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云
我素來有喝茶的喜好,這種喜好源于年輕時和父母一起生活??诟芍?,會捧起父母親常喝的濃茶杯“牛飲”,還皺起眉頭,如喝中藥般吞咽。片刻慢慢回味,則甜從苦中來。
一向?qū)Σ杈次啡郑虿枳馂樯?,茶聚日月之精華,納天地之靈氣,趨近自然,清新淡雅?;蛟S正是這茶中詩味,讓我戀上品茶,茶細(xì)胞已滲透我流淌的血液中,每當(dāng)看到漫山翠綠的茶樹,每當(dāng)聞到茶的淡淡幽香,我的心里便會有一種強(qiáng)烈的品茶念想。幸為安吉人,喜有茶喝。卻琢磨過宣傳安吉白茶淵源的文字,并忖思著,安吉白茶真如百度所言,“填補了歷史記載的空白”而“彌足珍奇”嗎?百度“白茶”,首頁躍入眼簾便是“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百度如此描述“白茶”歷史淵源:“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陸羽《茶經(jīng)》中。宋徽宗《大觀茶論》日:‘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p>
我隨團(tuán)赴中國白茶原產(chǎn)地的福州福鼎,機(jī)緣巧合圓了我尋白茶之旅。滿載著“福鼎白茶”的清香,回到家鄉(xiāng)喝茶時,泡安吉白茶還是福鼎捎來的白牡丹?今夜,我獨攬一縷夜色,沏一杯福鼎白茶在案頭,氤氳的茶香游移彌漫,思緒如杯中茶葉被水浸泡緩緩舒展,愉悅也慢慢蕩漾開來。我在現(xiàn)實中憑著記憶,游離并尋覓著安吉與福鼎白茶之異同……
浙江安吉“茶業(yè)”素有“中國白茶之鄉(xiāng)”的稱呼。得天獨厚的群山、竹林、云霧、雨量和土壤等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安吉白茶品質(zhì)。安吉白茶挺直略扁,葉片玉白,莖脈翠綠,鮮嘗甘甜,有“淡竹積雪”的奇逸之香。安吉白茶實為綠茶類,是由一種特殊的白茶品種中由白色嫩葉按綠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是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
福建福鼎享有“中國白茶、名茶和茶文化之鄉(xiāng)”三個稱號。相傳于太姥山上一株“綠雪芽的茶樹就是福鼎白茶的母樹。茶圣陸羽《茶經(jīng)》中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即為福鼎白茶。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藝天然和功效獨特等特性,按茶級別賦予太姥銀針、白毫銀針、白牡丹和壽眉、貢眉等美麗名字。福鼎白茶奇特得益于其傳承久遠(yuǎn)的制作技藝,以大白茶壯芽為原料,無需炒揉,經(jīng)過采摘、萎凋、干燥工序,制成銀針,稱白毫銀針。
在福鼎資國寺,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和品嘗福鼎白茶,似乎有些迫不及待,全然不顧隨團(tuán)從者身份,接二連三詢問白茶之采摘、制作和特性及茶名等。茶謂道,禪為境,品茶易入禪境。資國寺賢志方丈關(guān)于佛法和國法的精彩禪修開示,讓一盅一盅品著福鼎白茶的眾人,漸漸步入妙味佳境,品飲之問,空靈幻化,實難言傳。茶為如此妙用,道出其中,乃品茶凈境。
回想赴鄰縣長興詩會交流,在大唐貢茶院所品嘗的唐代貢品之顧渚紫筍茶,其誘人茶香仍回味無窮。
長興有顧渚紫筍茶,早在1200多年前已負(fù)盛名。據(jù)記載,長興顧渚山旁大唐貢茶院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廠,始建于公元770年,也是陸羽潛心研究《茶道》并著《茶經(jīng)》之所。
這是我三進(jìn)大唐貢茶院。我與諍友登上陸羽閣,圍繞茶圣陸羽的銅像,憑欄環(huán)顧茶院全貌。秀山環(huán)抱中,連著古院寺的東西廊亭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的翹檐灰瓦,隱約于竹梢林問。我倆探迷般從東廊到西廊,走近了顧渚紫筍茶的悠久歷史,或觀賞著茶學(xué)和茶經(jīng)的文字,或談?wù)撝渲裆n林中的茶文化,或愜意地品茶。
西廊茶樓,其桌椅為復(fù)古原木,唐韻弦樂悠悠飄來。我與諍友聞香入座,而兩地詩友三五成群,現(xiàn)場吟詩作畫。服務(wù)員用青瓷茶具為我們沏上一杯紫筍茶。掀開瓷蓋,頓覺茶之清香撲鼻,茶水清澈如茵。細(xì)啜一口,賞心醉人,舌感甘甜,齒留余香。提杯窗前光亮處細(xì)辨湯中尤物,確如紫筍茶品質(zhì)所言“相抱似筍”“銀毫明顯”“細(xì)嫩成朵”。遠(yuǎn)眺廊外,一抹斜陽,吉祥寺古色古香,悠遠(yuǎn)意蘊。那精巧角樓及其清韻禪意,和著茶的香潔,祥和著我們的茶席以及我與諍友的真誠交流。
依依不舍時,還分送大唐貢茶院復(fù)原唐代貢茶所制作的“顧渚紫筍茶餅帶回。茶鄉(xiāng)餅全手工制作,餡有紫筍茶一二枚,皮餡厚薄均勻,甜咸口味且酥松,那絲絲滑爽,至今于嘴邊余香回繞。
綜觀三縣茶之品質(zhì)各有所長。但就茶之歷史淵源及其茶文化,特別是福鼎和長興的茶文化,更多值得安吉借鑒。如頗有帝王氣勢的大唐貢茶院,既是唐茶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又是遠(yuǎn)離喧囂、品茶看風(fēng)景的好去處。微信得來消息,安吉溪龍茶谷有一個以野奢度假為主題的帳篷客酒店,那種時尚浪漫情懷著實使人嘆為觀止。倘若那是一座“天下共茗”的青磚古建筑茶院,藏身于萬畝白茶園之中以傳播白茶文化,又是怎樣一番體驗?zāi)兀?/p>
責(zé)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