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巧蓮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有教師的因素、課程的因素、環(huán)境的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自身的因素,而兒童的性格、興趣、能力、智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學生在學習上必然會產生差異。《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蹦敲矗鯓硬扇∵m當而有效的措施,促使全體學生獲得良好發(fā)展呢?
一、關注不一樣的個性
每位學生有什么樣的個性特點,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差異?只有充分地掌握了這些情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現在所教的班級有49名學生,為了盡快了解他們,我通過觀察、交談,與父母的交流,以及注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表現,很快對這些學生的了解豐富起來。比如張磊同學在課堂上的表現很活躍,常常爭著回答問題,但在自己獨立思考做作業(yè)的時候不但書寫差,錯誤也十分多,其原因是課堂上老師同學的互動激發(fā)了他的學習熱情,但熱情卻不能保持長久,加上書寫的能力不是太強,造成了很大的反差。針對這位學生要給予更多的外部動力,比如一些獎勵機制,也要幫助他提高書寫能力。李藝軒同學跟他似乎相反,課堂上很少舉手,即使在老師同學的鼓勵下也是只有片言半語,完成一些作業(yè)或其他任務的時候速度很慢,但字卻寫得很漂亮,那不慌不忙,一筆一畫的書寫樣子讓我看到了這個孩子的專注,針對這位學生,更需要的是給他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慢慢體會到表達的快樂。
對這些學生的充分了解,讓我清楚了他們的差異,使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做到了有的放矢,問題的設計有了更強的針對性。
二、追求不同的發(fā)展區(qū)
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能力是不一樣的,那么在教學中制訂同樣的目標顯然是不合理的,這需要我們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的差異明確各層次的學習目標,進行個性化教學。
在《秋姑娘的信》教學中,我制訂了這樣的學習目標:1.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9個生字,掌握書寫方法,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種筆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并能用這些生字擴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認識秋天的一些特征,可以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4.知道自然界一些動物和植物過冬的方式,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珍惜友誼的情感;5.能仿造課文2-5自然段,寫一兩段話。對于這些目標并不是要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每一點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有選擇有取舍。每一位學生需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老師必須很清楚,但不同層次之間不應有明顯的界限,要鼓勵學生達到更高的目標。
三、盡顯集體的力量
在一個班集體中,一般都有50名左右的學生,他們之間的差異有時是很大的,如果只靠老師關注顯得比較困難。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完全可以發(fā)揮這個集體的力量來幫助解決這一矛盾。我是這樣做的:采用結對和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從而兼顧到學生的差異。
我將班級中能力較強、較負責的同學,經過適當培訓,讓他們做后進生的輔導老師。學生做輔導老師,直接受益的是被輔導的學生。因為學生作為輔導老師,他們往往能很好地理解被輔導的學生,被輔導的學生在他們面前也能暢所欲言。
在小組合作中,有時候是前后桌就近組成小組,有時候要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生特點重新組成小組,在合作學習中還可以展開比賽,用獎勵的形式激勵小組的成員間凝成一股勁,促使先會的努力教后會的,不會的在大家的幫助下努力地學,再有個別困難的老師也有空單獨指導了。比如朗讀訓練中,如果以班級為整體訓練,只是面向少數幾個學生,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朗讀的機會,或者并不清楚他們朗讀的情況,因此一篇課文學下來,還有許多學生讀得不好。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可以采取小組齊讀,或每人輪流讀,一節(jié)課下來,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小組內把文章好好地讀一讀。一些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小組內就能很好地解決,而且小組合作學習還能消除一些學生不敢大聲朗讀的懼怕心理,從敢在小組內朗讀,逐漸到敢在班上朗讀,使每一位學生的朗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信心也得到增強。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讓每位學生有展示的機會,根據問題的難易,探究內容的特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進來,且都能嘗到挑戰(zhàn)性。同時,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僅要關注共性,更要關注個性;不僅要關注學業(yè)成就,更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只有這樣,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果,讓每位學生在班集體的學習中有進步的可能,感受語文的魅力,尋找到學習的樂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開發(fā)區(qū)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