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姣
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活動,對于任何個體都具有一定的客體意義,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教育已成為現(xiàn)代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由于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學者們也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來探討教育的定義,但卻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眾說紛紜,使得教育的定義數(shù)不勝數(shù)。
《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認為:“教育是傳遞社會生活經(jīng)驗并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通常認為:廣義的教育,泛指影響人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各種活動?!M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fā)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yǎng)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更狹義的教育,指有計劃地形成學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zhì)的活動,與德育同義?!?/p>
教育的定義內(nèi)涵多種多樣,中國古代的先哲曾表達過自己的見解,中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在其著作《師說》中曾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筆者深深贊同這其中傳達的教育思想。
對于《師說》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談談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一教育定義的看法。此句出自于古文《師說》,中學時代的我,在參考課本下注釋的基礎上很自然地就將句子解釋為:老師就是傳遞知識解答疑惑的人啊。那時的我,對此句的理解還停留在在膚淺的感性認識上,到后來,在多番斟酌后,才恍然大悟般理解了它更深層次的意思。中國文化向來博大精深,“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一句中的“道”,字面解釋是道理,但也可以考慮是孔孟仁義之道中“道”,是以仁義之道為本的,是對仁義的熱愛、認同、實踐和追求,是自孔孟以來生生不息的實踐儒家之道的精神、意志和旨趣。從這一方面理解來看,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睿智和精辟,此句便可以理解為:老師就是向你傳授仁義之道、做人之道,并教授你知識技能,解答你在人生和學習方面的疑惑的人。
“傳道”,原意指儒家之道,指自孔孟以來生生不息的實踐儒家之道的精神、意志和旨趣,這似乎與我們當今教育理念中提倡的德育不謀而合,起碼也算得上是狹義的道德教育。從小學開始,我們就不間歇地在學校接受各種德育:學校每年開展學雷鋒活動、大力宣揚各種模范、榜樣;班主任教導我們要遵守小學生道德規(guī)范等。到后來的中學、大學等學習生活,這種道德教育也如影隨形,但道德教育是否奏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好老師是學生最好的道德榜樣。且在學校中,學生與老師是接觸較多的,教師行為方式、價值觀點都顯性或隱性地引導著學生。教師面對學生,要讓學生明白要做學問先學會做人,除了要具備知識才能外,更要具備良好的品德,在學習生活中秉承誠信之道、堅韌之道和為人之道。所以,“傳道”是教育者一直不能停歇的重要功課。
“受業(yè)”,這無可厚非是老師等教育者的本質(zhì)要求。在當今中國,無論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都一直有無數(shù)教育者在他的專業(yè)領域內(nèi)向我們傳遞各種知識、各種原理、各種技能來幫助我們積累和鍛煉,直至我們將接受的知識融會貫通,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內(nèi)容,使我們的專業(yè)知識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解惑”,韓愈之所以將“解惑”放在“傳道”“受業(yè)”后,我想,這是因為他想說明的是,教育者是可以為我們或者陪伴我們解答人生的一些疑惑和學習的疑惑,而非單純指學習上的疑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要解決問題、消除疑惑,知道并善于提出問題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要求,現(xiàn)在的課堂上,許多老師就會提出這個要求。就像溫家寶同志曾指出: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強調(diào)學生獨立思考和老師的啟發(fā)教學;對老師及學生均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要善于獨立思考和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這樣才會有真知,也才會有灼見,才會有與眾不同的見解。而這“解惑”,除了同學們自己思考,也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和幫助,就如我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本科學習多是集中在學和用,而研究生學習更重要的是誘導去“惑”,即去提出問題,這樣更激發(fā)了自身“解惑”的動力,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這更有助于完成教育的目標。而在“解惑”的過程中慢慢培養(yǎng)的思維方式和視覺角度也可以遷移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助于提升自身看問題的眼界,解決各種生活中遇到的疑惑。
總而言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一教育定義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來看仍未過時,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不斷地加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此定義新的內(nèi)容,不斷完善對此教育定義將更有助于我們對教育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吳祝平.試論“解惑”及職業(yè)教育中的“解惑”[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2(02):77—79.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