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葦
【分類號】J954
摘要:本文借助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長篇電影《千與千尋》,從普羅大眾熟知的故事情節(jié)出發(fā),在新精神分析的的一種思潮——自體心理學(xué)的語境中,將重尋客體、重建自體的過程在故事中生動和具象的表達(dá)出來。
關(guān)鍵詞:自體 客體 破碎 重建
【中圖分類號】G44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的代表作之一,獲得了奧斯卡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故事講述了小女孩千尋隨父母從城市搬家至鄉(xiāng)間,在去新家的途中發(fā)生的故事。自體心理學(xué),自1971年Heinz Kohut提出系統(tǒng)的自體心理學(xué)概念至今,已經(jīng)發(fā)展了四十多年了,是精神分析中的新范式,通過重尋能夠同調(diào)的客體,重建自體。而電影中千尋的名字失而復(fù)得的過程,恰恰就隱喻了這樣一個過程。
一、自體的破碎,從千尋的名字說起:
千尋,全名荻野千尋,是故事的主人公——一個平凡、普通的十歲女孩,在人類世界的名字。父母在去新家的路上,貪婪地吞食了神隱世界的食物,變成了豬,為了能夠在這個異世界里存活并救回父母,在白龍的幫助下,千尋和巫女湯婆婆簽下合約,改名為小千。在這個異世界里,湯婆婆靠取走別人的姓名,使他們忘記過去,忘記自己,留下來做自己湯泉屋的工人。而一個個體的名字是人類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的最初、最重要的聯(lián)結(jié),是自體認(rèn)可的起點,是個人獨特的身份渴求。名字被拿走、身體變得透明、在一個異化世界的迷失,這似乎暗合著人們在成長中面臨著分崩離析的過去、不知怎么面對的現(xiàn)在和未知而不可控的未來時的“崩潰”時刻,似乎都隱喻著自體心理學(xué)語境中的“哭求的認(rèn)可、自體的破碎”。自體被看作是一個人心理世界的核心,本能和自我都從屬于它,一個可以反映物質(zhì)軀體、精神自我的狀態(tài)、潛能、能力和限制的總和的精神表象。破碎的自體無力、虛弱、沒有生氣,“令人焦慮的、恐怖的、完全令人動彈不得的自體破碎可能出現(xiàn)在任何一個個體自尊產(chǎn)生侮辱的情景中……”[1]千尋的名字被拿走了,幸好在小白龍的提醒下,千尋爭取到了一個“千”字,在這個異世界里“千尋”變成了“小千”, “小千”要找回自己,漫漫的重尋之旅開始了。
二、自體的尋找,從愛和勇氣說起:
“我為什么要給你工作?你看起來又笨又愛撒嬌又愛哭”,這是湯婆婆和千尋第一次見面時說的話,活脫脫的刻畫了人類原發(fā)性自戀中 “心理上的嬰兒狀態(tài)”。嬰兒最初的自體感受是,自己和母親(養(yǎng)育者)是不分你我的一體狀態(tài),當(dāng)母親(養(yǎng)育者)不可避免的離開、不順從、無反應(yīng)時,嬰兒的一部分自體感受就會崩潰,體驗著自己的一個組成部分破碎的幻滅感和消亡感。千尋發(fā)抖著,戰(zhàn)栗著,按照小白的提示,一直重復(fù)一句話“請給我工作吧,請給我工作吧”,這是千尋在異世界生存的需要,也是人類自體尋求在世界上生存的需要,這種勇氣來自小白愛的支持和鼓勵,也來自自體尋求完整的需要。不管怎么說,小千開始了她在神隱世界里的日常生活,開始了她的蛻變過程。小千在無面男的幫助下接待了河川主人,無面男變出金子貪婪的尋求小千的注意,白龍幫湯婆婆偷印章而受傷,小千用河神給的丸子維系著白龍的命,用剩下的丸子讓無面男從貪欲里脫離出來,一起踏上了有去無回的尋找錢婆婆的旅程。每個人都在尋找,尋找“愛”,或者說是尋找一個被理解、被需要、被同調(diào)、被共情、被接納的自體客體,一個可以能夠可靠的、確保核心自體發(fā)展為成熟的內(nèi)聚性自體的、有反應(yīng)的“環(huán)境”[2]。湯婆婆和兒子寶寶、無面男和小千、千尋和白龍,都是互為自體客體的體現(xiàn)。
正如故事中小玲說:“怎么會這樣?”鍋爐爺爺說:“你不懂嗎?這就是愛”。小千的勇氣、善意和無畏來自的就是愛的力量。小千歸還了錢婆婆的印章,在和白龍乘風(fēng)飛翔的時候,小千幫助白龍也想起了自己的名字“賑早見琥珀主”。 最終,父母恢復(fù)了原狀,卻什么也記不起來了。而千尋變成小千,又找回自己的姓名,她已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少女了,其中的驚心動魄只有千尋自己知道了。
三、自體的修復(fù),從三種途徑說起:
破碎的自體,可以通過鏡映、理想化、孿生進(jìn)行修復(fù)。鏡映是人類個體“被記得、被需要以及被欣賞的需要,這是一種積極認(rèn)可的需要,對健康的自體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盵3]夸大性的自體受挫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養(yǎng)育者的掌聲和敏感回應(yīng)可以修復(fù)破碎的自體,如若不然,就只有等到愛情來臨的時候,找到一個理解自己、欣賞自己的自體客體進(jìn)行修復(fù)了。理想化也是在夸大性的自體受挫時,“嬰兒嘗試將絕對完美和力量注入初始對象,即成人,以此來維持最初的完美和全能感”[4],如果父母在童年的時候無法成為個體的理想化的自體客體,那個體可以在成年后發(fā)生的愛情中,從一個崇拜的、仰慕的愛人那里完成理想化,也能得到修復(fù)。最特別的是“孿生”這個途徑,“孿生”是期翼在愛情里找到另外一個自己,一個精神上具有共鳴、情感上具有共感、自體上具有共生的自體客體。這種自體的修復(fù)方式是最轟轟烈烈的了,羅密歐和朱麗葉、梁山伯和祝英臺不能共生,便只有共死,才能完成這種“孿生”了。
自然界中的生物,除了人類,沒有哪一種生物能夠體驗如此深刻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最初全知全能的自體的破碎,剩下的人生旅程不過是對最初的完整自體的尋找和修復(fù)。小千是幸運的,她最終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千尋”、愛人白龍和父母;無面男是幸運的,因為小千為他留下的那一扇未關(guān)的門和錢婆婆最終的陪伴;白龍是幸運的,因為喪失了家園的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姓名和千尋,有了精神上的歸宿。
宮崎駿將千尋設(shè)定為一個10歲左右的女孩,大概因為10歲時候人的心智澄明、不貪、不嗔、不癡、勇敢、善良、無畏,似乎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在異世界里勇往直前、無往不利,最終獲得幸福。成人的世界離那個澄澈的自己漸行漸遠(yuǎn)?!扒А?,成百才能上千,千尋,只有成百上千次的尋找,才能找回完整的自己,完美的自體客體,不再破碎,不再流浪。
參考文獻(xiàn):
[1] [2]Marjorie Taggart White&Marcella Bakur Weiner.自體心理學(xué)的理論與實踐[M].吉莉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2.5-57
[3] Heinz Kohut.自體的研究[M].紐約:國際大學(xué)出版社.1990.78-95
[4]David E·Scharff 重尋客體與重建自體[M].張榮華等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9.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