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摘 要:戴震是清代樸學大家,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戴氏關(guān)于《離騷》的觀點集中保存于其作《屈原賦注》中。他從字詞的音韻、訓詁入手,考證《離騷》的文本,以此彰顯他對于《離騷》旨意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擬以中華書局本洪興祖《楚辭補注》為參照對象,對戴震考證的《離騷》文本及其注文進行探究,解析戴氏在《離騷》文本與注解等方面對前人的超越與不足。
關(guān)鍵詞:戴震;洪興祖;離騷;初稿本
戴震是清代乾嘉時期皖派漢學的創(chuàng)立者,在治學上講究“由聲音以求文字,由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求典章制度,由典章制度以求義理”①,綜合漢、宋二學的優(yōu)點,兼顧訓詁和義理。
《屈原賦注》是戴震早年生活困難時期的作品,共七卷,附有《通釋》二卷,《音義》三卷。據(jù)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戴震)其年家中乏食,與面鋪相約,日取饔食,閉戶成《屈原賦注》”②。作書緣由,按戴氏《自序》,是要注書諷誦以“明其學,睹其心,不受后人皮傅”③。其書與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王夫之《楚辭通釋》鼎足而立,為清代楚辭研究的三大著作。
戴氏對《離騷》文本進行了精細的考證并注釋,他的觀點,主要保存于《屈原賦注》、《音義》和《屈原賦注初稿本》中。本文擬從題解、文本、注解即分段幾個方面,對戴注《離騷》進行分析。
一、《離騷》解題
關(guān)于“離騷”的含義,歷來有很多說法?!妒酚洝芬茨贤鮿舱f認為“離騷者,猶離憂也”④,王逸從其說,進一步解釋“離,別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⑤。班孟堅則認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⑥。戴震于《離騷》解題有獨到的見解?!兑袅x》以為“離,猶隔也。騷者,動擾有聲之謂”,謂屈原“遭讒放逐,幽憂而有言,故以‘離騷名篇”,與班孟堅頗為接近,可見他還是比較認同班說?!冻醺灞尽穭t援引揚雄《畔牢愁》為例,認為“離騷”即“牢愁”,“蓋古語”;“‘離、‘牢一聲之轉(zhuǎn),今人猶言‘牢騷”,思路十分巧妙。褚斌杰、吳賢哲在《屈原賦注·前言》中指出,《初稿本》對于“離騷”的解釋,已為多數(shù)學者認可,特別是經(jīng)過游國恩先生詳細論證之后。⑦戴氏為何在定本中沒有保留《初稿本》的意見,原因今已不可推知,或是覺得觀點過分新穎,恐引人非議,或是覺得觀點不成熟,但他提出“離騷”或為古語的提法對后代很有影響,特別是游國恩先生認為“離騷”乃楚語“勞商”,不可謂沒有受到戴氏的啟發(fā)。
此外,《初稿本》還繼承了王逸以《離騷》為“經(jīng)”的觀點。洪興祖《補注》說:“古人引《離騷》未有言《經(jīng)》者,蓋后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jīng)耳,非屈原意也?!雹啻魇显疲褐^之經(jīng)者,會萃諸篇之指,以綜其生平,如音之凡首,織之有經(jīng)也。”可見戴震對屈原作品的重視。
二、戴氏《離騷》文本及其注解
戴東原不僅在《離騷》解題上別有發(fā)揮,他考證了許多《離騷》傳本,與洪本略有差異:
有增減文字,對節(jié)奏和句意略有改變,但不影響理解。如
洪本“何不改此度”,戴氏作“何不改乎此度也”;
洪本“退將復修吾初服”,戴氏作“退將修吾初服”;
……
也有一改前人定本。如洪本“不撫壯而棄穢兮”,戴氏作“撫壯而棄穢兮”?!兑袅x》引王逸《楚辭章句》注“言愿君撫及年德盛壯之時”、《文選》注“撫,持也。言持盛壯之年”,并考證漢唐傳舊本,認為“不”為后加之字,而洪氏不察,以為“謂其君不肯當年德盛壯之時,棄遠讒佞也”⑨,論證詳密。
有改易文字。如洪本“聊逍遙以相羊”,戴氏作“聊須臾以相羊”,一重空間,一重時間;洪本“何桀紂之猖披兮”,戴氏作“何桀紂之昌披兮”。
有刪句。如戴氏以為《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是《九章·抽思》“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的誤竄,“錯紊不成辭”⑩,故刪之。
戴氏在《離騷》注解方面也有很多發(fā)明。如“昔三后之純粹兮”,洪氏以為“后”即是君,“三后”即是禹、湯、文王;戴氏從楚文化本身出發(fā),“在楚言楚”,認為是“楚之先君賢而昭顯者”,“以國人共知之”,所以“徑省其辭”,并猜測可能為熊繹、若敖、蚡冒三君。在戴震之前,已經(jīng)有人對“三后”進行了懷疑,但歷來以下文有堯、舜字,故以三后為禹、湯、文王。戴震則以為在楚當言楚,國人當共知之,解釋簡明而有說服力。
再如“恐皇輿之敗績”,《補注》云“績,功也?!瘦浺税残杏诖笾兄琳溃斢拿岭U隘之地,則敗績矣”,戴氏則并引《禮記·檀弓》“馬驚敗績”與《春秋傳》“敗績厭覆是懼”為證,認為“車覆曰敗績”,這就使理解更順暢、精準。
除了字詞考證釋義外,戴氏對《離騷》聲韻的貢獻也十分突出。他從音韻出發(fā),對《離騷》文本做了很多校正,這些多保留在《音義》中。比如“九疑繽兮并迓”,洪本作“九疑繽兮并迎”,戴氏詳加考證,認為“迓”,古音御,因《九歌·湘夫人》有“九疑繽兮并迎”,或誤作“迎”。又如“惟庚寅吾以降”,戴氏考證“降”古音“洪”;“紉秋蘭以為佩”,“紉”而陳切,又女陳切,此種釋音例子舉不勝舉,為《離騷》讀音問題及押韻問題做出了杰出貢獻。
三、戴氏《離騷》的分段
戴注《離騷》的分段也與洪本不同。戴震“將原文分為十段(另有“尾聲”未計),每段又分為若干章節(jié),并幾乎逐節(jié)串講大意?!逼潓⑵浞侄瘟斜碛诒?:
戴氏在每一段下都有注解,解釋大意。如第四段:設(shè)為退隱之思,言事君雖不得,而好修不變,亦以申前意;第十段:讬言遠逝所至,憂思不解,志在睠顧楚國終焉。(見表2)
戴注《離騷》與洪本除了在第四、第五段分段上完全一致外,幾乎都不相同。徐道彬引劉永濟《<離騷>節(jié)旨諸家異同表》評說:“惟戴氏以‘昔三后之純粹兮以下,皆言導夫先路之事,故以信讒齌怒以上為一節(jié)。‘予固知賽賽之為患兮以下,皆明己素志之事,與長太息以下,言己不隨流俗之意不同。故從‘愿依彭咸之遺則分節(jié),然此節(jié)重在怨君不明,使讒言得行,己志終湮,合之為一,文意較完?!薄扒哟鹨猓髡f得之。敷衽陳辭以下,當是屈子回憶被讒以后,再三求悟君心之事。言中必有物,特史文不詳耳?!本隙舜魇戏侄蜗噍^他本(包括洪本)的合理性。
四、戴注《離騷》的不足
戴氏《離騷》注本無論從文本、分段、注解方面對中華書局本洪氏《補注》都有很多超越,然其不足也很明顯:
1.文本方面,易字太多。如“予”為“余”的后起字,但意義相同,而初稿本和定本改換不定;又如“崦嵫”作“淹茲”,“惟夫黨人之偷樂兮”作“惟黨人之婾樂兮”。這些雖不影響理解,但改換太多,不利于傳本的統(tǒng)一與學習。
2.注解方面,戴氏作為樸學大家,雖然義理與考據(jù)并重,但其音韻、訓詁的考據(jù)遠超于義理的闡發(fā)。此外,戴氏將《楚辭》認作“經(jīng)之亞”,為把《離騷》經(jīng)學化、正統(tǒng)化,也有一些曲解的地方,如“求宓妃之所在”、“見有娀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這些原都是歷史傳說中的神女、帝妃;戴氏不敢“有侮”這些神女、帝妃,因而謂屈原“故歷往賢妃所產(chǎn)之地”,冀或一遇今之淑女。這是戴氏以經(jīng)解經(jīng),緣經(jīng)釋義的結(jié)果。
五、結(jié)語
戴氏之注《離騷》,大抵定本較為簡明保守,只申己意而已,非有確鑿依據(jù)則從前人觀點,而《初稿本》觀點新穎,啟發(fā)性強。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中說:“清人《楚辭》之作,以戴東原之平允,王闿運之奇邃,獨步當時,突過前人,為不可多得云?!痹u價頗高。戴注《離騷》在題解、文本、注解、分段方面都有很多新穎的觀點,其中很多考證精審,對洪興祖《補注》進行了糾正和補偏。正是“戴震終究不負屈原,今人亦當不負戴震”。
注釋:
①(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前言第1頁。
②(清)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見《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版。
③(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戴震自序》第4頁。
④(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版,卷八十四第2482頁。
⑤(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頁。
⑥(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1頁。
⑦(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前言第6頁。
⑧(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頁。
⑨(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01-102頁。
⑩(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02頁。
(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8頁。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頁。
(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8頁。
郭全芝:《離騷》戴氏注,《中國楚辭學(第九輯)》,第232頁。
(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2頁、第21頁。
徐道彬:戴震《屈原賦注》的文學成就,《徽學》,第三卷,第287頁。
(清)戴震著:《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5-17頁。
洪湛侯:《楚辭要籍解題》,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頁。
汪大白:戴震《屈原賦注》思想內(nèi)涵的自我超越——以《離騷》解說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第134頁。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2).
[2](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清)戴震著.褚斌杰、吳賢哲校點:《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4](清)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見《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
[5]郭全芝.《離騷》戴氏注,《中國楚辭學(第九輯)》,第231-242頁。
[6]徐道彬.戴震《屈原賦注》的文學成就,《徽學》,第三卷,第278-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