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偉廷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之一,愛因斯坦因為他的相對論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愛因斯坦在探尋這個美妙理論的路上,經歷了多少艱難和坎坷,不言而喻;而其情感生活中出現(xiàn)了多少女子,卻一直是個未知數(shù)。希伯來大學曾公開1300余封寫給愛因斯坦的信件,總計3500余頁,時間跨度從1912年至愛因斯坦去世的1955年。
這些信顯示,愛因斯坦共有十多名“紅顏知己”,除了初戀對象瑪麗和他的繼女伊爾塞外,還有秘書貝蒂·諾曼、奧地利寡婦萊巴赫、富有的花店老板埃斯·戴拉、蘇聯(lián)間諜瑪格麗塔、演員貝格納和迪里厄、圖書館管理員范圖娃,以及被簡稱為M和L的兩位夫人,甚至還有著名的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另外,還有2200多封信件依然封存,有待后世啟封。
在涉及同女人們的關系時,人們有時候會采用某種特殊的道德尺度來衡量愛因斯坦的品格。愛因斯坦的孫女伊芙琳說,她愿意把爺爺看成凡人而不是超人,她更喜歡一個身上有弱點的爺爺。英國世界級的動物學家、人類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則認為,愛因斯坦曲折的情史不值得大驚小怪,單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愛因斯坦和很多創(chuàng)造力超凡的人一樣,熱衷于開拓性的革新和冒險,根本不會把傳統(tǒng)和規(guī)矩放在眼里,無論在學術上還是生活上都是如此,感情出軌對他們來說何嘗不是另一種革新和冒險呢?這也許是天才人物創(chuàng)造力的副產品。
中學時代與瑪麗的短暫初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誕生在德國北部烏爾姆城的一個猶太家庭。1895年,十七歲的愛因斯坦從慕尼黑的盧伊波爾德輟學后,來到了瑞士阿萊州的阿爾高州立學校,打算弄一張文憑。在阿勞鎮(zhèn),愛因斯坦寄宿在他父親的好友溫特勒老師家里。溫特勒屬于中產階級,他們全家待愛因斯坦特別好,幾乎把他看作家里人。
溫特勒有一個女兒叫瑪麗,出生于1877年,比愛因斯坦大兩歲。瑪麗是個金發(fā)美少女,她熱情、甜美、純潔。瑪麗的溫柔和美貌很快使愛因斯坦墮入情網(wǎng),當時倆人就像所有的年輕情侶一樣深深相愛,她叫他“我親愛的卷毛”和“我親愛的大哲學家”。需要指出的是,愛因斯坦總是會被年長的女性吸引,以后相戀并成為他第一任妻子的米列娃比他大三歲零四個月,后來成為他第二任妻子的表姐艾爾莎也比他大三歲。
瑪麗在靠近阿爾高州的奧伊斯伯克做小學教員。由于他倆不能經常在一起,所以信件來往頻繁。當年4月的期末放假,愛因斯坦回到家中后給瑪麗寫信:“最可愛的戀人,我的小天使,現(xiàn)在我充分體會到相思與愛慕之情是什么滋味了。但是,越是思念情切,越是感到愛情給我?guī)淼男腋!,F(xiàn)在,我知道了我可愛的小太陽對我的幸福是多么的不可缺少?!奔倨诤芸爝^去了,愛因斯坦又回到了瑪麗的身邊。每逢節(jié)假日,在河邊,在綠草地上,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還一起演奏音樂,瑪麗彈鋼琴,愛因斯坦拉小提琴,從瑪麗的房間里,經常會傳出舒伯特和舒曼樂曲的悠揚旋律。
這場戀愛受到了兩家父母的祝福,特別是愛因斯坦的母親,對未來兒媳十分滿意。然而,正當這場戀愛進入高潮的時候,事情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歷史證明,雖然愛因斯坦總是喜歡身邊有女性陪伴,但他對異性的感情從未超越他對科學的熱愛。愛因斯坦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擾他的被人們稱為“白日夢”的問題。他時常問自己,假如他能以光速運動,將出現(xiàn)怎樣的結果?這個看起來十分天真卻包含著相對論胚胎的問題,一直糾纏著他,以至于他忽略了瑪麗,倆人的感情在降溫。與愛因斯坦在一起時,敏感的瑪麗常常擔心自己不如他聰明,有朝一日愛因斯坦會因此對她失去興趣。
果然,田園詩般的初戀時光相當短暫。1896年秋后,隨著愛因斯坦獲準進入瑞士聯(lián)邦高等工業(yè)學院,成為數(shù)理系的學生,他來到了蘇黎世。同年級中唯一的一個女孩米列娃闖入了他的生活,她那一頭漂亮的黑發(fā)與動人的聲音,以及聰明的頭腦,令愛因斯坦著迷。于是,他與瑪麗的關系自然走向低潮,他的感情開始動搖。有一天,愛因斯坦突然對瑪麗說,從此之后再也不能給她寫信了。據(jù)后來的信件顯示,愛因斯坦這樣做的理由是責怪瑪麗決定前往奧爾斯貝格當老師,而奧爾斯貝格比阿萊距蘇黎世更遠——當然這很可能是一個借口。事實是路遠卻不妨礙愛因斯坦將自己的臟衣服寄給瑪麗,讓她幫自己清洗,還讓她洗干凈后再寄回來。
誰也不清楚愛因斯坦是在何時結束和瑪麗的戀情,停止給她寫信。不過據(jù)說在1897年5月,愛因斯坦還毅然給瑪麗的母親寄了一封表明態(tài)度的信,意味著他少年時代的戀愛從此告終,開始了與米列娃的青年時代的成人式戀愛。這對于瑪麗來說痛苦至極,她大病了一場,直到多年之后,瑪麗才從失戀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愛因斯坦曾承認,這是他的過錯,他太不體諒瑪麗的感情了。不過當瑪麗結婚時,愛因斯坦卻對自己的一個朋友說,他終于可以為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經歷畫上句號。這是什么意思?也許是一個“愛因斯坦之謎”。而在瑪麗的記憶中,愛因斯坦“像畫一樣美好”,他們“真誠地相互愛慕,不過這完全是一種理想式的愛情”?,旣愑?957年死于瑞士的一所精神病醫(yī)院。
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曾是科學家
人們常說,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著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愛因斯坦的背后也有這么一個與他同樣聰明、出色的女人,她為他放棄自己的事業(yè),最后換來的卻是厭倦、背叛、遺棄和苛責。這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
1875年12月8日米列娃·瑪麗克出生在塞爾維亞的一個富農家庭,她從小聰明好學,在數(shù)學、德語、法語上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能。由于小時候股關節(jié)脫臼,她的腳有點瘸。高中畢業(yè)后,父母將她送到瑞士的一所女子學校深造。19世紀末,女大學生堪稱鳳毛麟角,而米列娃是歐洲第一個學數(shù)學的女大學生。后來,她轉學到了蘇黎世。
在蘇黎世,愛因斯坦愛上了同學米列娃,米列娃的學識不在愛因斯坦之下。也許他喜歡她的聰明和自由的思想,而且他們志趣相投。
1899年8月,他們已經非常了解彼此,常常一起學習,一起在湖邊散步,一起討論物理。1901年,他們同居了,米列娃很快有了身孕,而未婚先孕在當時是違背道德的大事情。為了愛,米列娃毅然放棄了得來不易的學業(yè),一個人回到匈牙利鄉(xiāng)下的父母家,次年1月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麗瑟爾。
盡管雙方父母強烈反對他們交往,但米列娃依然決定返回蘇黎世,回到愛因斯坦身邊。1903年,倆人不顧家庭的反對結了婚。大學畢業(yè)后,愛因斯坦在瑞士伯爾尼市專利局工作,業(yè)余時間進行科學研究。為支持愛因斯坦的事業(yè),米列娃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和研究。白天,她操持家務,洗衣做飯;晚上,她查找資料,幫助愛因斯坦分析解不開的難題。一年后,他們的兒子出生,生活更加捉襟見肘。為了賺錢維持生活,米列娃開了一所大學生家庭旅館。在米列娃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愛因斯坦得以安心研究數(shù)學,1905年僅一年就發(fā)表了五篇引發(fā)自然科學革命的論文,一躍成為科學新星。
曾幾何時,愛因斯坦寫給米列娃的54封情書,將學術研究和愛戀之情結合在一起,比如:“要把相對運動課題做成功,只有你能幫助我。我是多么幸福和自豪!”“等你成了我親愛的小妻子,我們會一起勤奮地致力于科學研究,如此我們才不會變成庸碌之輩……”米列娃不僅是他科學研究上的好幫手,更為他創(chuàng)立相對論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至于后來有人認為,他倆應該被并稱為“相對論的父母”。當米列娃以為可以開始享受美好的愛情和生活時,命運發(fā)生了巨大的轉折,愛因斯坦開始和不同的女人傳出緋聞。
對于愛因斯坦來說,1915年是不同尋常的年份。雖然早在10年前,他就形成了相對論的理論構想,但直到這一年,他才真正提出了使自己功成名就的廣義相對論。為了論證這個無比美妙的理論,愛因斯坦瘋狂地工作著。那時他與妻子米列娃的婚姻已出現(xiàn)嚴重裂痕。1915年初,米列娃接受了愛因斯坦提出的分居要求,帶著兩個兒子離開了柏林,前往蘇黎世生活。由于當時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愛因斯坦無法前往蘇黎世看望兒子,這讓他感到非常遺憾,不過他決定與新歡,即孀居的表姐艾爾莎一起去度假。對于米列娃來說,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時期,因為她知道,他倆的關系無可挽回地徹底惡化了。1915年11月4日,愛因斯坦在哥廷根發(fā)表了有關廣義相對論的第一次演講。此后,愛因斯坦接連提交了三份報告,并最終提出物理學上最為重要的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幾乎與此同時,1916年,愛因斯坦給米列娃寫信要求離婚,聲稱找到了真正的愛情。當時,為了給小兒子愛德華治療先天性精神病,米列娃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只能靠教鋼琴維持生計。愛因斯坦要求離婚的消息對于身體和經濟均陷入困境的米列娃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出于本能,米列娃堅決不同意離婚。
米列娃的決定讓愛因斯坦大為惱火,他以書面形式通知她,如果要保持婚姻,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如果出于社會原因不再需要,你便得放棄一切同我的私人關系……你既不要寄希望于得到我的溫情,也不要對我有什么譴責……如果我提出要求,你必須毫無怨言地立即離開我的臥室,或者書房?!边@個“婚姻條約”苛刻而無理,把妻子米列娃降格為傭人,而且她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回報。面對如此絕情的要求,米列娃勉強接受了,但幾個月后,她還是無法忍受。
被遺忘的堅強女人
盡管如此,三年后的1919年,愛因斯坦還是決定和米列娃離婚。他提出,只要米列娃同意離婚,他將把自己以后獲得的諾貝爾獎獎金分給她一部分,盡管當時他還沒有獲得這一殊榮。米列娃考慮了一個星期后,同意了他提出的條件。1921年,當愛因斯坦拿到獎金后,確實付給了她一些,但她到底得到了多少錢,迄今仍是一個謎。
有研究指出,米列娃對愛因斯坦的偉大發(fā)現(xiàn)所作出的貢獻,要比人們以前所認為的多得多。盡管在使愛因斯坦一舉成名的五篇論文中沒有米列娃的名字,但在其中三篇最初的手稿上都有米列娃的署名。在相對論提出的過程中,米列娃幫助愛因斯坦做了大量的數(shù)學計算工作,她甚至有可能是愛因斯坦許多重要理論的思想來源。但愛因斯坦從未公開承認過米列娃對相對論的貢獻,這注定了她只能成為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背后的那個默默奉獻、最后被人遺忘的女人。
關于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婚前生育的女兒麗瑟爾的命運,一直以來人們有著諸多的猜測,有人說麗瑟爾后來被送人了,也有人說她夭折了。愛因斯坦沒有與麗瑟爾見過面,最后一次提到她,是在1903年9月給米列娃的一封信里。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結婚后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漢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愛德華·愛因斯坦。
離婚后,米列娃沒有再婚,她一直帶著孩子們生活在瑞士蘇黎世——他們相識相愛的地方。20世紀30年代,漢斯偕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國,成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教授。愛德華因受米列娃家庭遺傳的影響而患有精神分裂癥,米列娃繼續(xù)照顧著他,過著隱居的生活。1948年,這位堅強的女性在蘇黎世的一家醫(yī)院與世長辭,她的訃告里沒有提到她與愛因斯坦的關系。
表姐艾爾莎成為他的
第二任妻子
其實,愛因斯坦與他的表姐艾爾莎·洛文塔爾可以說是青梅竹馬。童年時期的愛因斯坦在常人眼中顯得寂寞而古怪,他整日悶頭悶腦地思考一些奇怪的事情,所以幾乎沒有朋友,兒時唯一能玩到一塊的伙伴就是大他三歲的表姐艾爾莎。艾爾莎的性格與愛因斯坦正好相反,她聰明活潑,愛說愛笑,并且在十五歲的時候就慧眼識才地告訴家人,愛因斯坦是個天才,將來定會有一番偉大的成就。沒人把艾爾莎的話當真,大人們打趣地說:“你這么喜歡、崇拜這個表弟,不如長大后嫁給他!”玩笑始終是玩笑,愛因斯坦的母親和艾爾莎的母親是親姐妹,在猶太教的戒律中,近親是不允許結婚的。
實際上愛因斯坦也是喜歡艾爾莎的,他曾對她情難自禁地表白:“如果我們倆不是表親該多好,我們定然是這世上最令人艷羨的情侶!”艾爾莎則理智地拒絕了他:“因為姐弟的親緣,我們才能相遇,我們也只能是姐弟!”后來,艾爾莎與一個德國軍官結了婚,愛因斯坦雖然醋意很濃,但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艾爾莎鼓勵愛因斯坦多跟米列娃交往,于是愛因斯坦給米列娃寫信并求婚:“如果要把相對運動課題做成功,只有你能幫助我。你愿意嫁給我嗎?”米列娃興奮地答應了。
然而,愛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1912年,當愛因斯坦正與米列娃冷戰(zhàn)之時,一次在去柏林的旅途中,愛因斯坦重新開始了與艾爾莎的戀情。為了不引起米列娃的懷疑,艾爾莎把信寄到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愛因斯坦看后就毀掉了。而艾爾莎卻認真保存了愛因斯坦的每一封回信。在信中,愛因斯坦坦陳其內心由于愛情的不滿足而備受痛苦,抱怨沒有機會“愛,完全意義地愛”那個一見傾心的女性。
艾爾莎的丈夫是個好戰(zhàn)分子,1914年,他舍棄艾爾莎加入了德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倆人不得不分手,當時他們已有兩個女兒即伊爾塞和瑪戈特。愛因斯坦得知這個消息后,產生了要與艾爾莎日夜相守的強烈欲望,這促使他幾次向米列娃提出離婚。但當時米列娃堅決不同意,她不想讓兩個兒子失去父親。與兩個兒子的分離使愛因斯坦一直生活在傷感痛悔之中,加上過度勞累,他終于在1917年的秋天病倒了。胃潰瘍的折磨使他的體重在兩個月內減去了五十六磅。在艾爾莎的精心照料下,愛因斯坦恢復了健康,倆人的感情也隨之升溫。
1919年,英國人拍到的日食照片顯示,太陽的引力作用使星光發(fā)生了彎曲。這一發(fā)現(xiàn)似乎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于是愛因斯坦被譽為科學的革命者,成為科學界的巨星。也正是在這一年,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離婚??墒请x婚之后,愛因斯坦再次陷入困惑,他不知道應該和誰結婚,是和艾爾莎,還是和她的女兒伊爾塞——原來,因為同在一個屋檐下,愛因斯坦竟然同時愛上了母女倆,當時伊爾塞二十歲,嫵媚動人。但是,愛因斯坦最終還是選擇了艾爾莎。三個月后,他同艾爾莎喜結連理。
艾爾莎生性快樂,但對科學毫無興趣,與聰明智慧卻喜怒無常的米列娃形成鮮明對比。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說:“我很高興我的第二個妻子對數(shù)學一無所知,因為我的第一個妻子懂得太多了?!蹦切┱J識米列娃和艾爾莎的人都認為,后者更有吸引力。艾爾莎有著淺色的頭發(fā)和藍色的眼睛,豐滿,華貴。在他們結婚十六年后,一位拜訪者發(fā)現(xiàn)兩個人非常相像:身材都是矮而結實,頭發(fā)亂糟糟,都長著大鼻子、凸起的前額和堅定的下巴,而且都愛穿長褲和高領衫。
愛因斯坦與艾爾莎在一起時感到很輕松,還因為艾爾莎不僅對愛因斯坦的才智和成就不停地予以贊美,同時也包容他性格中的灰暗面和弱點。家庭生活的和諧讓愛因斯坦的理論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1921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fā)展。愛因斯坦發(fā)表獲獎感言時公開感謝艾爾莎給予他的幫助,這讓艾爾莎幸福得落淚。
不過,愛因斯坦與這兩任妻子的關系顯然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婚后的愛因斯坦從未間斷過與其他女人的來往。與艾爾莎結婚后的第四年,愛因斯坦又與一個朋友的侄女,即自己的女秘書貝蒂·諾曼關系曖昧,一度想把她帶回家。這段關系直到1924年才不了了之。在1936年艾爾莎去世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愛因斯坦一直與其他女性有染,但艾爾莎容忍愛因斯坦做這種風流韻事。當她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和女秘書諾曼的事情后,同意愛因斯坦每周去見她兩次,“免得他總是偷偷摸摸”。由于坦白后得到了艾爾莎的寬容,愛因斯坦居然把每一段戀情都對艾爾莎坦白。除諾曼外,愛因斯坦還承認至少與另外六個女人有染,他和她們共度假日,帶她們去聽音樂,還在床邊讀書給她們聽。
1933年,愛因斯坦以受迫害猶太科學家的身份同艾爾莎移民美國,并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一片從事研究的凈土。這時,雖然表面上艾爾莎原諒了愛因斯坦,之后也沒有指責他,但顯然倆人的關系已大不如前,矛盾時有發(fā)生。如果不是深愛著自己的丈夫,誰能容忍一個又一個的緋聞發(fā)生?艾爾莎用她的寬容,證明其對愛因斯坦的深愛。但愛因斯坦對此并不理解,也不領情。
不幸的是,1935年秋天,艾爾莎的心臟和腎臟同時出現(xiàn)了毛病,在與病魔抗爭了一年之后,于次年12月20日離開人世。艾爾莎在普林斯頓逝世后不久,愛因斯坦寫信給他的同道兼朋友玻恩說:“我在這里適應得極好,像洞穴中的熊一樣活著,覺得自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逍遙自在。這種逍遙由于我的同伴的死而更加增大了,她對人(比對我)更加親切?!?/p>
另一方面,晚年的愛因斯坦曾坦率地說,婚姻是“一種冒險,在這種冒險中我曾經兩次相當可恥地失敗”。也許覺得慚愧,也許是其他原因,在逝世前,愛因斯坦要求保管他信件的繼女瑪戈特不要公開那些隱藏著他風流情事的信件。
不過瑪戈特在1986年逝世前,把愛因斯坦保存在她那里的信件贈送給了希伯來大學,同時提出要求,在她死后二十年才能將信件內容公開(這些信件在2006年才公開)。
“最后的女朋友”范圖娃
愛因斯坦晚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時,身邊有一位鮮為人知的女友相伴,她的名字叫作約翰娜·范圖娃。晚年的愛因斯坦在感情方面不再擁有激情,個人情感日趨淡化,他郁郁寡歡,宣稱自己最理想的職業(yè)是做一個燈塔的看守人。就在這時,范圖娃為孤獨的老年愛因斯坦帶來了一絲甜蜜和慰藉。與其說范圖娃和愛因斯坦是情人,不如說是密友更為恰當,范圖娃可以說是愛因斯坦最后的女朋友。
范圖娃曾在一本私人日記中默默地記下了晚年愛因斯坦的喜怒哀樂,她在日記中稱,她記這本日記只是想讓人們知道,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則科學傳奇,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他同時還是一個富有人性的人”。范圖娃的日記從1953年開始寫起,直到1955年4月愛因斯坦在七十六歲那年去世為止。
范圖娃1901年生于捷克的布拉格,比愛因斯坦小二十二歲,畢業(yè)于布拉格大學。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嫁給了布拉格的望族凡塔家的奧托·凡塔教授。1929年在柏林,通過丈夫,范圖娃認識了愛因斯坦。世事變化多端,1933年愛因斯坦和妻子艾爾莎來到普林斯頓大學,三年后,艾爾莎去世。1938年德國入侵捷克,范圖娃隨丈夫去了倫敦,第二年即1939年,她的丈夫奧托在倫敦去世。
20世紀40年代初,范圖娃應愛因斯坦之邀來到美國,專門幫助愛因斯坦進行私人圖書館的組建工作。有一段時間,范圖娃像助理一樣每天去愛因斯坦的住處,幫他整理凌亂的書籍。后來,范圖娃在愛因斯坦的鼓勵下,考入北卡羅萊納大學圖書館學院深造。畢業(yè)后,心系愛因斯坦的范圖娃,來到愛因斯坦住所附近的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工作,并于1952年擔任該圖書館的地圖館館長。
在普林斯頓的十多年中,范圖娃經常去看愛因斯坦;無法探望的時候,倆人就打電話。愛因斯坦差不多每天夜里都打電話給范圖娃,細說自己一天的經歷與感想,敘敘二戰(zhàn)前在歐洲的日子。從戰(zhàn)前德國來到美國避難的愛因斯坦,懷念的依然是二戰(zhàn)前的歐洲。對于愛因斯坦來說,范圖娃是舊歐洲的一部分。她為他朗誦歌德的詩,陪他一起在附近的卡內基湖上泛舟,她是他與失落世界的一個聯(lián)系,她是他的歐洲鄉(xiāng)愁。
老年愛因斯坦與范圖娃交談時,時常自比一部老爺車,零部件經常出現(xiàn)一些問題,比如他那糟糕的記性,令他老是丟三落四。他還抱怨家中會來太多的訪問者和仰慕者,因為他們經常要求愛因斯坦擺好姿勢供他們拍照,或者合影留念。愛因斯坦實在不堪其擾,只好裝病,往床上一躺,蓋上被子,裝出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這樣一來,再虔誠的訪問者也不好意思將一個“病人”從床上拉下來拍照了。愛因斯坦的同事們都將他視為一個“時代錯誤”。當同時代的科學家都熱衷于分裂原子、制造原子彈和發(fā)現(xiàn)新粒子時,愛因斯坦卻開始重新修訂更加高深莫測的“統(tǒng)一場論”。對于許多物理學家同事來說,“統(tǒng)一場論”太高深了,與他們的研究并不相干。愛因斯坦對范圖娃說:“物理學家們說我是一個數(shù)學家,而數(shù)學家們又說我是一個物理學家。在科學界,我是一個找不到同伴的人,盡管每一個人都認識我,我卻仍是這么孤獨。幾乎沒有人真正了解我。”
七十四歲的愛因斯坦曾感慨,他的朋友們死的死,散的散,陪他的除了范圖娃就只有三個人,那就是每天早上一起散步到研究所的哥德爾、中了風的妹妹馬雅、從德國帶來的秘書杜卡斯。此時,外面的環(huán)境是風聲鶴唳的麥卡錫主義,這給一生追求自由自主的愛因斯坦留下了更多的傷痕。當時,愛因斯坦的好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由于反對美國制造氫彈和主張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因此受到迫害,被逼離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愛因斯坦對此憤憤不平,他對范圖娃說,在美國沒有人比奧本海默更了解原子能。因此他給后來的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起了一個新名字——原子滅絕陰謀委員會。
在愛因斯坦晚年的歲月里,范圖娃主動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甚至還擔當起他的理發(fā)匠,為他修理那亂蓬蓬的長發(fā)。有時愛因斯坦就像一個“老頑童”,即使他真的生病了也不忘自娛自樂。范圖娃在日記中寫道:“晚年,愛因斯坦的健康開始惡化,可是對于自己最大的愛好——駕駛那條近乎原始的小船出航——卻依然樂此不疲。他的心情從來不會像那時這般開朗?!?/p>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愛因斯坦對這位“末代女友”情意綿綿,經常給她寫信寄照片,甚至還寫過多首情詩。一次,愛因斯坦多日沒有見到她,他寫道:漫長的寂靜使我精疲力竭/但愿你能看到/在我的大腦里有個小小的閣樓/那里永遠藏著對你的思念。愛因斯坦的信、照片和詩,其中相當一部分成為范圖娃日記的“素材”。
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之后,范圖娃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出售給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前館長格里芬。后來,格里芬又將它們無償捐獻給了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這本日記真實地記錄了愛因斯坦晚年與疾病和衰老的頑強抗爭,以及他的情感,它是迄今為止關于愛因斯坦晚年生活絕無僅有的原始記錄。范圖娃本人于1981年逝世。
〔本刊責任編輯尹 靜〕
〔原載《名人傳記》2015年第8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