四周有邊框,框邊飾有半浮雕的魚紋、虎紋、象紋、火紋,口沿中部常飾有虎紋、象紋或雙尾龍紋[3]287。由于銅鉦出土時基本上無伴存物,傳統(tǒng)以為商代晚期器,但其時代和源流學術界歷來尚存爭議,有的甚至沒有把它們歸入銅鉦的范疇。筆者以為,這些銅鉦出土于楚文化分布區(qū)域,應該把它們歸入楚式銅鉦的范疇,其時代亦當在西周晚期或春秋時期。其形制及大小亦與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的巴式銅鉦有較大差別。

與楚式銅鉦相比,巴族地區(qū)出土的銅鉦,從形制看,多鉦體瘦長,近圓筒形,柱狀甬,腔內(nèi)多有四條音脊,雖大多光素無紋飾,但也出土了不少有紋飾的銅鉦,如四川廣漢出土銅鉦,衡面飾圓渦紋,鉦部飾虎紋、四瓣花紋、三星紋和菱形符號。四川新津出土的銅鉦,衡部飾渦紋,鉦部飾虎紋和菱形符號。重慶涪陵小田溪出土的銅鉦,衡部飾渦紋,鉦部飾雙“王”、動物及菱形符號。重慶黔江高石村出土銅鉦,衡部飾菊葉紋。重慶黔江寨坡村出土銅鉦,衡部飾蠶紋及“S”紋。湖北恩施劉家?guī)r出土銅鉦,甬飾六條綯紋,衡面飾綯紋。湖北建始安樂村出土銅鉦,衡部飾三條魚紋組成的渦紋等,這些紋飾均具有典型巴蜀地域文化特點。

按照我國古代的禮樂制度,銅鉦與錞于是連同使用的,是《軍禮》中必用的兩種樂器。《國語·晉語》卷十一載,“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戰(zhàn)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表f昭注曰:“丁寧者,謂鉦也。”又《漢書·東方朔傳》顏師古注曰:“鉦鼓所以為進退士眾之節(jié)也?!庇纱丝梢姡~鉦和錞于是軍中號以士眾進退的樂器。

因此,除前面敘述的春秋時期在山東及江、浙、皖一帶的墓葬中常見有銅鉦伴隨錞于出土的現(xiàn)象以外,在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巴族地區(qū)的窖藏和墓葬中也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錞于和銅鉦同出的現(xiàn)象,如1958年,湖南省瀘溪縣潭溪鎮(zhèn)大陂流村大吉坳山邊水井旁一次窖藏出土銅鉦10件,同出的還有環(huán)鈕錞于2件[10]。1988年,湖南省花垣縣團結(jié)鎮(zhèn)窖藏出土銅鉦1件,同出的還有虎紐錞于1件[11]196。1962年,貴州省松桃縣長興區(qū)木樹鄉(xiāng)在距地表20厘米的山坡上窖藏出土銅鉦1件,同出的還有虎紐錞于5件[12]。1972年,重慶市涪陵區(qū)小田溪戰(zhàn)國巴人2號墓出土銅鉦1件,同出的還有虎鈕錞于1件[13]。1981~1985年,湖北省秭歸縣歸州鎮(zhèn)天燈堡戰(zhàn)國墓先后出土銅鉦2件,同出的還有虎鈕錞于2件[14]66。1980年,湖南溆浦大江口戰(zhàn)國巴人墓出土銅鉦1件,同出的還有虎鈕錞于和甬鐘各1件[15]。

銅鉦除了用于軍旅外,還用于祭祀和宴樂。浙江紹興出土的配兒鉤翟銘云:“以宴賓客,以樂我諸父?!闭f明鉤翟(銅鉦)是宴享的樂器。安徽宿縣蘆古城子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銅鉦有“其萬年用享以孝,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寶用之”之銘文,可見銅鉦和錞于不僅用于軍旅,亦可用于祭祀宴享。因鉦的形體似鐃,故其功能亦當大體與鐃相同?!墩f文解字》云:“鐃,小鉦也,軍法卒長執(zhí)鐃”;“鉦,鐃也,似鈴,柄中上下通”。又《周禮·地官·鼓人》云:“以金鐃止鼓”。這是說鐃是退軍時用以指示停止擊鼓的。在河南安陽殷墟的墓葬中,有數(shù)例出土三個成組鐃,大小相次,據(jù)實測音頻,這組銅鐃不能演奏完整的樂曲,而是與其它樂器相配合的節(jié)奏性打擊樂器。由此可見,商周的鐃不單用于軍旅,還用于祭祀和宴樂。

四、結(jié) 語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巴式銅鉦同虎鈕錞于一樣,最早當源自中原地區(qū),后由北向南從山東傳入江浙一帶,再自東向西逐步傳入巴族地區(qū)。與江浙一帶的銅鉦(“句翟”)相比,巴式銅鉦絕大多數(shù)僅能發(fā)單音,其用于演奏的實用功能較差,說明巴式銅鉦與虎鈕錞于的功能一樣,在巴族地區(qū)多用于祭祀,這也是巴族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使然。

[1]郭沫若.曾子游鼎、無者俞鉦及其它[J].文物,1964(9):7.

[2]李純一.無者俞器為鉦說[J].考古,1986(4):353.

[3]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高至喜.兩周銅鉦研究[J].考古學報,2006(3):325-326.

[5]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西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嶺村虢國墓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7]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9):5.

[8]鎮(zhèn)江博物館.江蘇鎮(zhèn)江諫壁王家山東周墓[J].文物,1987(12):31.

[9]胡悅謙.安徽省宿縣出土兩件銅樂器[J].文物,1964(7):30.

[10]熊曉輝.湘西古代樂器銅于、銅鉦與銅編鐘考[J].土家族研究,2012(1):10.

[11]周明阜,吳曉玲,向元生,龍京沙.凝固的文明[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貴州省松桃出土的虎鈕錞于[J].文物,1984(8):67.

[13]四川省博物館,等.四川涪陵地區(qū)小田溪戰(zhàn)國土坑墓清理簡報[J].文物,1974(5):65.

[14]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

[15]張欣如.溆浦大江口鎮(zhèn)戰(zhàn)國巴人墓[M].湖南考古輯刊:第1集,長沙:岳麓書社,1982.

(責任編輯:于開紅)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n Ba-style Bronze Zheng

ZHU Shixue
(Museum of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for Tujia & Miao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In the Warring Period and Han Dynasties, plentiful bronze Zheng has been unearthed in the storages and tombs in Ba Minority Area. They have various shapes: the chambers of some are long and thin, some assume the shape of straight tubular, some are column-shaped with six or eight edges, some have ring buttons, some are arc-shaped inside, and there are four sound ridges in some of them. In the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 of our country, bronze Zheng and Chun are played together for the occasions of military needs and sacrifice and conviviality.

Ba-style bronze Zheng;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research

K872

A

1009-8135(2015)01-0131-07

2015-01-01

朱世學(1963-),男,湖北來鳳人,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研究館員,重慶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湖北民族學院南方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鄂西南土家族地區(qū)民族歷史文化的搶救、保護。

猜你喜歡
內(nèi)腔戰(zhàn)國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矩形脈動真空滅菌器內(nèi)腔開裂原因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50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家教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8 09:12:34
一種渦輪葉片內(nèi)腔流量測量方法的實驗研究
墓葬中的女人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2:40
一種橡膠制品的氣密性檢測裝置
直徑205五層共擠疊加機頭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大眾考古(2015年11期)2015-06-26 08:45:32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關、地軸
大眾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18
博湖县| 镇巴县| 防城港市| 蒙山县| 海林市| 孟连| 怀宁县| 兴仁县| 论坛| 逊克县| 临夏市| 绍兴县| 忻城县| 泸水县| 淳化县| 长武县| 昭苏县| 赞皇县| 右玉县| 静海县| 武清区| 邯郸市| 隆子县| 改则县| 浙江省| 松桃| 镇赉县| 天等县| 盱眙县| 荃湾区| 平果县| 大洼县| 蓬安县| 通州区| 封开县| 荃湾区| 和林格尔县| 永德县| 金乡县| 修水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