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青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積極地互動和交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究,使他們能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習積極性,促進在英語課堂上的成功體驗,使學生在課堂上能主動和教師進行交流,針對英語知識進行探討,獲得英語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采用“交流—互動”教學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一、“交流—互動”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
“交流—互動”教學在進行時,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并進行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并讓小組之間進行學習經(jīng)驗的交流。
(一)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是“交流 — 互動”的前提
在“交流—互動”的教學中,學生要在學習時進行積極地交流和互動,需要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進行。在進行新課講授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對英語課文的重難點進行預習,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使他們能按照教學目標有方向地進行學習。在進行授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英語課文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師向?qū)W生介紹課文的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理解課文的效率,讓學生在學習時能比較輕松地掌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重點句型、詞組。例如,在進行Abraham Lincoln教學之前,教師先提問如下幾個問題: 1. Who was American's first president? 2.Who's today's A merican president ? 3. There was a very great president in America in the 1860's . Who was he , do you know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能讓學生的思維和英語課文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為進行小組互動和交流打下基礎(chǔ)。
(二)學生自學是“交流 — 互動”教學的基礎(chǔ)
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chǔ)和能力,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了解,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已有知識進行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的進行。在“ 交流 — 互動 ”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內(nèi)容要由易到難,逐步使他們樹立起學習英語的信心,在體會到學習成功樂趣的同時對英語學習的挫敗感逐漸消失,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的學習中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并用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來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
(三)小組討論是“交流 — 互動”的主體
學生在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chǔ)上,開始小組討論。小組一般由 4 人(優(yōu)等生 1 人,中等生 2 人,差生 1 人)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要重新組成,永遠保持“同組異質(zhì),異組同質(zhì)”的學習程度。在課堂上,每個小組內(nèi)的成員采用輪流提問題的形式;小組長負責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jié)出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置身事外,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漠不關(guān)心,而是要時刻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必要的時候?qū)W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幫助學生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通過學生自學,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討論,組內(nèi)學生相互學習,團結(jié)協(xié)助,共同達到學習的目標。
二、“交流—互動”教學對學生能力和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一)著眼于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交流—互動”教學進行的主要場所是英語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需要設(shè)計一些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實現(xiàn)和教師的互動。同時在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面對教師的壓力,他們會感到更輕松,表達的欲望更強烈,促使他們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來積極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在全班形成一種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使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英語思維能更積極地運轉(zhuǎn),在對知識進行探索時更深地掌握,英語思維能力也隨之不斷提高。
(二)突出以自學為基礎(chǔ),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質(zhì)
“交流—互動”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進行自學,獲得能力和英語思維和語感的學習方式。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深入探究課文內(nèi)容開始進行學習,讓他們通過在學習中通過思考,把已有的英語知識運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并通過思考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習。例如,在教學SEFC 1A Lesson 50 Abrah am Lincoln時,教師先給出學生要學習的重難點提綱,然后要求學生快速地閱讀課文,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再次閱讀和分析,通過把知識互相融合,讓舊知識促使新知識的吸收,最終能學習和掌握課文的重點,并把學習到的英語詞組和句型進行總結(jié),把已有的英語知識體系進行重組,獲得更高的英語能力。在自主學習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他們能體會到付出努力獲得的快樂,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并喜歡上學習英語。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和教師進行交流和互動,讓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并針對他們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引導,讓學生的英語思維在興趣的支持下不斷發(fā)展和提高。在“交流—互動”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對教師布置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探索,并讓他們通過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來對英語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分享在學習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體會,使全班都能在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英語綜合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