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鄧玨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跨文化視閾下在華留學生課外活動需求調(diào)研
——以蘇州大學為例
楊敏鄧玨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作者針對在華留學生課外活動吸引力不夠、實效性不強的狀況,依據(jù)文化傳播理論及跨文化適應理論,結合蘇州大學留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調(diào)查問卷,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而了解留學生的真正需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設計留學生課外活動,需要建設活動官方平臺,尤其是做好英文活動宣傳,關注不同國籍學生對于活動的時間、地點、形式、語言、舉辦方等需求的不同,為不同國籍的在華留學生設計獨樹一幟的主題課外活動。
跨文化 在華留學生 課外活動
在“漢語熱”的時代背景之下,來華留學生逐年增加已成常態(tài)。留學生之所以來到目的語國家學習第二語言,正是因為希望利用資源豐富的沉浸式學習環(huán)境。目前來華留學生主要在各大高校學習,在當前留學生單獨授課,封閉管理的教學管理體系中,中外學生聯(lián)合開展課外活動,無疑是最有助于留學生適應中國文化、鞏固并延伸課堂教學的手段。然而,從近幾年蘇州大學組織的多種留學生課外活動看,留學生參與的熱情很低,活動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一方面是留學生急切希望融入中國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活動遇冷。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筆者多方查找資料,但來華留學生課外活動開展的相關研究至今還是一片空白。因此,筆者參考了跨文化交際及文化傳播理論,結合蘇州大學的實際情況設計問卷并實施調(diào)查,了解留學生的跨文化差異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感知現(xiàn)狀,以期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文化點及愿意參與的活動形式。
調(diào)查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化內(nèi)容板塊,涉及漢語和漢文化傳播等方面問題,主要是了解來華留學生的漢語基礎、對中國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及對中國文化最感興趣的部分有哪些等。第二部分則是課外活動板塊。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在1960年提出,當一個人初次進入異文化環(huán)境后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適應,原因是對異文化環(huán)境中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深度焦慮。而這種文化不適應在來華留學生群體中的具體表現(xiàn)主要為:a.語言障礙導致學習態(tài)度消極,在華生活不適。b.教學方式差異導致學習方法不適,學習成效低下。c.溝通渠道缺失導致人際交往障礙,交流需求受阻。d.價值觀反差導致負面情緒產(chǎn)生,文化心理不適。其中第三條在現(xiàn)在的高校生活中體現(xiàn)為:獨立留學生公寓、食堂和教室,單獨編班上課,缺少文化溝通和體驗,留學生的社交人群多為留學生本身,與中國學生交流不順暢。因而筆者在此板塊中設計了“你現(xiàn)在有幾個中國朋友”這樣一個問題,可以知曉他們與中國人交往的熱情度。問卷的內(nèi)容還包括活動的組織形式、內(nèi)容、參與成員、活動時的地點、時間、使用的語言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等。第三部分為開放題,請他們就參加過的蘇州大學留學生課外活動談談自己的感想或者給出一些建議。
本次調(diào)查問卷的實施對象為蘇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及文學院、商學院、醫(yī)學院的留學生,共收到280份問卷,涉及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qū)、東校區(qū)和本部。其中獨墅湖校區(qū)以印度學生為主,另有印度尼西亞、英國等少量國別,收取有效問卷159份;東校區(qū)文學院學歷留學生和本部怡遠樓海外進修生以日韓學生為主,共收到有效問卷82份;另外收到單獨針對美國學生的有效問卷39份。數(shù)據(jù)顯示,印度、日韓、歐美學生學習中文的時間均為1—3年。其中,印度學生主修醫(yī)學,其他則主要學習中文。
(一)文化內(nèi)容部分
問卷有這么一道題目:“你在課堂之外使用漢語嗎?”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日韓學生偶爾使用漢語的人多達44人(53.7%)。印度學生偶爾使用的人數(shù)也多,達36.9%。歐美學生表現(xiàn)出相同的選擇,偶爾使用漢語比例最高,為22人(57.9%)。數(shù)據(jù)顯示無論是歐美、日韓還是印度,中文交流困難并非活動障礙,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已學習漢語1-3年。但在參與活動時使用的語言出現(xiàn)了差別,歐美學生和日韓學生都希望在參加活動時,能全部使用漢語。而印度學生選擇全英文、英文和漢語的選項比例最高分別為73人(47.4%)、63人(40.9%),也就是說舉辦活動時的語言應該為全英文、英文和漢語,其中全英文應是首選。
在此板塊中,針對探求在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一問題,筆者在問卷中設計了一些題目,以求為日后舉辦活動提供方向和重點,了解到的信息也較為豐富,主要包括:在華留學生們都聽說過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有哪些,是否有意愿參加中國傳統(tǒng)婚禮,體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例如包餃子,等等。
在結交中國朋友這方面, 歐美學生表現(xiàn)出與日韓完全不同的傾向性, 即喜愛結交中國朋友, 其中1~2個的為9人(23.1%),3 ~5個的為12人(30.8%),5個以上的為18人(46.1%)。日韓學生選擇0個的為10人(12.2%)、1~2個的為39人(47.6%)、3~5個的為17人(20.7%),5個以上的為16人(19.5%)。由此可見,印度學生和日韓學生大部分都是0-2個這樣的范圍,他們的社交人群多為留學生本身,與中國學生交流不順暢,易出現(xiàn)“文化休克”現(xiàn)象。這是差異之一,值得關注。今后為歐美在華留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可以以歐美和中國學生為主,但針對日韓和印度學生時,則應舉辦互助型活動幫助彼此慢慢進入狀態(tài)。
表1 問卷第一部分的主要數(shù)據(jù)
(二)課外活動部分
關于活動由什么人主辦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可以幫助我們適當改變舉辦活動的思路。比如,變留學生自己作為參與的被動方為舉辦活動的主動方,意味著中國學生可以作為被邀請的參與者參加活動。從這一選項的結果看,日韓學生都更希望是對外交流機構舉辦活動,但留學生自己舉辦活動也會很受歡迎。對此問題,歐美學生的答案卻差異較大,24人希望是中國學生社團組織課外活動,所占比例為42.9%。這道題的數(shù)據(jù)顯示,活動由誰主辦將影響在華留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
表2 問卷第二部分的主要數(shù)據(jù)
(三)開放題部分
參與調(diào)查的在華留學生們反映的情況及建議匯總后如下:
1.語伴活動的機會有點少,不少在華留學生反映自己并沒有參加過任何課外活動。第一,他們并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獲取活動相關信息;第二,即便看到中文宣傳海報,但不認識所有漢字,建議舉辦活動時設計英文海報。
2.在華留學生反映中國學生有點害羞,他們愿與中國學生交流。如他們自己舉辦課外活動時,希望中國學生一起參與,也希望中國學生跟他們學習日韓語或者印度語。
3.在華留學生希望舉辦競技類比賽,可以提供展示舞蹈、滑雪、唱歌等方面才能的平臺,建議為在華留學生成立羽毛球、網(wǎng)球俱樂部。
4.活動時能有小零食吃。
小磨河水利工程項目專門成立水土保持監(jiān)測組,全面系統(tǒng)地采集了水保建設動態(tài)監(jiān)測影像和數(shù)據(jù),運用多種統(tǒng)計調(diào)查方法和監(jiān)測法對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設立監(jiān)測點。全面確保了水土保持監(jiān)測工作的順利開展。該主體工程從2014年開工到2017年10月完善水保設施期間,做到了不定期巡查或檢查,并在雨季、植被恢復期增加監(jiān)測頻次。確保了三年多的施工過程中未發(fā)生水土流失危害事件。
通過以上調(diào)查和分析,我們找到了以往舉辦活動不能成功的諸多原因,為將來有效開展留學生課外活動提供不少有益依據(jù),并據(jù)此形成一些設想。
(一)活動內(nèi)容
中國學生為在華留學生設計的活動,在考慮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內(nèi)容時沒有考慮留學生是否對此也有興趣,且往往以自己的漢語水平及中國文化學識為標準設計活動,加上有些活動在細節(jié)上考慮不周,因而無法將不同國籍的在華留學生的需求把握周全。在華留學生希望去參觀名勝古跡而不是在室內(nèi)聽講座,了解書法而非太極、欣賞音樂會、觀看舞獅表演,印度籍學生希望每年定期舉辦關于文化差異方面活動,重點關注飲食習慣的差異,因此可以為每次課外活動設置主題,例如關于“茶”的系列活動,則應該以實踐為主,如茶道、品茶等。
(二)舉辦活動的場所
印度學生的選擇為:校外〉校內(nèi)操場或者草坪〉教室或者多功能活動室。日韓學生的選擇為:校外〉教室或者多功能活動室〉校內(nèi)操場或者草坪。歐美學生的選擇為:教室或者多功能活動室〉校外〉校內(nèi)操場或者草坪。這道題的選擇差異比較大但是舉辦活動時不得不考慮的相關因素,故具有極高參考價值。
(三)開展活動的形式
印度學生的選擇為:旅游〉體育活動〉游戲競技等形式的課外活動。日韓學生的選擇為:中國文化體驗活動〉晚會聯(lián)誼〉旅游。歐美學生的選擇為:中國文化體驗〉旅游〉體育活動〉游戲競技。
(四)活動宣傳的渠道
目前主要的方式是老師或者班長通知,由于外國學生不像中國學生一樣有班級,有比較集中的組織,因此在活動宣傳上,應該多渠道同時進行。比如可以讓任課老師在課堂通知的同時在留學生經(jīng)常逗留的地方張貼中英文海報,并利用QQ、微信及微信平臺等網(wǎng)絡手段進行宣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活動主辦方能盡早進行宣傳,而不是臨時起意。
(五)活動參與者
印度、日韓和歐美學生在選擇活動參與者時希望各國學生同時參加的比例最高,因而在以后開展在華留學生課外活動時,無關乎活動的內(nèi)容、形式,都應該邀請各國的留學生參加。體現(xiàn)了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文化的形態(tài),還是傳播行為、傳播方式的形成,都與時代的特點、社會大眾的文化消費心態(tài)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消費、消費環(huán)境密切相關,因為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越來越融合的社會,一個越來越小的“村落”。
綜上,為在華留學生組織課外活動時,應該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找到一個內(nèi)在契合點,讓留學生在剛開始接觸異文化時少一些文化隔閡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焦慮。文化可以分為物質(zhì)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學生為在華留學生設計的活動幾乎都是物質(zhì)文化,如包餃子、制作風箏等。其實也可以開展一些跟行為文化或精神文化有關的活動,如日常行為習慣或風俗民情方面的活動,介紹中國人的“面子”、“孝道”等有關活動。只有針對不同國別、不同水平的留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才能使留學生的課外活動真正為他們所喜愛,有助于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
以上為校留學生課外活動需求的調(diào)查結果。筆者認為,調(diào)查問卷樣本進行再擴大,可以涵蓋更多不同國家及分析更多數(shù)據(jù),使得蘇州大學留學生課外活動的反饋更加明晰。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均有在華留學生,應該充分關注他們對課外活動的需求及反饋,相信更多高校調(diào)查情況匯總會找到更多共同點與不同點。
[1]戴寶印.來華留學生在華文化體驗體系構建初探[J].社科縱橫,2013(3).
[2]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可.國際傳播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萬梅.關于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6).
[5]吳信訓.文化傳播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趙峰.儒家文化對日本和韓國教育的影響[J].理論月刊,2008(8).
[7]鄭夢娟.漢語的國際傳播: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江漢大學學報,2006(6).
[8]周寧.跨文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蘇州大學第十六屆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基金項目,指導教師周國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