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莉
對李逸野老先生久仰,只是吝于一面。
2015年4月17日,在路言寶老師的書法藝術(shù)展上,筆者作為中原文化網(wǎng)總編受邀到會。機緣巧合下,筆者有幸隨李老的弟子郭亞東老師(現(xiàn)任李逸野藝術(shù)館館長),赴開封登門拜訪李老。
李老犧牲了午休時問,卻絲毫不見倦意,在滿屋墨香氤氳中泡上一壺清茶,面對幾位來訪者,侃侃而談。今年八十七歲高齡的李老,思維是跳躍式的,言談之問甚是敏捷。他不但談到了蘇東坡與佛印的禪機和機鋒,談到了中國文化的淵源,談到當今社會之亂相,傳承文化之缺失。而且在說到他舊時經(jīng)歷的苦難,談到了老舍、郭沫若等人,李老語出驚人地來了句:“人要隨時準備去死。”猛然讓在座幾位驚詫后又豁然大悟,很多人,特別是老人,是畏談生死的。這不僅需要一種信仰,需要一種理念,更需要強大的內(nèi)心力量,才可以如此輕描淡寫地看破人世間的生死。
著名書法家、詩人蔡祥麟曾這樣贊揚李老:“大逸安然功利外,真情遍野撒珠璣。敢問世上題名者,紙上襟懷幾人敵?!笔前?,“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崩罾蠟⒚摰男男貋碓从谠鷮嵉膫鹘y(tǒng)文化,來源于他古典浪漫的文人襟懷。他對各種典故不僅如數(shù)家珍,而且善于造典。座問,李老笑談了曾經(jīng)的一個筆墨官司,當時,他對對方用了一個典故“不要狂到認不清聶氏兄弟”。“聶氏兄弟”這個典故,據(jù)說對方查經(jīng)據(jù)典、遍尋古籍,百思不得其解。我們也是好奇心涌動,不禁追問,何處來此典故?李老哈哈一笑,問我們幾位看過《西游記》沒有,大家一致點頭。他說:“知道六耳獼猴嗎?聶氏兄弟幾個耳???”在座的一位大姐,沖口而出:“此處應(yīng)有掌聲!”大家哈哈大笑之余,不禁為李老淵博的知識面、詼諧有趣的調(diào)侃妙語嘆服不已。
我們今天讀李老的著作,很多句子不但飄逸著從《詩經(jīng)》中流淌出來的古韻余芳,更是洋溢著典型中國古典文人的情致。讀他的《步月》小詩:“時缺復(fù)時圓,晦明本自然。升沉無須論,且看眼前山。”我們仿佛隨著他漫步江畔,看明月圓缺,隨清流遠去,內(nèi)心一片澄明。心中有溝壑,看天地皆是一派清明開闊,讀懂他“安能折腰事權(quán)貴”的氣節(jié)與風(fēng)骨。李老的詩,有著天然的生動和智慧,真正是不施粉黛,渾樸自然卻大氣磅礴。如他的《錢塘江口占》:“恨不鯨吞漸江潮,一蕩俗腸百念消。好放魂飛天外去,月明風(fēng)靜座吹簫?!痹娭泻芏嘁鈶B(tài)都是動的,連停頓亦包含豪邁無畏之氣勢,飛揚之態(tài)躍然紙上。
隔著迢迢的光陰,我似乎看到他作為新華社戰(zhàn)地記者,在戰(zhàn)火硝煙彌漫中堅守信念,身負重傷不得不轉(zhuǎn)業(yè);我們似乎感受到他在逆境中豁達不屈、甘于寂寞;成名后的內(nèi)斂低調(diào)、自我堅持,隱退名利場;年邁后的勘破生死,清靜無為……
激動之余,我當場贈李老小詩一首:
詩書畫文日月光,筆底乾坤競疏狂。
文章千秋寂寞事,書藝百載甘苦嘗。
雙湖閑聽梧桐雨,九鼎但賞明月涼。
且翱浮云抬望眼,任憑燕雀筑巢忙。
責(zé)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