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創(chuàng)作通常都是源自于生活,余華小說的創(chuàng)作必然也是與余華本身的生活經歷相關。文章聯系余華的人生經歷,對余華小說進行了三方面的主題研究,包括生死主題、存在主題和善惡主題。
關鍵詞:余華小說;生存與死亡;善惡
0 引言
余華小說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其代表作有《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我沒有自己的名字》《活著》《兄弟》等。盡管人們都喜愛余華的小說,但是理由卻不盡相同。部分讀者受余華小說中對現實世界的殘酷的描述和主人公驚奇的生活經歷震撼,也有學者對余華小說中的文筆及題材所吸引。
1 生死主題研究
1.1 生的暴力
余華的小說受當代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即是他筆下所描述的殘酷的世界以及小說中人物多舛的命運。在小說殘酷的世界中,關于生存的血腥與暴力是經過余華重點刻畫的。余華的所有小說都離不開血腥和暴力的成分,即使是90年代后期的轉型作品中,依然還有對血腥和暴力的描述。[1]例如,《死亡敘述》中,主人公被人用刀子割開肚子、拉出腸子、切斷腸子甚至胸部被刺穿,最終死亡。在余華的其他小說如《現實一種》《難逃劫數》《一九八六》等等作品中,作者都毫不保留地采取血腥與暴力的描寫手法表達這個世界的殘酷,讓讀者產生很大的感觸。
余華曾說過,他的小說中所描繪的世界是盡量接近現實世界,但又不完全接近現實的世界。余華小說的主人公對于血腥和暴力有著強烈的恐懼感,從另外的角度看,余華小說主人公就是余華本身,對殘酷的世界和血腥暴力感到恐懼,但是又要通過對血腥與暴力場面的大力渲染來抵抗此種恐懼。
1.2 死亡
生老病死是人類必經的過程,幾乎余華的每部小說中都會出現死亡。《往事與刑罰》中關于死亡的描述獨具視角,小說中的主人公利用整年的時間策劃了一場自殺,而這場自殺居然歷經十幾個小時。對余華來說,這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死亡的象征。余華認為,這種奇異的現象并不是幻想,而是一直存在于這個世界?!睹凶⒍ā分v述了一場命中注定的死亡,《祖先》中關于人和動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殺害的描寫,給讀者以深刻的心靈震撼,《一個地主的死》更是對“死”進行了最大程度的諷刺和批判。[2]
余華小說中的死亡讓讀者看到他對生命流逝的冷漠,余華自己也曾說過“對死比較麻木”。余華小時候對太平間有著獨特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導致他筆下對死亡的描述冷漠而殘暴。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觀念中,余華的這種心理正屬于逆向形成心理。對死亡的習慣和麻木不是說余華熱愛死亡,相反的,余華對死亡充滿恐懼。余華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對余華所有的小說及其性格等進行分析時,有學者認為,余華的小說形成是其與現實世界產生對抗的產物,余華對現實世界的恐懼都通過濃重的色彩描繪出來,以達到心底的平衡。
1.3 生和死
余華小說中到處充斥著對生與死的描述,生的血腥殘暴,似乎也是為死亡作鋪墊。乍看之下,余華似乎想要在作品中刻畫一個歸零的世界,所有人終將滅亡。而事實上并非如此。生存和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過程,所有人都避免不了,但是生與死不代表人生的所有。小說中的主人公雖然最終走向死亡,但我們也看到他們?yōu)榱俗非笊娑龀龅牟恍概?。即使面臨再多困難,依然要堅強地活下去,這才是余華小說真正想要表達的關于生與死的全部。
2 存在
余華小說中的存在是荒誕的、是苦難和折磨、是虛無。在余華的早期作品《十八歲出門遠行》中,描述了十八歲的主人公離家出走或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主人公會因為幫人守護被搶的蘋果被殘暴對待,遭遇了眾多荒誕的事情,正是向讀者展現主人公眼中荒誕的世界,也是余華眼中荒誕的世界。[3]《難逃劫數》中的人,不論性別年齡,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而傷害他人甚至是殺害他人?!兑痪虐肆返闹魅斯馐芊N種的酷刑而瘋,當“文革”結束,“春天到了”的時候卻被人們漠視、躲避著,揭示了人世的苦難和折磨?!冬F實一種》講述了骨肉相殘的世界,體現了人生莫大的苦難。《活著》是余華后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小說的主人公名叫福貴。福貴原本出生在地主家庭,因土改而家庭破落,但是依然自強不息。之后福貴娶妻生子,有了一對子女,還有了一個小孫子。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福貴的所有親人都離開了他,故事的最后只剩下他和小孫子相依為命。福貴經歷了眾多的打擊與挫折,似乎早已經失去了活著的意義,最終只是為了活著為活著,活得虛無且無意義。
對此,余華認為,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反映出余華對人生的超脫。對于存在主題的描述,余華小說表現的是:無論苦難、艱險還是虛無,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應該要一視同仁。
3 善惡主題
余華小說中更多表現的是惡,死亡時表現出的血腥手段,《十八歲出門遠行》主人公遭受的來自荒誕世界的惡意等,甚至《現實一種》中關于人們對暴力的喜愛,都無不表達著世界的惡意。用余華的話說,他的作品中都是無限接近現實世界的再現,那么這是否表示這是他對現實世界的看法?《現實一種》中醫(yī)生在肢解尸體時的談笑風生更加能夠讓讀者將醫(yī)生與余華聯系起來。因為余華曾經就是牙醫(yī),余華的父親也是醫(yī)生。醫(yī)生人性中的“惡”反映了余華對生命的冷漠。事實上,余華早期的作品中盡是描繪關于人性的善。例如,作品《行走》《老師》《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男兒有淚不輕彈》等中,余華用淡漠的手法描繪著這世界的點點溫情,《十八歲出門遠行》的主人公雖然一直被荒誕的世界所侵害,但是最終他回到了田野上,“自由”、“溫暖”等都體現了人性本善,《活著》的福貴雖然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但是他與親人間的親情卻映照著人性的光輝。
余華的小說著重對人性的“惡”進行表述,但在表現人性惡的同時也體現了人性的善。似乎“善”與“惡”都是人性的代表,都存在于這個世界,使這個世界充滿死亡,又充滿生機。這種善惡交接是余華想要表達的重點。余華認為,善惡本是一體,共同存在于人性之中,二者相輔相成。
4 結語
余華小說的主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生死主題、存在主題和善惡主題。余華通過在作品中大量描繪世界的殘暴,以眾多血腥的場景描繪表現出其對殘暴世界的厭惡和恐懼,也表現出他對人生和人性的看法。創(chuàng)作作品時,余華一直以旁觀者的視角看待小說中的一切血腥和人性,為讀者展示了另一個世界,這與余華的個人經歷是分不開的,也是余華對世界、人性的另一種感悟。
參考文獻:
[1] 史莉娟,劉琳.在裂變與沉淀中行進——2009年余華研究綜述[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57-64.
[2] 馬雅楠.??思{和余華小說惡的主題比較研究[J].學理論,2013(05):166-167.
[3] 黃沈俊,王有亮. 2012年余華研究綜述[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2):55-59.
作者簡介:馮亞(1981—),女,河北石家莊人,平頂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