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摘 要:自殷墟面世以來,在此處出土了許多的樂器,例如鈴、鐃、磬、塤等。在獲得這些樂器之后,就要對這些數(shù)量繁多的樂器開展分類整理以及研究工作,從中所獲得的史學信息具備非常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本文詳細的論述了樂器分類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具體內(nèi)容。
關鍵詞:殷墟;音樂考古;樂器;“八音”
開展樂器的分類工作之前,必須要科學的設定樂器的分類標準。現(xiàn)今,我們在開展這項工作時應用較多的方式是“八音”分類法,這一分類方法是以樂器的制作原料為依據(jù)對其分類的,是我國最為傳統(tǒng)的樂器分類方法。在西周時期,“八音”分類法開始被人們廣泛使用,可實際在西周之前的商朝,音樂實踐領域就已經(jīng)開始對“八音”分類方法進行研究。因此,使用“八音”法開展樂器的分類整理工作是非常高效的,既是對傳統(tǒng)歷史方法的傳承又能夠很好的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
一、金
“八音”分類法中的金其實是銅、鋅等多種物質的統(tǒng)稱,將其依據(jù)固定比例制作成銅質器物。在我國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金質樂器,包括銅鈴、銅鐃等,此外,還有一類與木鼓外形相仿的銅鼓樂器。
(一)銅鈴
一般的銅鈴都呈鈴形,在殷墟出土的銅鈴主要有兩類:首先是起裝飾作用的銅鈴,大都懸掛于車的頂端或者是動物的頸部。這種銅鈴通常都出土于墓葬周圍起陪葬作用的車馬坑或者是墓穴主館下部的“腰坑”內(nèi)。觀察其出土位置及伴隨出土物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銅鈴是沒有樂器的實用功能的。
其次是實用銅鈴。這種銅鈴的出土區(qū)域和伴隨出土物和裝飾銅鈴有很大的區(qū)別。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殷墟西部的M701墓葬中出土了14件這種銅鈴以及一件石罄。其中還有12具殉葬的尸體,有一人的頭部還有牛頭銅面具。在該時段發(fā)現(xiàn)的M1125和婦好墓中也有許多銅鈴,前者出土的銅鈴有10枚之多,而后者中帶舌捶的銅鈴甚至有18枚。這些銅鈴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殉葬者可以用其演奏樂曲,并且能夠將多個結合起來使用,以增強樂曲的豐富性。
(二)銅鐃
鐃是一種非常傳統(tǒng)的青銅打擊樂器,商朝的中后期開始廣泛使用,并且到周朝還有使用。商鐃一般都是大小不同的三個組合裝,因此也稱之為編鐃。編鐃“形體似鈴,口部呈凹弧形,鐃體橫截面呈闊葉片,兩側角尖銳,底部置有一中空管狀的短柄,與體腔內(nèi)相通,柄中可置木段。”
在商朝的文獻中查閱編鐃的用途及使用方式無果,但是在其后的資料中卻有很多記錄。如《周禮·夏官·大司馬》載:“乃退鼓,鳴鐃且卻,及表乃止。”《說文》云:“鐃、小鉦也。軍法,卒長執(zhí)鐃。”從上述文獻中我們不難知道,編鐃大都在軍中使用,并且由權高位重者使用,在軍中擊編鐃意味著負責擊鼓的眾將士應停止擊鼓,也就是應該退軍。在殷墟中出土的編鐃大都在商王武丁后的墓群內(nèi)。在測音后發(fā)現(xiàn),編鐃的大小、音高雖然有很大差異,可是僅使用編鐃是無法演奏出完整的樂曲內(nèi),必須要和其它樂器配合起來使用。
(三)銅鼓
顧名思義,銅鼓的主要原材料就是銅,且其外形與木鼓相仿,在商朝,只有權勢很大的人才可以使用這一樂器。商朝的大部分墓葬都被盜過,因此有大部分墓葬都是空的,我們在長期的考古過程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銅鼓實物。但是,在日本本京都泉屋博古館現(xiàn)收藏一件商代雙鳥饕餮紋銅鼓,這個鼓裝飾精致,造型別致,據(jù)說是在安陽出土的,是在日本侵華期間被其非法掠奪的。銅鼓通高82 厘米、鼓徑44.5 厘米,上有雙鳥鈕飾,下有四足,鼓身飾夔紋,鼓面鑄成鱷魚皮紋,鼓面是仿鱷皮。鼓身滿飾云雷紋構成的饕餮紋,其外環(huán)簡化成斜角形的夔紋。兩端邊緣飾乳丁三列,象征蒙鼓皮所用之釘。這個鼓的裝飾繁多但有序,在繁復的花紋裝飾中給人一種沉穩(wěn)大氣的感覺。
(四)銅缶
缶的最傳統(tǒng)用途是盛水或者是酒,它的口小但是容量卻很大,所以,輕輕在其上口邊緣進行敲擊時,其底部和腹部就會因振動而發(fā)出美妙的樂聲。在我國古代,可以用于演奏的樂器是非常少的,所以,人們常常在空閑時“擊缶而歌”,不過,這種演奏方式只在當時的庶民階層中流行。不過,缶在民間開始興起之后,就開始進行宮廷成為演奏樂器,所以,我們在殷墟的高級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銅缶。
二、土
在殷墟出土的“土”類樂器大都為陶土制成的樂器。其中陶塤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陶缶。
(一)陶塤
塤是一種非常傳統(tǒng)的吹奏樂器,大概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自新石器時代人們能夠燒制陶器起便有了這種樂器。殷墟所出土的塤包括陶質、骨質等多種類型,其中陶制的塤數(shù)量最多。其形態(tài)大多數(shù)都是平底卵形,不過也有其它形態(tài)的。1976年初,婦好墓葬內(nèi)出土了三件陶塤,是殷墟二期遺留下來的,1988年,劉家莊北所出土的四件陶塤也是該時期遺留下來的五孔塤。
在殷墟所出土的陶缶大多數(shù)是在平民墓葬中,不過,某些中等權貴和高級貴族的墓葬中也會有一小部分。
(二)陶缶
件缶出土,如四盤磨出土的陶缶、武官村大墓出土的紅陶缶和黑陶缶等。
三、石
殷墟出土的“石”類樂器主要是石磬,依據(jù)出土時件數(shù)的多少,又分特磬和編磬兩種。單件使用稱特磬(大磬),成組使用為編磬。
(一)特磬
特磬是殷墟出土數(shù)量較多的樂器之一。1935年5月,殷墟侯家莊西北岡殷代王陵區(qū)1004號大墓出土一個石磬,還出土了一根碧玉棒(敲擊石磬的工具);1976年婦好墓出土2件特磬;1980年大司空村539號墓葬出土一件石磬;1987年殷墟西區(qū)1769號墓出土一件魚形石磬。(見圖1)
(二)編磬
隨著商人音樂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磬由單一的“特磬”發(fā)展為成組、按音列組合使用的“編磬”。商代的編磬一般三枚一組。1935 年殷墓出土一套編磬,共三件,三件石磬造型基本一致,磬體上分別刻有銘文“永啟”、“永余”、“夭余”。 婦好墓中也曾出土3 件石磬,白色、泥質灰?guī)r,材質、造型相近,同出一處,置于婦好墓墓底東北側,是一套編磬
四、骨
這里所說的骨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由“骨”制成的樂器,主要包括骨塤和骨管。
(一)骨塤
1935年,考古學家在安陽殷墟的侯家莊的1001號商王大墓中出土了一件骨質的塤。這個塤整體為橄欖性,前有三個按音孔,后有兩個按音孔。其正反面都雕刻了獸面紋,非常精致美麗。在出土的所有塤中,只有這一個是骨質的。這個塤是在商王的大墓這被發(fā)現(xiàn)的,并且使用獨特的骨材料制成,并且制作也十分的精美,所以,該墓主人極有可能是一個奏塤高手。
(二)骨管
骨管是由骨制成的管狀樂器,和骨笛的形態(tài)很類似。殷墟出土的所有樂器中只有一個骨管。該管出土于大司空村的一座墓葬中(編號 SM103:3),原材料為動物的肢骨,在頂端位置有3個孔,三個孔之間的間距是相同的,上端磨平,而下端則是殘折的,總長為20cm左右。
總之,用“八音”法對殷墟出土的樂器進行整理研究時,發(fā)現(xiàn)其類別還是比較少的,并且制作材料也比較單一,就是我們常見的金、石、土、革(木)、骨等幾個大類,可是,在對殷墟出土的樂器進行分析研究后,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商代在樂器方面的大致發(fā)展情況。再與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結合起來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后世很多常見的樂器諸如塤、鼓、鐘、磬等在商代早已經(jīng)開始應用于演奏,并且與之配套的演奏方式、樂器法等也比較健全。也就是說,商朝的樂器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水平,這對于樂器在后代的發(fā)展進步是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參考文獻:
[1]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修訂本.
[2]劉再生.中國音樂通史簡明教程[M].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六本1217 號大墓》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三[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陳國慶.鼉鼓源流考[J].中原文物,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