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女作家費希爾的小說多以美國中西部的佛蒙特州為生活場景,帶有濃郁的中西部風情。同時費希爾還是一位女性熱心的社會工作者,她最早推行美國蒙臺梭利教育法,也對美國民眾讀書品位的形成起到過重大影響。短篇小說《被單》講述的是單身的“梅埃塔波爾姑母”的故事,68歲的梅埃塔波爾姑母通過設(shè)計制作一條精美的補花被單,逐步樹立了女性的尊嚴,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關(guān)鍵詞:多蘿西·坎菲爾德·費希爾 《被單》 女性尊嚴
美國女作家多蘿西·坎菲爾德·費希爾(1879-1958)出生在堪薩斯州的勞倫斯,1899年,費希爾從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yè),1905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并開始寫作生涯。費希爾共出版了35部(篇)作品,她的小說多數(shù)是以美國中西部的佛蒙特州為生活場景,帶有濃郁的中西部風情。
同時費希爾還是一位積極熱心的社會工作者,她曾是美國蒙臺梭利教育法最早的推動者,還是1925-1951年間的美國“每月一書”俱樂部選書委員會的成員,對美國民眾讀書品味的形成起過重大影響。因此,雖然從未看到關(guān)于費希爾是女權(quán)主義者的評論,但從費希爾跟隨丈夫一起參加一戰(zhàn)時期的法國戰(zhàn)地救護工作(丈夫負責開救護車,費希爾照顧失明的傷員和難民兒童),在戰(zhàn)火紛飛中出生入死這一點來看,費希爾頗具英雄主義情懷,是一位勇敢的女英雄。再加上費希爾熱心于推行蒙臺梭利教育法,關(guān)注于兒童教育與兒童的身心健康,也使費希爾本人成為女性社會工作者的典范。在費希爾開始創(chuàng)作的一戰(zhàn)之后,正值美國女權(quán)運動高漲時期。這一時期的美國女性在取得了初步的選舉權(quán)之后,又配合著美國的廢奴運動、禁酒運動而將美國的女權(quán)運動推向新的層面。而當時的美國在工業(yè)化進程之中,城市經(jīng)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帶動了社會價值觀和家庭生活的變化。大批的城市女青年可以進入大學和??茖W校學習,知識女性的數(shù)量正在快速增加。據(jù)統(tǒng)計,1890年約有兩千五百多名應(yīng)屆女大學畢業(yè)生,到1910年增至八千五百多名。飛速增長的知識女性群體不愿再像她們的母親那樣在父親或丈夫的“保護”下當一個沒有選舉權(quán)的“二等公民”,她們大膽宣稱:只要美國不讓它的半數(shù)公民擁有選舉權(quán),它就永遠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國家。1910年8月,哥本哈根召開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和婦女代表大會上,根據(jù)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領(lǐng)袖之一、無產(chǎn)階級女權(quán)解放的靈魂人物蔡特金的建議,宣布每年3月8日為國際婦女勞動節(jié),這無疑是對美國婦女爭取更大的女權(quán)運動的鼓勵。因此,在這種社會語境中進行創(chuàng)作的費希爾,很自然地在自己的小說里帶上女權(quán)主義的傾向,而《被單》一文,正是費希爾的弘揚女性尊嚴的一種正能量話語。
一 婚姻壓迫下的痛苦女性
小說講述的是“梅埃塔波爾姑母”的故事,很顯然,作者對這位年已68歲尚未嫁人的老姑媽抱著強烈的同情,在故事一開頭,費希爾就寫道:“在埃韋爾家的全體成員中,梅埃塔波爾姑母無疑是一個最不起眼的角色。在新英格蘭古老的年月里,女人到20歲不出嫁就是一個老傭人,到了40歲還待字閨中,就是人人皆可役使的奴仆,要是到了60歲還是獨身一人,那她就受夠了罪?!边@簡短直白的文字,不僅概括了68歲的梅埃塔波爾姑媽的一生,而且也說明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佛蒙特州的傳統(tǒng)習俗。佛蒙特州位于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的東北部,南鄰馬薩諸塞州,西連紐約州,北與加拿大魁北克省接壤,東與新罕布什爾州以康涅狄格河為界。首府蒙彼利埃,意為“綠色山嶺”,佛蒙特州以其美麗的景色、奶制品、楓糖漿和激進的政治而著稱。這里的山地瘠薄多石,農(nóng)村生活非常艱苦。冬季既長又冷,春天來得很遲,夏季很短,種植園的農(nóng)場主們只得依靠自己的家庭成員的辛勤勞作,才能從貧瘠的土地上謀求生活。關(guān)于這一點,在《被單》這篇小說里都有星星點點的痕跡。
在這種農(nóng)耕經(jīng)濟狀態(tài)之下,佛蒙特州的生存狀態(tài)是極其保守而狹隘的。男人整天辛勤勞作于田間和山林里,女人則在繁瑣家務(wù)之中耗去一生,形成了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生產(chǎn)模式?;橐龀闪伺缘奈ㄒ怀雎罚渤闪伺缘纳顏碓?,女性依靠婚姻來完成自己的一生,也可以依靠成功的婚姻獲取別人的尊重。如梅埃塔波爾姑母的嫂子就是一位婚姻成功的女性,嫂子在家里指揮著一切,有一種說一不二的派頭。而那些因為許多原因沒有正?;橐龅呐?,因為沒有獨立的生活來源而成為大家庭里最沒有地位的寄生者和不付工資的女傭,68歲的梅埃塔波爾姑母正是這種女性。她寄居于哥哥家里,住在最簡陋的房間里,“人人都靠她去干家務(wù)中最乏味、最無聊的活計”,卻“從來沒有享受過片刻被人看重的愉快”“她從人家偶然流露的些許思惠中尋找一星半點的安慰”。除了繁重的勞作之外,梅埃塔波爾姑母還是哥哥嘲笑的對像,當冬天的夜里,全家人歡樂地“圍坐在大壁爐前,烤著蘋果,喝著香甜酒”相互調(diào)笑的時候,哥哥總是不忘了諷刺挖苦梅埃塔波爾姑母幾句,如“你和阿布爾·卡明斯搞對象是什么樣子啊”之類,讓這個“從來都是像小老鼠似的可憐蟲,怯生生的,羞得怕叫人看見,也從不敢抬起眼皮瞧人一眼”的老姑母難堪一陣。忍氣吞聲的梅埃塔波爾姑母卻只能“盡力把被她哥哥那粗鄙的嘲諷刺傷的悲傷探深掩埋在心底”。
二 尋找尊嚴的艱辛過程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身材矮小、舉止卑微的梅埃塔波爾姑母心底,仍然有著她自己對尊嚴的追求。梅埃塔波爾姑母從青年時代就是一位補花針線的高手,她會自己設(shè)計一些“麥捆圖案”或者“雙星圖案”的補花樣子,然后用靈巧的針法拼接出各種花型的漂亮被單。在梅埃塔波爾姑母封閉的(沒去過六英里外的地方)、沒有樂趣(從沒有想到要過自己的日子)的生活里,靠著這種古老的手藝,梅埃塔波爾姑母有了心靈上的慰藉,進而產(chǎn)生了更高的追求。當某一天,“靠了蒼天送來的靈感,她創(chuàng)造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被單圖樣”,梅埃塔波爾姑母決心要把這個圖案縫成真正的被單,并夢想她的被單被更多的人欣賞。所以,“她仿佛依稀看到整個創(chuàng)造物那無比美麗、燦爛的聯(lián)映圖案時,多么復(fù)雜,精巧、難織的被單圖案啊——簡直配得上叫天使們拼補了”。
為了這個夢想,梅埃塔波爾姑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從她鼓足勇氣向嫂子提出請求、得到嫂子的一些碎布當作縫制被單的材料開始,到巨大漫長的縫制工程,處處都呈現(xiàn)出梅埃塔波爾姑母對于夢想追求的執(zhí)著。從設(shè)計圖案到完成整個被單的制作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有精湛的針工和巨大的毅力和身體的耐力才可以完成,但衰老的梅埃塔波爾姑母勇敢地承擔起了這項工作,因為她從嫂子的贊許中、從哥哥的“補花被單的事我是一竅不道,可這圖樣肯定勝過安德魯小姐那塊在縣交易會上多次獲得藍緞帶獎的被單”的夸獎里,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尋找到了實現(xiàn)自己尊嚴的可能性。所以,“梅埃塔波爾躺在那張又窄又硬的床上,感到太自豪了,太激動了,怎么也睡不著,她的心充實、溫暖,歡樂的眼淚從她那雙衰老的眼睛中滾落下來。”
然而,實現(xiàn)這種夢想的過程卻出人意料的曲折,僅僅是縫出一個圖案單元,就用去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而整個被單的縫制過程長達五年。這五年里,梅埃塔波爾姑母勞累過度病倒過,曾經(jīng)在死亡的邊緣掙扎過,也許是靠著對夢想的追求,73歲的梅埃塔波爾姑母終于完成了這份復(fù)雜的手工被單,她讓自己夢想成為現(xiàn)實,也讓自己從一個被人歧視、遺忘的小人物,成了頗具影響的當?shù)孛恕?/p>
三 女性尊嚴的挺立
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是美國大西部先后被占領(lǐng)和開拓的時代,也是美國資本主義“向廣度”發(fā)展的時代,拓荒農(nóng)場主成了這個時代大西部開拓中的主要動力。自1830年5月,A·杰克遜總統(tǒng)通過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把印第安人遷到密西西比河以西之后,又派軍隊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qū),美國的“舊西南部”(包括今肯塔基、田納西、亞拉巴馬、密蘇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諸州)就被形成。外來的農(nóng)場主來到這里,使這帶成為棉花、黃牛、山羊、皮貨的主要產(chǎn)地,形成了以放牧主、種植園主、游動皮貨商販為主的生活群體。當時的牛仔和牧羊人主要來自美國社會下層的勞動者和外國窮苦移民,他們是美國西部牧區(qū)的主要勞動力,其所承擔的工作極為繁重勞累與驚險。在這個艱苦的開拓者之中,他們的家屬和雇傭仆婦成了早期的女性拓荒者群體。在拓荒者這個男性世界里,女性多是承擔家務(wù)勞動,她們需要學會烹飪、紡織、縫補、熨燙、釀造、醫(yī)護等多種生活技能。出于生活資料的匱乏,也出于女性同伴的缺少,為了解除生活的孤單乏味,實現(xiàn)女性內(nèi)心對美的追求,西部拓荒者的女性會把縫紉時剩余的邊角布料,通過巧妙的針法連綴成美麗多變的圖案,或用小塊布料去織補大衣物上的破洞,漸漸形成了一種縫補拼接的布藝,受到當時女性的普遍歡迎。從《被單》中描述的“安德魯小姐那塊在縣交易會上多次獲得藍緞帶獎的被單”來看,補花被單這種布藝仍在佛蒙特州的民眾中被廣泛傳頌。在小說產(chǎn)生的時代,“這種由于早先拓荒者的匱乏和對美的渴望而產(chǎn)生的古老工藝早就不時興了”,補花被單雖然已經(jīng)沒有了生活實用價值,但它作為一種伴隨著影響巨大的拓荒運動一起流行的手工藝,其美學價值仍然存在,仍然具有巨大的民眾基礎(chǔ),并不斷地出現(xiàn)在小說、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中。在此社會心理基礎(chǔ)之上,梅埃塔波爾姑母的被花圖案剛一出現(xiàn)就受到嫂子的連聲贊揚,也得到哥哥贊許的目光。嫂子的贊許并沒有停留在口頭上,她馬上用減少家務(wù)勞動的方法支持梅埃塔波爾姑母的創(chuàng)作:“第二天,嫂子從她膝上奪過那裝滿土豆的大鐵簸箕,叫那個最小的孩于去削土豆皮,這叫她大吃一驚?!y道你不想繼續(xù)拼補被單嗎?她說。‘我倒很想看看你怎么在那個角上織出葡萄藤來呢”“這個一向仰人鼻息的老傭人生平生頭一次反駁了她那有權(quán)有勢的嫂子。她迅速而滿含著提防地說:‘那不是葡藤。那是我設(shè)計的一種花體文字?!?/p>
從嫂子的評語里,讀者可以看到梅埃塔波爾姑母縫制出的這條補花床單確實非常精美:“你們看那些突出的細縫,反面簡直完全是一條條小小的裂縫!不過正面倒真是一幅畫,多平展,就像是機器織出的一樣?!庇谑请S著被單的制作過程,梅埃塔波爾姑母的尊嚴正在不斷地提升:先是可以少做一些家務(wù),并“在起居室獲得了一張小小的圓桌”公然從事補花工作;然后得到了牧師夫妻的夸獎,并逐漸地傳播到鄰居的耳朵里,吸引著鄰居們以“佛蒙特州人那種怪僻的沉默驚異地審視著梅埃塔波爾剛剛完成的特別拿手的那一段”。后來,梅埃塔波爾姑母的補花床單已成為“地方上的一景”,最終走進了縣交易會,成功地獲得了梅埃塔波爾姑母夢想過的“藍緞帶”一等獎。在這種不斷提升的女性尊嚴里,梅埃塔波爾姑母已經(jīng)看到自己手腦并用才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張神奇的被單“周圍閃爍著燦爛的光輝”,而在老婦人的心底,她的真實感覺是:“人們開始注意聽她的講話”“她的頭始終仰著”,在一片心靈的陽光里,“她終于成了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藍益江:《論美國家庭農(nóng)場》,廈門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
[2] 朱虹:《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說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3] [美]貝阿德·斯蒂爾:《美國西部開發(fā)紀實(1607-1890)》,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4] 周鋼:《美國西部牧區(qū)婦女在拓荒時期的重要貢獻》,《史學月刊》,2008年第5期。
(彭月星,鄭州工業(yè)應(yīng)用技術(shù)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