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波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Z文課堂成功與否與精準的課堂提問關系密切。好的課堂提問能使語文課更高效,有利于學生語文素業(yè)的培養(yǎng);不恰當?shù)恼n堂提問,會阻塞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不利于語文課堂教學。
一、緊扣主旨,啟迪思維
課堂提問,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啟迪學生的思維。比如分析《鄧稼先》一文時,對文章第三部分的教學,我抓住此文段思想內(nèi)容深刻、語言鮮明準確的特點,向?qū)W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作者要拿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與鄧稼先作比較?”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感興趣的。于是我讓學生先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答案,然后引導學生課堂展示,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有話可說,積極踴躍,課堂氛圍熱烈,效果好。最后教師歸納總結(jié)。鄧稼先和奧本海默的職務、學術水平、功勞相當,但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兩個人的國籍、文化背景、性格不一樣,因而造就兩個不同的人。奧本海默鋒芒畢露、善于辭令、是個復雜的人,而鄧稼先是個忠厚平實、最不引人注意的人,是一個很“純”的人。課文通過對比,突出了鄧稼先的“奉獻精神”。
緊扣課文主旨,聯(lián)系學生實際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啟他們心靈的門戶,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有精彩的展示,語文課才能上出味道。
二、捕捉信息,拓展思維
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深入文本,不放過文中的細節(jié),利用文章中一些細節(jié),提出一些讓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從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時延伸引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教授《木蘭詩》,當講到“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么聲音?有的學生說織機聲,詩歌一開始,就出現(xiàn)不停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有的學生說嘆息聲,作者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的形象。有的說是“蟲鳴聲”,夜深人靜,四下沒有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么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里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雖然我明知學生的答案與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對學生帶有創(chuàng)意性的思維,必須給予熱情的鼓勵,讓學生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學生怎樣說,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答話中有價值的語言信息,延伸疏導,幫助學生完善認識,順利完成回答,逐步將學生引到正確的思路上來。
三、變換角度,異中激趣
提問要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fā)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在教《丑小鴨》時,先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那只鴨子,“鴨群和雞群中你處處挨啄,被排擠,被訕笑”、“大家都要趕你走,連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歡迎你?!薄缓筇釂枺骸澳闶悄侵圾喿?,那么你將如何辦呢?”先讓學生們各抒己見,讓學生和文本對話,更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文章的主旨。這樣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再比如教《馬》時,學生合作探究時,我設計的問題是: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你覺得訓養(yǎng)后的馬和野生的馬,誰更美?如果你是一匹馬,你會選擇哪種生存方式?為什么?這些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基礎上,理解作者的感情傾向,讓學生和文本對話和作者產(chǎn)生感情的共鳴。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利用矛盾,激發(fā)疑問
事物往往是對立統(tǒng)一的,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人的思考,語文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chǎn)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有這么幾句話“連那最末的相見也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薄八坪酢薄ⅰ按_鑿”是一對矛盾的詞,教師在施教的過程中利用這對矛盾的詞,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深入理解。因為“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所以對百草園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確定;然而追憶童年生活,種種景象又歷歷在目,故用“確鑿”表示肯定的語氣。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tǒng)一的,“似乎”、“確鑿”準確表達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及對百草園深深的依戀之情。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信,富于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如《偉大的悲劇》課題中為什么說“悲劇”又是“偉大”的?提出這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生疑,由疑而思,從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易到難,富有梯度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問題設計時,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比如在教《偉大的悲劇》一文時,設計了以下問題。
1.快速默讀全文,并用自己的話簡潔概括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2.簡要談談對文章的初步感受。
3.找出你認為最感人的片段,帶著充沛的感情讀一讀,寫一寫你感動的原因。
4.你覺得斯科特是怎樣一個人?
5.同樣是探險南極,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卻失敗了??墒谴耐襁@位著名的作家,為什么要充滿激情地給失敗的斯科特作傳?
6.題目是《偉大的悲劇》,既然是“悲劇”,那又為何“偉大”?這是否矛盾?
7.斯科特一行人明知困難重重、明知已經(jīng)不能第一個到達了,還要繼續(xù)前進,到底值不值?請你談談你的看法。
這樣的問題設計有層次,讓學生由易到難,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能兼顧基礎不一樣的學生,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事可做,學生可據(jù)自己的能力、學習基礎來解決以上問題。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應當根據(jù)文本、學生的能力、基礎等多種因素來考慮課堂上問題的設計。讓精準的課堂提問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啟迪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湖北遠安縣荷花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