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托妮·莫里森是當(dāng)代美國一位重要的非裔女作家,因“其作品想象力豐富,表達富有詩意,使美國現(xiàn)實生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充滿活力”,于199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而象征意象的運用正是讓莫里森作品大放異彩的重要手法,其中的名字意象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對一些典型名字意象的探究,將有助于進一步地解讀作品,并為領(lǐng)略這位偉大黑人女作家的深刻思想提供思路。
關(guān)鍵詞:托妮·莫里森 名字意象 探究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美國黑人女作家,其作品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就吸引了西方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國內(nèi)對莫里森的研究主要從80年代后期開始,僅有些零星的介紹;至1993年莫里森摘下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桂冠,轟動世界文壇,國內(nèi)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到2000年,王守仁教授和吳新云博士合著的《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xué)》出版,成為國內(nèi)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莫里森及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專著。這部作品之后,國內(nèi)多部研究莫里森的論著相繼出版,學(xué)者們從創(chuàng)作思想、藝術(shù)特色、主題研究及文化等方面入手來研究其作品。本文則主要對其作品中名字的象征意象加以分析,來進一步探究莫里森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主題。
意象,是指以象寓意的藝術(shù)形象,由作家經(jīng)過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莫里森在多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意象的不確定性與多義性,使作品回味無窮,對象征意象的研究正是解讀莫里森作品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選取莫里森作品中的名字意象,進行分析與探究,在其贊譽最高的作品《寵兒》以及《所羅門之歌》中,許多人名、地名意象都被賦予了象征意義,這些意象顯示出與圣經(jīng)頗有淵源的同時,也折射出作者試圖提醒被白人價值觀、白人文化包圍的美國黑人后代,不能遺忘自己的祖先與文化,而應(yīng)該努力去追尋被遺失的傳統(tǒng)非洲文化的民族精神。
一 人名
名字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往往承載著祝?;蛳M?,也是家族得到延伸的象征。在傳統(tǒng)的非洲文化里,人們對名字還有特殊的信仰。他們認為名字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真實存在,名字的超凡力量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并且是連接遙遠過去祖先的橋梁。這種信仰在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影響。莫里森熟悉黑人民間傳說、希臘神話和基督教《圣經(jīng)》,而且也受到西方古典文學(xué)的熏陶,因而這些使她在作品中對人物的名字賦予了更多的象征意義。正如莫里森所說,“我們用名字承擔(dān)了所有的情感、希望、仇恨、愛和抱負。名字必須變成我們的面具、盾牌和能容納我們學(xué)會的、想象的代表我們過去意義的價值觀和傳統(tǒng)的容器。”
1 寵兒(Beloved)
Beloved既是書名又是小說中那個被殺孩子的名字,這個過去分詞形容詞使這個名字的含義變得寬泛。在小說的扉頁上,莫里森引用了《圣經(jīng)》中《新約·羅馬書》第九章第25節(jié)的一句話:“I will call them my people,which were not my people;and her beloved,which was not beloved.”(那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作者在將這句話附在扉頁,其用意不言自明,一是提示讀者,本書題目“Beloved”的出處,一是用圣經(jīng)故事引起讀者思考,哪些人本來不是上帝的子民,是指書中的黑人嗎?黑人是否蒙愛?Beloved僅僅是指一個孩子的名字,還是天下蒙愛的上帝子民?這些不確定性都讓“寵兒”這個名字背后的含義豐富起來,引起讀者興趣。
2 塞絲(Sethe)
這是貫穿小說中的線索人物、關(guān)鍵人物的名字。這個名字讀音跟圣經(jīng)故事中亞當(dāng)與夏娃第三個兒子Seth的讀音相同,夏娃因為兒子亞伯被兄弟該隱殺害,祈禱能再擁有一個兒子,上帝憐憫她和亞當(dāng),有讓她有了Seth,這個兒子是上帝給他們的恩賜。而小說中的塞絲,英文單詞末尾多了一個通常用來表示陰性的e,這恰恰符合塞絲的性別。從塞絲的身世上來看,她本也應(yīng)該有兄弟姐妹,可是她這些兄弟姐妹卻是因為奴隸母親在運奴般上多次遭受白人的凌辱懷孕所生,因此母親痛恨白人,拒絕撫養(yǎng)父親是白人的孩子,只留了父親是黑人的塞絲,并留用她父親的名字,說明母親也把她當(dāng)成上帝的禮物一樣珍視。
3 斯坦普·沛德(Stamp Paid)
斯坦普·沛德這個短語的含義是“郵資已付”,這根本不像名字的名字確有來歷。這個角色原名約書亞(Joshua),他的妻子長期被他們的白人奴隸主霸占,而他卻無能為力,忍辱偷生,終于有一天,這樣的生活結(jié)束。他認為自己不再虧欠任何人,自己改名為:“斯坦普·沛德”。盡管改了名字以明志,冥冥之中他還是扮演著約書亞的角色。圣經(jīng)中的約書亞是摩西的幫手,在摩西死后,約書亞受上帝諭引領(lǐng)百姓過約旦河,到上帝指定的地方去。而小說中的斯坦普,也總在等候在南北交界的俄亥俄河邊,這條河是自由與奴隸制的分界,他幫助黑人渡過這條通往自由的河流,成為黑人獲得自由的引渡人。在黑人社區(qū)中起著幫助黑人安頓下來的作用。
4 貝比·薩格斯(Baby Suggs)
Baby這個名字也不是人名,而只是對愛人的一種稱呼。而在奴隸制下生活了60年,到老年獲得自由后的貝比,堅持用愛人對自己的稱呼作為自己的名字。自由后的貝比,用她心中的愛影響他人,成為黑人社區(qū)的精神領(lǐng)袖。鼓舞黑人繁衍、生存下去,拋棄白人加在他們身上的歧視,熱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膚色。這也是莫里森對于黑人同胞的呼吁,借貝比的角色表達出來。
5 派拉特(Pilate)
派拉特是《所羅門之歌》中主人公奶娃的姑姑,派拉特這個名字是她父親在母親難產(chǎn)時,從《圣經(jīng)》中隨即挑選的,這本是一個男名并且不招人喜歡,因為《圣經(jīng)》中的派拉特是殺死耶穌的審判官,這個令人討厭,甚至令人憎恨的名字,卻給了姑姑,作者的獨特用意需要讀者去探尋。讓派拉特的父親用這樣稱呼自己的女兒,正顯示出了他自己對上帝的質(zhì)疑,在妻子難產(chǎn)的關(guān)鍵時刻,“我請求過基督救活我的妻子”,而上帝并沒有眷顧他的命運。父親讓女兒摒棄上帝,相信自己。這個名字與Pillar(支柱)讀音接近,而派拉特的確像支柱一樣支撐著自己的家庭與家族;同時這個名字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Pilot,其領(lǐng)航員、向?qū)У膬?nèi)涵正暗示了姑姑派拉特對侄子奶娃起的作用,莫里森精心的安排,讓角色的意義更豐滿。
二 地名
除了人名,莫里森作品中還有一些典型的地名意象,用心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都出自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設(shè)計。
1 甜蜜之家(Sweet?Home)
“甜蜜之家”是《寵兒》中的塞絲在奴隸制下生活過的一個南部種植園,那里風(fēng)景美麗、生活愉快,就像亞當(dāng)和夏娃的伊甸園一樣。正如它的名字,女奴塞絲在那里感到了生活的甜蜜。但是,當(dāng)仁慈的奴隸主加納意外死亡之后,新的奴隸主把“甜蜜之家”一下子變成了“人間地獄”。因而用Sweet Home突出了巨大的諷刺效果?!疤鹈壑摇币驗椴煌`主的管理而出現(xiàn)強烈的反差,這讓塞絲美好生活的幻影破滅,讓人驚醒:仁慈的奴隸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奴隸的問題,奴隸制本身是罪惡的。只要這種制度存在,不幸和悲傷就會存在,只要奴隸制存在,罪惡和殘暴就會存在。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只有打破這種不合理的制度。
2 俄亥俄河(Ohio River)
作品中俄亥俄河,位美國南北的交界,是橫亙在自由和奴隸制之間的河流。就像圣經(jīng)中的約旦河一樣,這是通向自由的河流。因而,它就是自由的象征。對于不堪忍受白人奴隸主的殘暴的黑人,每個人都渴望能沖破奴隸制的界限,摒棄噩夢般的過去,而俄亥俄河,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與機會,對于逃跑的奴隸,渡過河就能夠獲得新生,就能夠擺脫過去,就能夠獲得自由。
3 124號(124)
124是《寵兒》的主人公塞絲一家住所的門牌號,這個門牌號幾個數(shù)字中卻隱含著這家人的悲慘經(jīng)歷。124是與人疏遠、與世隔絕的一家,不與社區(qū)里其他人來往的原因在于它讓人心生恐懼。因為124是缺少3,與這家缺少第三個孩子的情況相吻合,正暗示這一家的第三個孩子的被母親殺掉的事實,這一點讓124成了一間鬧鬼的屋子,成為了塞絲的心結(jié)。也成為了作者對黑人群體追求自由的思考。自由不僅僅是人身自由,還有精神自由,對文化傳承的自由。黑人解放了,但自己種族的文化是否繼承了下來,都是作者想要警醒同胞的。
4 林肯天堂(Lincolns Heaven)
“林肯天堂”是《所羅門之歌》中,第一代梅肯?戴得的農(nóng)莊名。用林肯命名,很容易讓人想到歷史上林肯總統(tǒng)的種族政策。是林肯總統(tǒng)發(fā)布了改變了所有非裔美國人命運的《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是這個宣言使他們由奴隸變?yōu)樽杂扇?,成為自己的主人,并爭得了在美國的合法地位。在非裔美國人的心中,林肯總統(tǒng)就是他們的救世主。而天堂是《圣經(jīng)》中人死后經(jīng)過末日審判后才能進入的極樂世界,但是在《所羅門之歌》中,黑人不需要死亡就能享受到夢寐以求的現(xiàn)世的幸福,可見莫里森對她的黑人民族的極度偏愛,同時也是莫里森對全人類的希望。黑人失去的只是枷鎖獲得的卻是整個世界。
5 非醫(yī)生街(Not Doctor Street)
“非醫(yī)生街”這個名字《所羅門之歌》中的出現(xiàn),顯示了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追尋自己聲音的過程。這條街上曾住著城里唯一的一位黑人醫(yī)生,這位黑人去世后,當(dāng)?shù)睾谌藶榱吮磉_他們對這位黑人醫(yī)生的尊敬與懷念,將這條街稱為“醫(yī)生街”。這條“醫(yī)生街”讓當(dāng)?shù)睾谌舜蟊娨詾楹?,盡管沒有得到官方認可卻為大眾使用了許多年:人們將“醫(yī)生街”寫在信件的地址欄,黑人入伍時在征兵處的地址就寫“醫(yī)生街”等。當(dāng)?shù)睾谌舜蟊娪米约喝后w的驕傲命名“醫(yī)生街”的舉動,說明著黑人群體試圖改變白人主宰一切的局面,他們想要擁有話語權(quán),是對于主流社會的一種反抗。與此同時,白人并不讓步,城市立法機關(guān)在城南區(qū)四處張貼布告,宣布:“從緊靠大湖的湖濱路到通向賓夕法尼亞的二號路和六號路交叉點的南北大街……一直叫作,今后也應(yīng)該叫作干線大道,而非醫(yī)生街。”掌握著主流話語權(quán)的白人以壓制的方式否定了黑人群體,黑人群體則表面采納白人告示中的后半句,看似玩笑,實則是對白人權(quán)威提出反抗。
莫里森在作品中還運用了其他許多意象,如反復(fù)出現(xiàn)的某種物件、水、時間等等,但名字意象作為她創(chuàng)作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最能折射出作者的巧思,可以說作者“以詩話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將豐富的象征和隱喻的意象與黑人歷史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實結(jié)合起來,虛實相襯,巧妙地深化了全書的主題,重現(xiàn)了黑人經(jīng)歷的詩一般的美妙和痛苦。”給讀者提供了廣闊地想象空間和回味余地,豐富了讀者解讀作品的思路,體味出作者捍衛(wèi)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莫里森為美國黑人和黑人女性的呼喊使她成為當(dāng)之無愧的美國黑人之音。
參考文獻:
[1]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托妮·莫里森,胡允桓譯:《所羅門之歌》,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3] 孫薇:《打開記憶的閘門——莫里森〈寵兒〉中水的意象和象征》,《西南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2002年第4期。
[4] 托妮·莫里森,潘岳、雷格譯:《寵兒》,中國文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項睿,渤海大學(xué)大學(xué)外語教研部英語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