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 韓宏
2015年10月,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zhàn)略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推出的《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正式發(fā)表。該報告考察了當今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調查國人對當今世界格局,以及主要國家的認知、態(tài)度、評價和行為等內容。報告一經發(fā)表,在學術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為什么要調查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
設計并組織這次調查,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慮。
1、了解、呈現(xiàn)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為他國公眾認識中國提供參照系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正從一個閉塞的農業(yè)國轉變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暢行天下。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國際社會越來越敢于承擔,在聯(lián)合國、G20、亞太經合組織、金磚五國等國際場合,贏得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不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的形象日益鮮明。
事實上,國際關系和國家形象之認知與建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當外國公眾建構中國形象時,他們首先會考慮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如果他們認為中國人“丑化”或者“美化”本國形象,他們在建構中國形象時亦有可能失去準心。因此,研究中國人眼中的他者形象可以為世界觀測中國、建構中國形象提供重要參考系。
2、讓世界聽到中國公民的聲音
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已成為無法割舍的經貿伙伴。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更讓西方國家不敢輕視。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將釣魚島“國有化”,中國內地多座城市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自發(fā)的保釣反日游行,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抵制日貨行動,直接導致當年日系汽車生產廠商下調生產計劃、縮短作業(yè)時間,不少城市的7-11便利店也因受到游行市民的沖擊而停業(yè)??梢?,隨著國人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覺醒,他們在面對國際爭議事件時的表現(xiàn)也更加積極主動。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設計電話采訪問卷時特別設置了“最喜歡/不喜歡的國家”,以及“你認為哪些國家是中國的朋友/敵人”等問題,意欲考察中國公眾對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直觀態(tài)度和感受。1976年,《紐約客》雜志封面曾以“紐約人眼中的世界”作為主題;2009年,《經濟學人》雜志封面則以“中國如何看待世界”作為主題。時代正在改變,中國人怎樣看世界?中國人喜歡購買哪些國家的產品等問題,受到世界持續(xù)關注。
3、為我國政府制定外交政策提供輿論支持
我國外交長期秉持“外事無小事”的觀念,重大外交政策往往僅由最高領導人和少數(shù)核心決策人員做出。普羅大眾只能通過大眾媒介了解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國際動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普通公民有機會對世界大事做出自己的評價,一些與本國有關的外交事件在網絡論壇里常能夠引起廣泛的討論,普通公民開始評價甚至監(jiān)督政府的外交行為。
本次調查聚焦中國公民的世界觀念,意在展現(xiàn)中國公民對于不同國家、重大國際事件的基本判斷,揭示中國公民關心的國際問題,在為我國政府今后制定相應的外交政策提供民意支撐的同時,也為外國公眾了解、認識中國的立場,特別是了解中國人民的態(tài)度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中國人如何看待世界?
經過數(shù)據分析,本年度“中國人的世界觀”全國性民意調查主要得出以下發(fā)現(xiàn):
1、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要素,在當今國人心目中能夠稱得上世界大國的共有9個國家,其排序依次為美(67.9%)、中(27.4%)、日(16.5%)、俄(12.4%)、德(11.9%)、英(6.2%)、法(3.9%)、韓(1.7%)、?。?.5%)。
2、美國是國人心中的第一號大國,但是絕大多數(shù)國人表示自己并不了解美國,大部分國人(40.7%)認為美國今后的發(fā)展會越來越好。同時,認為美國是中國敵人的人數(shù)(18.2%)要多于認為美國是中國友邦的人數(shù)(5.5%)。
3、國人對于鄰國的看法存在較大差異。25.5%的國人認為俄羅斯是中國的朋友,72.2%的國人認為日本是中國的敵人。在10個鄰國中,人們最討厭的是日本(47.8%),但也將其列為第二“最喜歡國家”(3.9%);韓國雖位居“最喜歡國家”之首(4.7%),但也被列為第三“最不喜歡國家”(3.1%)。
4、國人對歐洲國家存在遙遠的想象。國人對于歐洲國家的了解較少且對歐洲事務感興趣程度普遍不高,但同時也更愿意前往歐洲旅游和購買歐洲商品。
調查對于對外傳播的啟示
1、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從廣大群眾中尋找“合法性”來源
冷戰(zhàn)結束以來,各民族國家大多從國家中心向國民中心轉向,國家形象建構、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早已變得與公民息息相關,像Globe Scan和PIPA這樣的全球調查公司每年都會為一些西方國家開展針對該國公民的世界觀念調查。趙月枝在探索中國對外話題體系的“合法性”來源時,指出“中國敘事”需要站在本國和世界范圍內最大多數(shù)人民的立場上,才能真正具有世界意義??梢娢覀冊趶氖驴缥幕瘋鞑r不能僅關注“別國眼中的中國形象”,也要對“我所見之他者”投注更多的關懷。對外傳播歸根結底要落在每一個受眾身上,站在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更能切中要害,也有利于實現(xiàn)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2、 對外傳播不僅需要“宏大敘事”,更需要“民本關懷”
過去我們在進行對外傳播時通常從宏大的議題著手,采用國家形象紀錄片、承辦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開設孔子學院等傳播方式。網絡媒介的普及和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帶來了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和文明進程的深刻變革,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也日趨多元。不少受訪者對涉外事務展現(xiàn)出強烈的表達意愿,他們對于國際事件和他國形象有自己的見解,卻又苦于沒有表達的渠道。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受訪者認為國際事務與己無關。今后在進行對外傳播時,應該傾聽廣大群眾的聲音,挖掘被主流所忽視的個體價值,鼓勵普通群眾參與到對外傳播中,讓他們成為弘揚中國文化、展現(xiàn)中國形象的“公民使者”。
3、讓世界看到“中國態(tài)度”,彰顯大國氣度與大國風范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國際話語場中并沒有獲得與其相符的地位。究其原因,中國和中國人長期以來不愿意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中國的國際形象只能任由西方國家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或被代表或淹沒無聞。過去我們在對外傳播時多關注事實和價值的傳遞,此次調查給我們的啟示是,態(tài)度和情感也應該成為對外傳播的內容。中國應該主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拒絕再被代表、被想象、被建構,這是一個國家在崛起過程中應有的氣度和風范。隨著全球化的加深,世界也越來越渴望接收到中國人的第一手信息,希望了解中國人的真實心態(tài)和對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
4、善于尋找對外傳播突破點,以跨文化協(xié)商謀求“最大公約數(shù)”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有趣的現(xiàn)象,如中國人雖然最不喜歡日本,但是卻時常購買日本的品牌(21.7%),并且也有不少受訪者愿意去日本旅游(7.2%);中國雖然對于歐洲國家評價普遍較好,且不少人愿意去歐洲旅游,但是中國人對于歐洲事務并沒有展現(xiàn)出很高的關注熱情。這就表明集體認同和社會互動兩者亦有可能呈現(xiàn)出相反相成的狀態(tài)。具體而言,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公民可能因為媒體報道、歷史社會等一系列原因對中國政府抱有較大的偏見,但是具體到文化、經濟產品選擇時,他們的抵觸情緒并不一定會很強烈。這啟示我們,在進行對外傳播時,首先要了解外國公眾的喜好,善于尋找突破點,采用外國公眾所喜聞樂見的渠道、呈現(xiàn)手法和表述方式進行傳播。調查還顯示,中國人對于相對遙遠的國度(歐洲、非洲國家)不僅所知甚少,而且了解意愿不高。因此,在對外傳播時需要注重跨文化傳播的適應或調整,在傳播過程中主動與他國話語進行溝通和協(xié)商,取得跨文化接受和理解的最大意義空間,獲得跨文化溝通的“最大公約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