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古詩文語言精練,意境悠遠,誦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載體。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探尋到古詩文教學的切入口,扎實推進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
一、在真情誦讀中浸潤語感
詩歌語言凝練,具有較強的跳躍性,因此做到字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的朗讀是學生獲得語言感知的第一步。而在學生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應該將“讀”提升為“誦”,即在觀照詩歌的音樂美和意境美的基礎上,讓學生借助“誦讀”的方式感知詩歌的意蘊,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從而穿越詩歌語言的藩籬,直接逼向詩歌的內核。
例如,于謙的《石灰吟》作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凸顯了“人即石灰,石灰即人”的意蘊。而在教學之初,教師引領學生整體誦讀,感知石灰從“出山”到“清白”的一生遭遇;繼而,教師出示制作石灰的資料介紹以及于謙的生平際遇,引導學生在對比聯(lián)系中對照誦讀,將于謙與石灰對應鏈接起來;最后,教師將這首詩歌放置在“少年抒情、為官感悟、臨刑陳詞”三大情境下,配置以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激情誦讀,感受詩人蘊藏于詩歌之中的人文情感,起到了較好的教學作用。
縱觀整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于詩歌的朗讀就達到了數(shù)十遍之多。學生借助誦讀把握了詩歌的節(jié)奏、知了詩意、走進詩歌的內核,對于學生語感的提升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在悉心揣摩中滋養(yǎng)語感
古詩文的創(chuàng)作具有講究文字的斟酌與推敲。古往今來,賈島推敲文字、王安石改寫“綠”字早就成為了不朽的詩壇佳話,流傳千古。而作為最具有跳躍性的語言,詩歌中的語言往往都具有獨特而深厚的意蘊,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通過替換、調序、增刪等方式進行引導,在對比辨析中提升學生對于詩歌語言的辨析能力。
例如,在教學《池上》這首詩中“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一句,教師引領學生嘗試以別的字替代這一“偷”字,學生列舉出“采、拿”等字。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細細揣摩體會,辨析這些漢字所形成的表達效益,學生則不難發(fā)現(xiàn):“采”“拿”等字顯得刻板僵硬,唯有一個“偷”字將“小娃”天真活潑、趁人不備的機靈勁展示了出來,躍然紙上。讀者一旦讀到這一“偷”字,小娃的整個形象便浮現(xiàn)在頭腦之中,難以磨滅。
教師引領學生通過替換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潛入詩歌,在詩歌意境的浸潤下感知詩歌用詞的精妙,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意境想象中升華語感
古詩在敘述事件、表達情感的過程中,與一般性的文本有著根本性的差別,其中留白的使用大量存在。對于詩歌大意的理解,如果僅僅止步于詩歌的表面意思,則很難領悟詩歌表達的意蘊。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強化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的欲望和動力,并幫助學生借助想象穿越時空,形成與詩人的直接對話;借助想象拓展認知,將原本僵硬的文字轉化為靈動的畫面,從而探尋詩歌的意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游園不值》一詩中就通過“一枝紅杏出墻來”反襯出“滿園春色”的欣欣向榮。如果僅從字面理解,這首詩歌的意味就會喪失殆盡。而教學這首詩歌,教師引導學生借助這出墻的“紅杏”,引導學生想象院子中將會是一副怎樣春意盎然的景象呢?在學生的想象中,春天擁擠的繁花、鮮艷的色彩、勃發(fā)的生機在學生想象的表達中逐一凸顯,詩歌意蘊表達的真相才得以真正的還原。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拘泥于詩歌表層的意蘊感知,而是在想象過程中強化了對詩歌的體驗,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四、在實踐運用中強化語感
對于詩歌的學習,理解詩意、體悟詩情、積累詩言對于學生語感的形成都具有較為強烈的作用,但這些都不是詩歌學習的終點。教師要讓學生在語言感受過程中,準確把握詩歌的認知意境、體悟詩歌的價值主旨,從而為詩歌遷移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古詩文之間也存在著題材相同、特點相似的文本,學生在學習某一具體的文本時,教學的視角絕不能僅僅關注于教學詩歌本身,而要多方聯(lián)系,立體拓展,由此及彼,實現(xiàn)詩歌之間的遷移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也包括了在相同語境下,經典詩句的靈活運用。
例如,《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陸游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自己的兒子要懂得只有勤于實踐方能獲得真知的道理。而在掌握了這句話的大意后,教師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遷移情境:學習轉魔方,光看視頻,怎么行呢?練習游泳時,躺在床上模擬動作……引導學生以詩歌中的語言進行概括,學生則順勢借助陸游的語言加以描述。
這樣一來,教師自然地將詩句的復習與運用為起點,強化了詩歌的閱讀感悟,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動力,起到了較好的妙用。
古詩文作為訓練學生良好語感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揣摩體悟、遷移運用的過程中把握詩歌意蘊,提升學生的語言感覺,從而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基。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