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是所有家長的心愿,對于處于弱勢的農(nóng)村家庭來說,這一要求更為迫切。通過教育讓孩子擺脫農(nóng)村生活困境,從而改變家庭命運,是許多農(nóng)村家庭的期望。在許多農(nóng)民看來,越早開始讀書寫字,孩子越有可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獲勝。因此,讀寫算才是學習,其他都不被認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不被理解也屬正常。
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不將家長的需求輕易冠以“小學化”的帽子一棒子打死,找出其中合理的、符合幼兒發(fā)展需要的部分,適當?shù)亟o予滿足,能夠使家長獲得理解和認同感,從而獲得家長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家園溝通渠道,這是宣傳《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基礎。
在農(nóng)村,大量留守兒童跟隨祖父母生活,而大多數(shù)祖父母因為文化知識有限,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甚至有許多不識字,宣傳提綱、櫥窗、宣傳單和報刊、網(wǎng)絡媒體等對他們來說等同于無;《指南》的教育建議雖然淺顯易懂,但對沒有閱讀能力或閱讀能力較差的這些家長來說,并無實際意義。如何讓這部分家長準確把握、理解《指南》的精神,支持配合幼兒園的保育教育工作是農(nóng)村貫徹落實《指南》的最大難點。
其實,這些家長雖然讀書少,但并非沒有文化。農(nóng)村有鄉(xiāng)土文化,有許多通俗的民間語言,如“強按牛頭不喝水”“強扭的瓜不甜”“鍋蓋揭早了煮不熟飯”,等等;農(nóng)民也懂得很多動植物生長的知識,如莊稼要適時播種、適度澆水、及時除草除蟲,這些知識其實是和教育相通的。幼兒園在面對家長宣傳時,要針對家長的特點,將《指南》“本土化”,以淺顯易懂的鄉(xiāng)土語言、生動的事例跟家長溝通。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從本地幼教隊伍中培養(yǎng)出一支本土宣講團隊,通過口耳相傳幫助家長理解《指南》,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