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定花
?;貞泝簳r事,是衰老的象征。老去,是人生常態(tài),我們也就對自己的變老,淡然處之。當我們靜下心來回首往事時,感慨最多的是孩時的油鹽柴米醬醋茶。小時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不是怎樣玩得開心、吃得開懷,而是溫飽之事。
說溫飽,離不開米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我們那個偏僻的小山村,每天一日三餐能有紅薯、芋頭、稀飯吃就不錯了。三天才有一頓米飯,大多都是讓孩子、老人先吃,剩下的才是做父母的。提起那時的生活,我總是戲稱我們吃飯的“三不用”:“不用桌”“不用筷”“不用菜”。粥舀到碗里,端起來,往口里一倒,全到肚子里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從學會收割稻穗、插秧開始,每到假期我就跟著家人到隊里勞動。讀四年級的暑假,才11歲的我,為了換回一份米飯,跟著生產(chǎn)隊隊員一起勞動。當時父親在鎮(zhèn)副業(yè)隊,母親懷孕不能下田,祖父母年邁在家,弟妹年幼,唯一能到隊里勞動的就是我。收割水稻時,我和長輩們一起割稻穗并挑到隊里的打禾場,當時是怎么挑的,如今已經(jīng)沒有了印象。到了插秧時節(jié),鏟秧、挑秧、插秧,我都是“一條龍服務”,也不知哪兒來的力氣和動力,天天跟著村民們早出晚歸。勞累成怎樣,我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記憶,可生產(chǎn)隊里分到的白花花的米飯,卻永遠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分到的米飯,我沒舍得吃,而是提回家里,自己就“三不用”解決饑餓。人是鐵,飯是鋼,今天長得這么矮,也許跟當時營養(yǎng)不足有關。
1979年,我小學畢業(yè)。那時的升學考試已經(jīng)非常正規(guī),集中考場,單人單桌,封卷評改,擇優(yōu)錄取到鎮(zhèn)中學或繼續(xù)在村小讀初中。在鎮(zhèn)中學,班主任何老師經(jīng)常告誡我們:“你們要努力讀書,將來不管考上大學還是中專,都能吃上國家糧,不用再為一日三餐而終日辛勞?!睘榇耍覀兌悸耦^苦讀,不敢輕易浪費時間。那時,我舅舅和舅媽都是這所中學的老師,我住在舅舅家,不用住幾十人擠在一起的大宿舍,也不用每天自己端著飯盒去飯?zhí)谜麸?,吃周末帶來的餿菜。每天一日三餐都有人做好飯菜,新鮮而且時常有肉吃。常說“相見易,相處難”,雖然是親戚,但近十人的大家庭,若不是舅舅舅媽的寬宏大量,怎么能容得下我這毛丫頭住家里三年?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我不敢怠慢學習。那時尚未通電,我就自己點煤油燈或蠟燭在課室里學習。假期回到家里,我白天跟著家人干農(nóng)活,晚上吃飽洗漱后,就點著煤油燈做作業(yè)。
我父親好客,每晚總在門口掛一盞大煤油燈。很多鄉(xiāng)親們都在我家門口坐著閑聊,我則一個人在房間里靜靜地完成作業(yè)。有時候?qū)W習累了,我也加入閑聊。那時沒有電視,沒有廣播,隔壁的老叔就是“新聞傳播員”。每天晚上都是他當“主播”,大家就是從他口中聽到各地的新聞。鎮(zhèn)上哪條村誰家孩子考上了師范,全鎮(zhèn)人都知道,“轟動效應”不比現(xiàn)在的考上北大清華差。每每聽到這樣的“新聞”,我心里就想著,我也要當老師,我要吃上商品糧。
暑假過后,我回到學??吹芥?zhèn)上吃商品糧的同學,白白凈凈的,而自己卻跟非洲人一樣,心中有多少的不情愿!“書中自有千盅粟?!蔽夷X海里時刻謹記:唯有讀書才能吃飽飯,才能離開貧窮閉塞的小山村。這是自己發(fā)憤學習的動力,勤奮刻苦的沖勁!越是勞累的時候,這個想法就越是強烈。特別是汗流浹背勞作時,心中的信念更是堅定。初中三年,我在學校是出了名的勤奮好學分子。早上天蒙蒙亮,我就開始背誦了;晚上學校熄燈后,腦子又開始回憶當天的學習,完后才入睡。
勤能補拙,初中畢業(yè)時,我如愿以償,以全校200多名學生中第4名的成績,被師范學校錄取。后來畢業(yè)之后,初中學校還經(jīng)常拿我作為勤奮好學的例子為學弟學妹樹立榜樣。我們家歡喜得不得了。拿我們家鄉(xiāng)話來說,就是洗腳上田了。走到哪里,都是村民的稱贊聲。家人有多么的驕傲,那是自然的。
農(nóng)村人常常羨慕單位人“旱澇保收”,感慨自己“靠天吃飯”。1982年,也就是我初中畢業(yè)那年的暑假,我們縣遭遇了百年不見的洪水,整個縣城一片汪洋。我們小山村更是慘不忍睹,所有田地、橋梁都被浸沒,一個多星期之后洪水才退去。洪水所到之處,肥沃的土地被沖得一干二凈。記得我踩在水田里,除了水,就是腳下如石板堅硬的黃泥,絲毫沒有了能穩(wěn)固秧苗的泥巴。播種的秧苗,也早已被洪水沖得不知去向。那年冬天,我們村里,家家戶戶顆粒無收。田里長的不是秧苗,而是儲了一潭水,成了水塘。我們一家老小九人,就算沒有遇上洪災糧食也不夠,此時更是雪上加霜。我爸是縣城重點中學的老高中生,稍有經(jīng)濟頭腦,雖然身居山村,可心卻緊跟改革開放的大潮。母親在家照顧老小,他一人每天早出晚歸,做著販賣芒桿的生意。雖然也有國家的補助,但失收不是一家兩家的事,我們只能偶爾領到幾十斤的救濟糧,對九口之家來說,那只是杯水車薪。可不管環(huán)境怎樣惡劣,父親總是囑托我要安心讀書,不要受家里的影響。他把全家的生計扛在一個人肩上,憑著自己老高中生的見識、能干,讓一家度過了糧食荒。
師范畢業(yè)以后,我當上了教師,雖然工資不高,但也算如愿以償,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墒亲孑吚狭耍苊脦讉€正在成長、讀書,窮山區(qū)里全憑父母的兩雙手勞動,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田地多,他倆常常忙不過來。然而,山洪頻繁光顧,稍為肥沃一點的泥土,總不經(jīng)意地被一場洪水沖走,所以,每每種下去的莊稼,都要施更多的肥料,付出更多的勞動,才能有點收成。我心里清楚,家里的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父親憨厚、善良,首先想到的是上交國家公糧,從來不欠國家一粒糧。我曾經(jīng)有幾年,把自己的糧本拿去幫助家里上交公糧,也是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讓他感受到培養(yǎng)兒女的驕傲。
在家閑聊之際,我先生也經(jīng)常提起自己讀書時餓肚子的情景。八十年代的他,正處于青春期,生長發(fā)育正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然而,遠離家鄉(xiāng)的他,只靠著每月30斤飯票維持生活。端著飯盤,還沒走出飯?zhí)茫罪堅缫严露牵啥亲舆€是空的。為了填飽肚子,他常常把菜票退了,換成飯票。如今的學校飯?zhí)?,白花花的米飯,任由你吃。他常常在飯桌上念叨,要是當年也能這樣,再長高三五公分,那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在這么大的跨度中,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時間從不停留的無情腳步。三十多年前,我們這些農(nóng)村孩子掙扎著想要改變自身的命運,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真有點“生的掙扎,死的堅強”的意味。對于那些艱苦的日子,我曾經(jīng)有過許多怨言,但如今回過頭看,更多的是感到親切、珍貴。
生活的經(jīng)歷、父輩潛移默化的影響,造就了我們勤奮、節(jié)儉的性格。如今我們這代人近五十歲了,見不得別人浪費的行為。別人倒了米飯,我們自己心疼;自家的剩飯,我會冰箱凍著,留作下頓煮粥或炒飯。我們或許頓頓吃飽了,可地球村的貧困地方,不知還有多少吃不上飯的人呢!中國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卻日漸減少,工廠、高樓不斷聳立,黑黝的土地就這樣消失,看著肥沃的土地被荒棄,被移為它用,我心中不禁燃起憤怒與不安……
今天,在我們國家,溫飽已是隨手可得的事情。讀書求學的學子們,再不用像我們當年那樣辛苦掙扎,但他們也有他們特有的窘?jīng)r。對于我們這一代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人而言,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是深入內(nèi)心,堅如磐石的。我經(jīng)常想,如果當年沒有勤奮苦讀,再加上一點好運考上了師范,后來的生活會怎樣呢?肯定還要吃很多年苦吧。而在今天,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讓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卻帶來了就業(yè)難的問題,許多大學生畢業(yè)等于失業(yè),早就不是新聞?,F(xiàn)在仔細一想,讀書改變命運一說是否還能成立呢?我只能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當前,生活從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可能通過讀書而一勞永逸解決,但讀書仍將是我們?nèi)松?jīng)歷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大嶺山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