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遼東山區(qū)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合理利用林間空地進行林藥間作,不僅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提高經濟效益。根據中藥材喜濕耐陰、蔭蔽怕曬的生長習性,實施以“藥”養(yǎng)林、林“藥”套種的高效種植模式。以林下栽培人參、西洋參為例,提出實施林藥間作套種需注意的問題及栽培方法。
關鍵詞:退耕還林;人參;西洋參;品種;技術
林藥間作不僅能夠提高土地、水肥和光能利用率,而且可增加短期收益,以短養(yǎng)長。另外,間作中藥材可提高林地覆蓋率,有利保持水土,防止雜草蔓延,亦可有效防止林木病蟲害,促進林木生長;林木也為喜陰中藥材提供了遮光條件,創(chuàng)造了有利環(huán)境。從而實現了林茂藥豐、雙贏高效的目的。
1 發(fā)展林藥間作的前提條件
1.1 選擇適宜品種
選定的中藥材品種必須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宜在退耕還林地生長。其關鍵是植物種類、品種的選擇及其空間上的合理配置。這主要取決于林木的株高、株型等生物學特性、行株距、生育時期以及藥用植物的生物學特性,特別是藥用植物對光的適應性。根據其對光的適應性,大致可將參與立體種植的藥用植物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幼齡喜陰、后期或成株喜光的藥用植物。常見的有黨參、丁香、大葉清化桂等。此類藥用植物,間作套種主要在其幼齡期進行。二是喜濕潤、忌強光直射的藥用植物,其中某些幼齡期對強光尤為敏感,對光的要求隨生長年限而增加。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當歸、魔芋、半夏、貝母、東北龍膽、麥冬、柴胡、黃連、貓爪草等。此類藥用植物間作套種時,需根據其本身所需蔭蔽度的高低,從生育期、株型、株高等方面選擇與之相伴的植物種類及品種。
1.2 注重藥材產品質量
選定的品種不僅具有較高的產量,而且要有較高的藥用有效成分含量,如果藥材商品性狀低劣,其有效成分含量很低,甚至根本不堪用藥,這樣的中藥材就不可盲目發(fā)展。保證中藥材質量的簡單方法,就是優(yōu)先發(fā)展本區(qū)域“地道藥材品種”。對引進的外地新品種,經試種后確認其產量與藥用成分含量,再在類似的生態(tài)區(qū)域內示范推廣。
1.3 統(tǒng)一技術標準和技術服務
林藥套種必須走區(qū)域化、規(guī)?;?、專業(yè)化、標準化之路,應根據自身的資源與環(huán)境條件,通過認真分析、比較,因地制宜確定發(fā)展重點,并按照統(tǒng)一的種植管理技術標準(簡稱“GAP”)組織生產,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種植效益。對于缺乏技術的地區(qū)或農戶,應事先進行技術培訓,建立相應的技術服務體系,從種到收全程提供技術指導,盡量減少技術失誤,降低生產風險。
2 人參林下栽培模式
2.1 選擇林地
野生人參一般生長在以紅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比較嚴格,多生長在腐殖質深厚的陰坡密林中,陽坡見于蔭蔽的石砬子及林木遮陽良好的地方。亦見于柞林內較濕潤的地方。仿照野生人參的生長環(huán)境。選擇排水良好。有15厘米左右厚的腐殖質土層,郁閉度0.7~0.8,半陰半陽坡,坡度15~30度,主林層以柞、椴、樺等樹種組成的雜木林或紅松人工林為宜。
2.2 直播和移苗兩種栽培方法
2.2.1 直播(春播) 選擇當年產的種籽,于l2月份進行室內催芽。先將種子浸泡消毒,河沙消毒洗凈,按種子與河沙1∶2混拌均勻后,上再鋪一層10厘米厚的細河沙,置于20℃溫度下2個月,保持濕度,每間隔15天翻拌1次。后置低溫7~8℃處放置2個月,管理同前。待種子有85%以上裂口后,便可播種。播種可散播、條播或點播,播種密度每平方米500~1000粒,播后覆土1~1.5厘米,再覆以碎小枯枝落葉。切忌干籽直播。
2.2.2 移苗 可在林內做床育苗。二三年后秋季移栽;亦可在人工參園中選擇“園膀園蘆”或“鞭條”參,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參苗秋季移栽。栽植時一般采用斜栽法與水平成45度為宜。
2.2.3 扶育管理 林下栽植后,翌年春季要及時清除穴面或床面上的枯落層,促其正常萌發(fā)生長。但不要損傷穴、床中的其他草本植被,如山茄子、重樓、類葉牡丹、卵葉芍藥、百合等,讓其與參株形成植生組。夏季花期前及時摘除花序,減少開花結實對營養(yǎng)的消耗,同時使其秋季沒有紅榔頭(果),更加蔭蔽,免遭人為損害。參苗移栽6年后均明顯出現山參形態(tài),參皮變粗,黃、橫紋增多,須根發(fā)達,珍珠龐多,蘆頭伸長。其中1年生上山苗形態(tài)最佳,長勢以3年生參苗最強,預計10年可以作貨。
3 西洋參林下栽培模式
3.1 選地
植被條件選擇以柞、椴、樺樹等為主的闊葉林或針闊混交天然林(闊葉占7成)。林木稀疏高大,林木郁閉度0.7~0.8,這是關系到林下西洋參保存率和參形及內在質量好壞的關鍵。土壤的要求pH值5.5~7,底土是黃泥,保水性能好。上層土壤疏松肥沃,腐殖質層為12~15厘米,具良好團粒結構,土壤含沙量占15%~20%,通透性好,保苗靠貨。澇洼地,黏重土質禁用。種植林下西洋參對坡向與坡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選擇向陽的東坡、南坡、東南、西南及東北、北坡(陰坡、陽坡、半陰半陽坡向)均可,風口坡向不可選用。坡度在15~25度之間,稍有溝棱、山崗、孤石等都無妨礙。
3.2 整地
種植前,將林下雜草及l(fā)米以下的灌木叢全部清除。種植區(qū)(帶)寬4~6米,常依情況而定,上下左右縱橫交錯,設人行道寬30~40厘米,呈“井”字形或梯形。在林下西洋參基地四周方便看護管理處建警房,供看護管理人員使用。
3.3 播種
播種方式在春季播已經催過芽的種子。經過出芽處理的種子較干籽可提早l年出苗,且出苗率高。播種方式有3種,一是在林內用鎬開長條穴,穴內種子之間距離約4厘米,穴距20厘米。播種量每公頃50~60公斤。二是開20厘米圓穴,穴距20厘米,每穴8~10粒種子。播種量每公頃25~30公斤。穴周圍的樹須根、草根、草皮都不要破壞。這兩種播種方式播籽深度3厘米,覆土必須高于地表,否則播種穴土壤沉實后形成洼地,雨季積水容易發(fā)生爛參。覆土上面再覆蓋3~4厘米厚的樹葉。第三種方法是不做穴,用長20厘米、粗1厘米的木棒,一頭削成尖狀,在林地內選好播籽的地塊拉上線,使播籽后成行,然后用手扒開枯落葉層,用木棒扎3~4厘米深播種穴,穴距15厘米左右,每個穴內放1粒催芽種子,然后把穴眼蓋實,把枯枝落葉覆回原處。播種量每公頃10~15公斤。這種方法操作簡便,既保護土層植被,又能防止西洋參生長過快,形體不佳,適于大面積種植林下西洋參。
3.4 林下西洋參的管理與看護
林下栽培對栽培地管理很粗放,參苗出土后不松土,不上土,每年林下自然落葉覆蓋,增加防寒覆蓋層。在有條件的地方,每年可在花期摘掉花序,目的是促進西洋參根部增重。如果播種量較少的林地或出苗率、保存率較低的林地,為了自然繁殖,在西洋參生長3~4年后,也可留2年種子,任其自然落子發(fā)展。當林下參齡達5年生以上時,需做好參園的看護工作,圍繞基地四周架設鐵刺網封山封溝,嚴禁外人及牲畜進入。另外在基地四周顯要位置設置值班室,看護人員不定時沿山路巡山看護,注意不得隨意進入種植區(qū)。林下栽培西洋參病蟲害發(fā)生率很低,一般不需要用藥劑來防治。如果出現成片死亡的比較嚴重情況時,分析病蟲害發(fā)生類別,可參照大田栽培西洋參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有針對性進行藥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