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沈子芳
摘 要:課外閱讀使語文變得豐盈,使語文課更有語文課的特質。呂淑湘先生說過,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不是萬能,但離開大量閱讀卻是萬萬不能。通過課外閱讀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課內,又到課外去深化所學的知識,學得興趣盎然,用得得心應手。以課堂教學為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課堂內外的語文學習形成渾然一體的強有力結合。讓學生喜歡讀書,課外愛讀書、會讀書,促進語文閱讀教學質的提高和飛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學生的課外閱讀插上一雙騰飛的雙翼。
關鍵詞:搜集資料 結合教材 延伸閱讀 督促檢查 個性閱讀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74-098X(2015)04(c)-0142-02
有人說,課外閱讀使語文變得豐盈,使語文課更有語文課的特質。呂淑湘先生說過,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不是萬能,但離開大量閱讀卻是萬萬不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做過一個長達十幾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要具備較好的母語素養(yǎng),必須要有四千多字的閱讀量。而這僅僅依靠課本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必須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課外閱讀。
一般說來,課外閱讀應是自主、自愿的閱讀,該讀什么或不該讀什么該由學生興趣決定,這樣讀起來輕松,又能獲得新鮮感,精神上才愉快。但“放任自讀”是學生高興了,教師不好控制,閱讀教學無效果。所以,教師的“放任”態(tài)度是寬容的,但心中必須有度。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享受無拘無束閱讀樂趣的同時,激起向讀的興趣。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自主尋求的“我要讀”,才會如花香引來蜜蜂一樣,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得到閱讀滿足。
那么,如何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具體的做法就是——課外閱讀課內化,即我們常說的指導性閱讀。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把課外閱讀納入課內同時展開。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和探索,筆者對這種做法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也順便請教于大家。
1 搜集資料,激活閱讀
對資料的搜集和文獻的檢索是拓寬學生知識面,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有效方法。從古代的詩詞歌賦到現(xiàn)代的經典戲劇、小說,沒有人是全面精通的大家。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亦很豐富,常常會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讓老師手足無措,在教學時遇到這種現(xiàn)象大可不必覺得無地自容。如能帶著學生一起搜尋問題的答案,那會比單純的講述事半功倍。
如在上《唐詩宋詞選讀》時,為了更好地了解作品,我們需要查閱相關背景資料,作者生平事跡,代表作品,這些都可以在課前預習中交給學生自己去讀、去做。當我們的學生對一個作家的某個作品特別欣賞的時候,我們更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家的作品進行全面地接觸,從而更好的了解作家本身。
總之,我們要善于掌握時機,交給學生一些任務,讓他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閱讀學習,讓學習的成就感始終伴隨著他們。
2 結合教材,滲透閱讀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后,老師如果趁熱打鐵,向他們推薦與文本內容相關、作者相同、或風格相似的文章,就會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提高閱讀興趣。平時我很注意這樣做。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為例,如必修一學習了“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個單元后,就向學生介紹這些課外閱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提醒幸福》,張潔的《女兒,告訴你們出生的那一天》,孫犁的《老家》等;學過《沁園春·長沙》之后,向學生介紹毛澤東其他詩詞以及毛澤東其人其事。
我們一方面利用學校的讀書活動,在閱讀課上,老師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詩歌,通過有感情朗誦,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產生讀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通過每天的讀書,寫下讀書筆記,課前3 min交流等方式,展示交流讀書心得,感悟書籍精髓。如學過食指的《相信未來》后,我向學生介紹了他的《熱愛生命》《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北島的《回答》《宣告》,顧城的《一代人》《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及朦朧詩派等等,讓不僅學生深入得解讀了文本,更了解了那個時代,讀懂了那個時代的故事和感情。我還引導學生仿寫了其中的段落,引導學生內化吸收。如牟曉丹同學仿寫的一段:
當烏云凌亂地潑墨了太陽的色彩
當花朵被碾作暗香的泥土和塵埃
我依然固執(zhí)地撿起死寂的枯葉
用碧綠的藕莖寫下:相信未來
當颯颯西風折斷歲月的花梗
當沉默的豐碑長滿蒼老的青苔
我依然固執(zhí)地用熠熠的星光
在陰暗的天空上寫下:相信未來
有了老師的引領,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讀書不再是為完成任務,而是讀得投入、讀得忘我,更通過讀帶動了寫作。
又如我們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由于年代久遠,生活閱歷完全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們提前一周讓學生搜集有關朱自清生平及他的一些文章,了解他的經歷,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課后,我們又補充他的另外一些作品,開展“走近朱自清”的綜合學習,通過說生平、講故事、讀文章、聽朗讀等形式了解朱自清,以及中年朱自清對前途的迷茫、困惑,從而加深對《荷塘月色》的理解。其次我們讓學生回顧了他的《匆匆》《背影》《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引導學生感悟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這樣以教材課文為源,擴充閱讀,補充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閱讀材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了持久、自覺的課外閱讀熱情。
另外,教師要做好書刊導讀工作,上好讀物介紹課,幫助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一些常用方法,向學生推薦適合的書目。推薦的讀物種類有精美散文、名人傳記、優(yōu)秀短篇小說、精美詩集、各國的風土人情、英雄人物故事等。
3 內外對照,延伸閱讀
課內閱讀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能通過課堂信息的接收舉一反三地進行課外閱讀,延續(xù)老師的方法,發(fā)揮自己的個性。書本上選讀的一些篇目往往是作品的節(jié)選部分或縮寫,如《林黛玉進賈府》《阿Q正傳》《邊城》等。而課外延伸閱讀的材料不僅僅限于這些,我們還可以找一些與課文風格類似的或截然相反的,能用課堂講授的方法去學習的,能夠引起學生深思的文章供學生自行比較閱讀或延伸閱讀。
如課內閱讀應給課外閱讀留有一定的空間。中學語文教材精選了古今中外適于中學生閱讀的各類篇目,它們或以情節(jié)取勝,或以情感動人。優(yōu)美的意境、精彩辯白、理智的分析、深刻的思想、機智的幽默、作家的靈感……閃現(xiàn)其中,然而教材的閃光點不僅需要我們老師這些淘金者去賞析,更要留給學生感悟的空間,一味說明只能變成空洞的說教,再閃光的金子在學生的眼里也會漸漸地變成晦暗的石頭,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人類的情感總是相似的,現(xiàn)實的生活也總是曲折往復地重復著過去的故事,課本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人生觀、意境、情感、寫作手法等往往能在許多課外閱讀材料中找到它的影子。課外材料浩瀚無邊,老師對這些材料的精選、推薦與把握舉足輕重,在課堂中有意識的將一些謀篇布局、立意、寫作手法、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有相似或相對之處的課內外經典名篇進行比較,將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雷雨》這篇課文,我提供了課本上沒有的章節(jié),并建議學生搜尋資料,對人物討論交流,不僅與課文的教學相得益彰,而且拓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視野,還讓許多學生對作品產生了興趣。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運用于課內,又到課外去深化所學的知識,學得興趣盎然,用得得心應手。
以課堂教學為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課堂內外的語文學習形成渾然一體的強有力結合。這樣的課內外銜接就便于學生從多種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感情,對于提高語文活動中的思維速度和質量,從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大有裨益。
4 尊重個性,多元閱讀
學生是一個獨立、自主、主動的閱讀者,而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窮于應付的接受者。學生是閱讀行為的主體,應該讓學生直接與作品進行對話,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尊重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尊重珍愛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力和發(fā)散性思維;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有對各種學說進行批判、質疑的精神。對作品的解讀,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多元解讀文本,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激發(fā)和強化閱讀的興趣。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葉圣陶也曾說:“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內精讀與課外廣泛閱覽結合起來,讓他們課上學讀書,課外愛讀書、會讀書,那么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一定會有質的提高和飛躍,學生的文化底蘊必會不斷厚實,學生的課外閱讀必會有一雙騰飛的雙翼。
參考文獻
[1] 孫春成.中學語文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M].
[2] 孔慶東.審視中學語文教育[M].
[3]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S].2013.
[4] 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