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
這似乎是一個愚蠢的問題,英國哲學家培根曾有“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但又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坊間時有“過度教育”之說。第一種解讀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太過分,超越了其階段性和實際需要,以致造成心理逆反;第二種詮釋是現(xiàn)在很多崗位招人所要求的學歷遠高于該崗位或實際工作對教育或知識的需要。
有CEO參加管理培訓班后感嘆:“學壞了。不學還會管理,學了反倒不會管理了?!币驗?,面對同一現(xiàn)象或同一案例,不同院校的不同老師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讀,莫衷一是,使其糊涂了,不知聽誰的。有老板酷愛學習,且樂于學以致用,常常把企業(yè)當試驗田,學了知識就拿來在企業(yè)實驗,結果把企業(yè)搞得不得安寧,亂糟糟。類似的因知識陷入困惑或受到負面影響的現(xiàn)象還很多。愛因斯坦也說過:“知識很多和太少同樣危險。”斯賓塞也指出:如果一個人的知識缺乏條理,那他的知識越多,他就越感到困惑不解。
其實,沖突或困惑,不是來自于知識本身,而是產生于如何看待知識和學習,怎樣使用知識。換句話說,知識就是力量,是需要恰當學習和正確利用知識。知識本來是個好東西,但用不好也是個壞東西。用途或方向不對,知識可充當戰(zhàn)爭的武器,可以作為罪犯的工具;即使被用來做好事,用之不當,也會成為進步的阻力。我們如果不能跳出知識看世界,往往因為知識太多而瞻前顧后,捆住手腳,遏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需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魄力,更需要站在人類知識積累基礎上和巨人肩膀上的高瞻遠矚。研究表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億萬富翁中,大學畢業(yè)的少,研究生畢業(yè)的更少,倒是復員軍人多,有關系的人員多。這并不說明知識價值不高,而是說明當時的經濟環(huán)境粗放,有關系和膽量就可找到資源和市場。這從反的方面也說明,不少知識分子在這種環(huán)境下瞻前顧后失去了機會,有時候還沒有分析明白,市場機會就已經逝去。
有人通過國際比較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就簡單歸罪于我們教了學生太多知識,呼吁中國教育,“莫讓過剩知識扼殺創(chuàng)新精神?!逼鋵崳@不是因為教的知識多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而是因為應試教育的灌輸式教授方法、被動式學習行為不利于訓練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不利于挖掘甚至扼殺了學生自身的興趣,從而也不利于調動和釋放學生的主動精神。因此,不存在知識過剩問題,也不應有教育過度問題,存在的只是如何正確對待知識和教育的問題,如何正確獲得和應用知識的問題,以及如何正確開展教育的問題。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芝諾說過,“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越多”;日本有諺語,“缺乏知識就無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識”;希臘人也說,“知識的價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所以,我們要保持警覺,當知識太少時需要清醒自己的無知,當知識很多時更要注意訓練自己應用知識和研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學會站在人類知識巔峰上,以一覽眾山小的氣概迎接人類面臨的日益激烈的競爭和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