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昭
在武俠小說中,武林高手在過招時總是不緊不慢,該出手時就出手,伺機而動,直擊要害。在教學中,老師同樣要具有這樣的洞察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少表現(xiàn)自我,需要出現(xiàn)時就出現(xiàn)。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很明確,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演。作為導演,工作在戲前和幕后,在課堂演出之前就得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認真分析知識與其之間的關系,認真書寫教、學案。在課堂運行的過程中,把時間還給學生,但也不能全身而退,該出手時還得出手。
對于新知識,師生面臨著三種處境: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就能理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學習后才掌握;再是無論老師怎么教也不會。
第一種情況如同學生伸手就可以摘到蘋果,或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就讓他自己摘吧。老師只需要明示目標即可,如果老師還為此精心設計,那就多此一舉了,倒可能將簡易的知識模糊化。如,左右的方位認識,老師不教,學生還明白拿筆的手是右手,另一只是左手,能分清左右。結果老師設計了鏡面練習,一串繞口令般的言辭分析:“老師的左邊就是你的右邊,老師的右邊就是你的左邊。”卻把孩子們弄糊涂了,怎么老師的左邊是我的右邊了,我們有幾個左邊和右邊了?老師說左手時,我是不是應舉右手了?
第二種情況也不需要老師多花費心思,對于那些看不見夠不著的蘋果,老師就是花再多時間也是空談。例如,在學習雞兔同籠的問題時,老師要求學生自己尋找解題方法,學生在題意的理解下忙得不亦樂乎,順利達到目標。老師看著孩子們表現(xiàn)很好,感覺時間充足,就繼續(xù)引導:“其實還有一種更簡單的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焙⒆觽円宦牶芎闷?,都把注意力從剛才的積極探索轉(zhuǎn)到了現(xiàn)在的認真聽取,可這是他們現(xiàn)在看不到的蘋果,老師講了很久,學生卻還是一頭霧水。
第三種情況是課堂中師生磨合最好的表現(xiàn),看得見的蘋果伸手夠不著,只要有老師的科學激發(fā),學生就能成功摘到蘋果。此時必須有老師的引導,才能使他們順利摘到蘋果。但如何指引、引多遠還得看課前做了多少工作。如果老師放手不引,學生將答非所問。但總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一步一步地操作,他的收獲很小,并培養(yǎng)出了依賴性。只有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大膽地思考、有序地討論,尋求解題的方法,才會摘到蘋果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某些課堂中,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對答如流,感覺就像彩排過一樣順風順水。但課后練習卻不盡如人意。因為老師沒能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不經(jīng)過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該出手時就出手顯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