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
【摘要】初三復習工作不僅要“授之與魚”,更要“授之與漁”,把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變?yōu)橐阅芰橹行牡恼n堂教學。思維導圖與初中歷史復習實際相結合便產(chǎn)生了基礎知識導圖,并且在“先學后教”這個前提之下,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的作用,扎扎實實構建每一個章節(jié)的思維導圖,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轉變傳統(tǒng)課堂復習模式,另一方面為構建整座歷史知識大廈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在歷史復習教學中一直使用基礎知識思維導圖,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 ?中考復習 ?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54-01
本學期初三歷史教學進入到全面的復習階段,難度明顯增加,涉及到世界史和中國史知識的系統(tǒng)整合,由于內(nèi)容繁多,且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較繁瑣,所以很容易就會記混。初三歷史應該怎樣進行復習才能到達復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這是每一位初三歷史教師都在深入思考的問題。傳統(tǒng)的復習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從根本上講,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滿堂灌”、“填鴨式”,使大批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我們往往感嘆,為什么講得越來越多,而學生掌握的越來越少呢?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一批不如一批呢?……所有這些都暴露出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嚴重弊端。從近幾年的中考命題方向上看,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察,僅靠課堂所傳授的那點知識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的。因此,初三復習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不僅要“授之與魚”,更要“授之與漁”。也就是要把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變?yōu)橐阅芰橹行牡恼n堂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力,轉變傳統(tǒng)課堂復習模式進而達到復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
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收到很好的復習效果。“思維導圖”的理論包括可視化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支架理論等。它是一種思維可視化的表征形式,即它以可視化的方式反映學習者的知識結構以及對某一主題的理解,它能夠提高思考的技巧,增強記憶力、組織力和創(chuàng)造力,由于“思維導圖”能夠用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體現(xiàn)學習者的思考過程,幫助學習者建構新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因此“思維導圖”目前已成為國內(nèi)外教育研究的熱點。本課題的研究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在復習世界近現(xiàn)代史時我將整個知識體系制作成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此塊歷史形成導向性認識,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如何制作基礎知識導圖。一切的復習工作都是為了最后接受中考的檢閱,因此在復習過程中,首先,我們應該研究中考試題。歷史試題中的材料題注重考查知識體系上的框架結構。它常常在一個專題內(nèi)容上連續(xù)發(fā)問,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個歷史事件的內(nèi)涵及外延;試題更多的突出時代感,強調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題目增多,大量熱點問題的歷史發(fā)展線索成為綜合性命題的載體。因此,在復習中,我們必須運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對初中階段的學過知識,進行整體的回顧和梳理。這樣就可以使學過的所有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tǒng)化,清清楚楚的了解初中的三年究竟學了哪些知識,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學過的知識及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也變得更加條理清晰,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的牢固。只有如此打下堅實的基礎,才可以在考場上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其次,具體到每一節(jié)歷史課上,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的原則是先學后教,方法是扎扎實實構建每一個章節(jié)的思維導圖,為構建整座大廈打下堅實的基礎。學與教的關系看似簡單,真正把兩者的關系理順,并非易事。學生們總是期待老師先給他們竄一遍線索,然后他們按照老師的思路記憶即可,這樣既省時有省力,復習的速度也快。但這樣做有兩個缺點:其一學生養(yǎng)成了對老師依賴的習慣,變得越來越“懶”了,自己不想去主動“覓食”,老是“等”著老師來“喂”。大家都知道“用進廢退”的道理,同學們的思維能力也就逐漸喪失了。其二老師自身的思維和理解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說也是有局限的。其三即便教師的知識很全面、經(jīng)驗很豐富,傳授給學生的也僅僅是知識而已,而能力和方法是永遠不能傳授的,學生自己必須在實戰(zhàn)中不斷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我堅持“先學后教”。
在“先學后教”這個前提之下,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的作用。首先每周利用一節(jié)課給同學們充分的時間進行背誦課本、參看教輔資料、完成適量的練習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這些內(nèi)容部分或者全部留到課下去完成,那么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會大打折扣。試想一下,初三的學生有多少課余時間?初三的學生又有多少們課程需要課下去完成?所以,老師決不能因為“心疼”有限的課堂而去“擠占”同學們的時間。其次,要求同學們在此基礎上整理出本節(jié)課重點、難點、疑點和知識結構。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知識結構一定是在參看教輔資料、完成各種練習的基礎上的整理,而不是簡單的課本知識的羅列,否則大量的時間投入都將失去意義。第三,在小組展示時,先在同組內(nèi)就各自的知識結構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質疑,互相查缺補漏,然后把組內(nèi)交流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進行展示;每節(jié)課留出五至十分鐘進行異組交流,互相解答疑難,完善本組的知識結構。最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展示,就小組展示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老師自己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以及個別同學們自己的見解進行精講精練,做出本節(jié)課最完善的一個知識結構。就拿兩次世界大戰(zhàn)來說,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歸納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異同點,繪制思維導圖,然后各組互相補充。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把一部分學過內(nèi)容進行整理分類,并了解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這樣就使得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在頭腦中有了清晰的思路。雖然,畫思維導圖需要不少時間,但在畫圖的過程中學生卻可以完成知識點的初步記憶。
這一年以來,我在歷史教學當中一直使用基礎知識思維導圖,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得到了學生的認同和好評,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因為需要記憶的有效信息較少,而且都是經(jīng)過高度凝煉的關鍵詞、關鍵句,并且圖像的使用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可以把關鍵詞、顏色和圖案聯(lián)系起來,造成感官效應。所以學生記得快,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思維導圖還順應了學習由淺入深的學習規(guī)律。它能夠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思維導圖把知識整合過程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能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使學生看到概念間的關系。學生掌握的是整體的知識框架,更容易了解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學生通過思維導圖記憶的知識也必然比簡單機械記憶更高,他們將更善于解決問題。許多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感到歷史難學,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頭腦中的歷史知識不能形成有序的結構,不善于找出各個概念間的關系,遇到問題時就難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如果教師能把思維導圖用于教學設計,并在課堂中用作教學策略,而且也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去嘗試建立思維導圖,他們就能成功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的意義,也能成功地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控制。
誠然,我在思維導圖的運用方面還處在很淺的層次,如何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好這個工具,是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不斷求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光明.概念圖和思維導圖:促進學習和思考的有效工具, 2005.3
[2]曲志男.應用思維導圖的學習策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