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2014年10月31日9時20分,被尊稱為“理發(fā)泰斗”“老北京活化石”的靖奎老人去世,享年101歲。民國2年出生的他,經(jīng)歷過朝代的更替、制度的更迭、人事的更換,看盡一個世紀的縱橫變化,為祖國過完第65個生日后,趕著10月的尾巴安靜地離開了。
灑脫的老者
靖奎出生于1913年,17歲那年,從順義農(nóng)村進了北京城。本是一心想當(dāng)個賬房先生,最終卻入了理發(fā)行。
關(guān)于靖奎究竟師從何人,又是如何在剃頭師傅的圈子里闖出名堂,如今連家人們都很難說清。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一段輝煌歲月。在他的剃刀下,主顧有梅蘭芳、尚小云這樣的藝術(shù)大師,也有傅作義、馬占山這樣的高級官員,收的錢資從銀元到金圓券。老爺子的手藝在四九城口口相傳。
“地安門和清華大學(xué)附近,各有一間店面,手下小20個伙計?!贝笈畠壕感惴疫€記得,如今地安門那家火爆的栗子店斜后身,曾有一座二層小樓就屬于自家,一層門店、二層住人。
新中國成立之后幾年,公私合營的浪潮開始,靖奎的門店被收歸國有,但他并不愿在其中任職。從那以后,靖奎回歸了這行最初的狀態(tài),每日騎著一輛26自行車穿梭于街巷之間。一個黑色人造革皮包里裝上推子、剃刀這些吃飯的家伙什兒,一手抽動招攬生意用的“喚頭”,兩塊鐵皮當(dāng)啷作響。這聲音于各家各戶再熟悉不過,剃頭師傅來了!
靖奎人生的第二個“高潮”來的則有些晚,已是2005年,電影《剃頭匠》里他本色出演,有人評價“片子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這一影片在第14屆法國維蘇爾電影節(jié)一舉獲得最佳故事影片獎、評審團特別獎、亞洲心動獎和中學(xué)生最喜歡影片獎4項大獎。
2011年,東北人張德祿三次登門,終于成為靖奎的關(guān)門弟子。按照老理兒,他帶著4樣水果登門奉茶,而老爺子也最后一次享受了磕頭禮成的待遇。張德祿的印象里,那之后,靖奎極少再為人理發(fā),“師傅也清楚,歲數(shù)大了,手上的把握沒以前大了?!?/p>
在老輩人口中,靖奎最精湛的恰是刀功。張德祿就此特意向靖奎討教過,師傅一番比劃,訣竅無非在手勢和力道上。如今,在張德祿自己的兩家發(fā)廊,還保留著刮臉這項服務(wù)?!翱上Ф嫉梦易约荷?,現(xiàn)在的小孩哪會這些。”
在靖奎的一個記事本上,詳細記錄了每位老主顧的理發(fā)周期,一個月過后他基本都會準(zhǔn)時登門。至于收費標(biāo)準(zhǔn),全憑意愿,只是個象征。
“最開始我們也不攔著,他自己覺得高興啊?!倍霰R洪軍說,靖奎騎車愛“玩兒飄”,摔了兩次后就換成了三輪。直到騎著三輪車,老爺子又摔了一次,家人才開始逐漸限制他外出的次數(shù)。
相比外人,親屬們沒有更多“享受”過靖奎的手藝,但一些重要的時刻他并未錯過。外孫李根的胎毛由他親手剃掉,第二次則是在高中,追求個性的李根想要剃個老派的光頭,就在自家院子里,姥爺露了手藝。“剃的是真快,就是把我痱子也刮破了,真疼!”
靖奎在最后的20年里送走了400多位孤獨的老人,這群老人中有的豁達樂觀,有的談笑風(fēng)生,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已是彌留……而靖老始終保持一顆甘于平凡的心,過著“落地”的生活,做著“刀尖兒對心尖兒”的工作,秉持著“少攤事兒”的理念,鄭重地把相伴多年的老主顧們干干凈凈地送走后,自己也精精干干地離開。
糊口的手藝
“九佬十八匠”是中國民間對靠手藝謀生的民間工匠的一個統(tǒng)稱,是能工巧匠的俗稱?!袄小笔侵赋赡昴凶?,有人曾作過考證,“九佬”指的是鬮豬、殺豬、騸牛、打墻、打榨、剃頭、補鍋、修腳、吹鼓手,一直以來,這些民間手藝人靠為鄉(xiāng)民服務(wù)謀生。
與靖奎老人的名聲在外不同,在鄉(xiāng)下,剃頭匠是最常見的養(yǎng)家手藝。30年前的鄉(xiāng)村,沒有固定的理發(fā)店,鄉(xiāng)親們理發(fā)的活計,是由走村串鄉(xiāng)的剃頭匠來做的。他們穿著粗布衣服,挑著擔(dān)子,擔(dān)子的一頭是一個鐵皮爐子,溫著熱水;另一頭是木制的屜凳——既是顧客落座的凳子,又是放置工具的箱子,上小下大,一般分為四層,每層一個小抽屜,一層放梳子,二層放刀剪推子,三層放香皂洋堿,四層放圍布。扁擔(dān)頭還拴著一條白毛巾,掛著長條形的磨刀布。
剃頭匠一般選擇農(nóng)閑的時節(jié)進村,在村口的打麥場上放下?lián)樱瑪[好工具,吆喝一聲“剃頭嘍~~”,需要理發(fā)的鄉(xiāng)親們便陸續(xù)湊過來。剃頭匠自己裹上圍裙,把一條毛巾搭在肩膀上,取出剃刀,在磨刀布上反復(fù)地磨。農(nóng)村人理發(fā)不講究什么造型,老人剃光頭,青年孩子全剃“小平頭”。別小看褲管沾著泥漿貌不驚人的鄉(xiāng)村剃頭匠,洗頭、剃頭、修面、掏耳、推拿等手藝是樣樣精通。
洗頭時,剃頭匠讓顧客低頭面對一盆熱水,先澆濕頭發(fā),再抹上肥皂,然后開始抓搔頭皮。時而單手慢撓,似行云流水;時而雙手急搓,如雨打芭蕉。輕重盡隨人意,張弛自有主張。洗完頭,顧客已神清氣爽,倦意全無。
接著是剃頭。這道工序最為講究,傳統(tǒng)剃頭分為三遍方能完成。第一遍是順剃,左手按在頭上,拇指將頭皮微微往上撐,意在讓皮膚繃緊,右手拿刀輕輕往下刮,重在一氣呵成的暢快;橫剃是第二道工序,也是最考刀法的一道工序,這一工序以“削”為主,走斜刀,力度和角度都需要控制得恰到好處,力道不足,刀刃只能飄過發(fā)絲,力道稍過或者是角度稍偏,鋒利的刀片瞬間就會削掉頭皮;倒剃是第三道工序,對著發(fā)根生長的方向“逆向行駛”,清理掉牢牢貼在頭皮上的頭發(fā)。至此,剃頭的三道工序才算真正完成。剃頭匠邊剃邊和周圍的人拉家常,超鋒利的剃刀在他手上運用自如,絕無絲毫差錯。
修面更是剃頭匠的拿手絕活。先用熱毛巾給顧客敷面,讓毛孔個個張開,再用小刷蘸上肥皂沫細細涂抹在顧客胡須上,右手懸腕執(zhí)刀,拇指緊貼刀面,食指、中指勾住刀柄,無名指、小指頂住刀把。將剃頭刀在蕩刀皮上蕩幾下,左手繃緊顧客面皮,剃刀所到之處,須毛紛紛落下,連眼皮、耳背上的絨毛也不放過。修完面,顧客舊貌新顏容光煥發(fā),神采奕奕格外精神,正所謂“不讓白發(fā)催人老,更喜春風(fēng)滿面生”!
然后是掏耳,這是細致活兒。剃頭匠從管里倒出工具,讓顧客耳朵正對亮處。左手輕捏顧客耳廓,雙眼專注地盯著耳洞,小心翼翼用挖勺將耳垢挖松,再用絞刀輕輕攪動,然后用鑷子將耳垢夾出,最后用耳絨撣去細末。顧客此時歪鼻斜嘴瞇眼,面部肌肉微微顫動,那種舒坦的享受難以用語言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