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華
學好語文,必須愛上閱讀。短幅作品培養(yǎng)的是精巧和單純的思維方式,而長篇作品培養(yǎng)的是宏闊、復雜的思維方式和結構能力。如果一個學生的閱讀只是停留在對語文課本或其他短幅作品之上,顯然是有很大缺陷的。五、六年級的學生要擴大課外閱讀量,就要學會讀整本的書。
“怎樣教孩子讀整本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我想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要閱讀整本書,教師必須先行一步,反復閱讀,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掌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品出作品的精彩章節(jié),等等。教師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指導學生時才能游刃有余,并能隨時參與學生的交流、討論。
其次,科學合理地引領學生讀整本書。
1.讀封面。例如,《魯濱孫漂流記》的版本很多,我給學生展示的版本封面主要包括書名、書評、作者及其國籍、出版社、背景插圖等,我一把它放在展示臺上,學生立刻從大屏上看到了全貌。我問:你從封面上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對本書有了粗淺的了解,閱讀欲望也被悄悄調動起來了。
2.讀作者簡介和內容介紹。圖書一般都會配有作者簡介和內容介紹,指導學生閱讀這兩項內容,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又可以對此書的內容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有助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3.讀目錄。如果想讓學生整體感知一本書的基本框架就必須從目錄著手,了解本書有幾章節(jié)及每章的小標題,自行猜猜最精彩的內容應該在哪幾章節(jié)。讀完目錄,大部分學生能初步理清全書的層次。
4.讀前奏與尾聲。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激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共同閱讀作品的前奏與尾聲,讓學生讀出許許多多的“不明白”,從而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如,讀了《魯濱孫漂流記》的前奏與尾聲后,學生們高高舉起的小手如林:為什么說當初父親的告誡成了“我”后來遭遇的預言?“我”航海出洋經歷了哪些不幸?“我”后來怎么會變得如此富有?那座小島是怎么變成“我”的殖民地的?……這樣一來,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去閱讀《魯濱孫漂流記》,急于尋找一個個問題的答案。
再次,在給予學生充足時間進行充分閱讀之后,為了督促其將作品讀細并鞏固與夯實對整本書的理解,教師要精心策劃一些有意義的拓展延伸活動。
1.舉辦讀書交流會。活動中,教師既要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讀書心得,又要有意識地引領他們集中討論作品的重點內容。如在《魯濱孫漂流記》讀書交流會上,我主要設計了五個問題:⑴《魯濱孫漂流記》是一本 ? ? ? ? ? ? ? ? ? ? ? ? ? ? ? 的書;⑵魯濱孫依次漂流到了哪些地方(請畫出簡單的示意圖)?⑶在困境中,魯濱孫是怎樣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的(用表格形式歸納對比)?⑷整本書讓你最震撼或感動的瞬間是什么?⑸《魯濱孫漂流記》其實想告訴我們什么?整個交流活動,我也主動參與,談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們個個熱情高漲,踴躍發(fā)言,對某些問題很有見地,超出了我的預設。會后,我鼓勵學生用讀書筆記的方式寫下自己的心得與收獲。
2.排演舞臺劇。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自由組合編排舞臺劇。學生必須嘗試寫臺詞、準備道具,入情入境地排演。教師適時點撥,甚至要做好應邀參加表演的準備。
3.推介好書。根據所讀書的特點,我們可以向學生推介該作者的其他書,也可以推介內容相似的其他作者的書。如讀了《魯濱孫漂流記》后,我向學生推介了笛福的《魯濱孫的沉思集》、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樣,一方面能讓學生進一步感悟笛福的小說風格,另一方面能品味出同是歷險但故事情節(jié)的不同、作家寫作特色的不同。
就這樣,一個學年下來,我和學生們至少共讀了四本好書。如此循環(huán),不僅我們師生關系日益融洽,學生們也嘗到了閱讀的甜頭,他們的閱讀量在遞增、閱讀能力在提高。我們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