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英漢互譯中的不可譯性及其翻譯策略研究

2015-05-30 22:02:49劉穎
校園英語·上旬 2015年2期

劉穎

【摘要】在英漢互譯的翻譯實踐中,譯者往往會面臨各種不對等現(xiàn)象,這些不對等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翻譯的不可譯性。如何正確解決不可譯性,使譯文與原文達到最大限度地趨同,是擺在譯者面前的難題。本文通過對翻譯不可譯性原因的分析,結(jié)合對等翻譯理論,提出了音譯法、直譯法、創(chuàng)造法和意譯法四種翻譯策略,旨在克服不可譯性對譯文內(nèi)容造成的影響,提升譯文質(zhì)量。

【關鍵詞】不可譯性 翻譯策略研究 對等理論

一、引言

翻譯即翻譯意義,是將一種語言表達的意義用另外一種語言再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如此定義翻譯:“翻譯是在接受語中尋找和原語信息盡可能接近、自然的對等話語,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倍袊g家嚴復提出的沿用至今的翻譯標準“信、達、雅”,同樣要求翻譯在內(nèi)容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行文流暢,文采卓越。無論古今中外,對于翻譯的基本要求均在于目標語內(nèi)容與原語內(nèi)容的對等。然而在進行翻譯實踐的過程中,譯者往往會發(fā)現(xiàn)各種不對等現(xiàn)象,這些不對等現(xiàn)象便體現(xiàn)了翻譯的不可譯性。由于不同語言的構(gòu)成和文化內(nèi)涵存在差異,所以完全對等的翻譯很少。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普遍存在于翻譯實踐中的不可譯性,譯文的質(zhì)量會大打折扣。本文通過對不可譯性原因的分析,結(jié)合對等翻譯理論,旨在提出一些實用的翻譯策略,克服不可譯性對譯文內(nèi)容造成的影響,使譯文和原文最大限度對等。

二、對等翻譯理論及不可譯性研究

1.對等翻譯理論。翻譯研究領域?qū)φZ義的對等及不可譯性的研究由來已久。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翻譯學家羅曼·雅各布森在《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了翻譯中的對等概念。他認為,在不同的語言中尋求對等,是翻譯乃至語言學中的主要問題;準確的翻譯來自于信息對等,即信息的對應,而非逐詞翻譯。隨后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該理論的提出對翻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說明了評價一個翻譯是否忠于原文、達到對等的標準是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理解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是否能達到最大限度地對等。這個標準將譯者從單純的語言對等中解放出來,給了譯者更多發(fā)揮的空間。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書中針對由他劃分的三種文本類型——表達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和號召功能文本——采用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種不同的翻譯方法,這為譯者們在面對不可譯的問題時提供了具體的翻譯指導。

2.不可譯性研究。在翻譯過程中,無法將原語翻譯成目標語,導致原語意義損失,從而無法實現(xiàn)原語和目標語使用者互相理解和交流,即為不可譯性。根據(jù)卡特福德的翻譯語言學理論,不可譯性按原因可分為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

(1)語言不可譯。根據(jù)卡特福德的觀點,語言不可譯是由原語中文本的歧義造成的。這種歧義包含兩方面:第一是原語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法或詞匯單位共用一個語言形式,即所謂的“一詞多義”;第二是原語單位一詞多義而譯語沒有相應的一詞多義(Catford J.C.,1965,94)。例如:“Why is a river always rich? Because it always has two banks.”在此句中,“bank”一詞有兩個詞義,其一為“河岸”,與問句中的“river”照應;其二為“銀行”,與問句中的“rich”對應。此句利用“bank”的一詞多義形成了語義雙關,使對話生動詼諧。然而,在漢語中,并沒有與“bank”一詞形式和意義相同的詞匯。在翻譯過程中,若僅采取直譯法,逐字翻譯,則無法使?jié)h語讀者理解這一對話的內(nèi)容和趣味所在,這就體現(xiàn)了語言的不可譯。

此外,由于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兩種語言的語音、文字、語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也導致了語言的不可譯。例如,漢語中以精妙的語音雙關為特色的歇后語,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和尚打燈籠——無發(fā)(法)無天”等,在對歇后語進行英譯的時候,譯者往往不能在英語中找到既可以明確傳達原意又不損傷原語巧妙雙關的表達方式。

(2)文化不可譯。卡特福德將文化不可譯的原因歸結(jié)為“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的語境特征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可以將其理解為由于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便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因此文化差異是導致不可譯性的重要原因”下面對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幾種不可譯現(xiàn)象進行介紹。

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化詞匯。一些存在于原語中的特定文化詞匯可能無法在目標語中找到對等詞,這種不可譯是由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引起的,包括歷史地理、傳統(tǒng)習俗、宗教信仰、人們的思維方式等等。不可譯性在法律翻譯中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高,究其根源在于中國和英美等國所處的法律體系不同。中國的法律體系以民法法系為主,兼有中國特色;而英美等國則屬于普通法系。兩種法系各有特點,這勢必導致不同法系下的國家法律制度的不同,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一些概念、用語及司法解釋存在較大差異,甚至有些概念、術語并不存在于彼此的法律體系中。例如:“陪審團制度”(Jury)是普通法系的一大特色,這項制度經(jīng)由國家立法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民主代表性和司法公正。而民法法系中并沒有該項制度,雖然我國的法院在庭審過程中設有人民陪審員制度,但無論是在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jù),還是在現(xiàn)實中的運作都與陪審團制度無法等同?!芭銓張F”一詞的中譯是經(jīng)由清末傳教士描述后得出的,即譯入語根據(jù)原語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

2)原語和目標語在語義范圍上的不同。在英語和漢語中,一些詞匯的語義范圍不同。通常英語具體,而漢語概括。例如對律師的稱呼上,英語和漢語存在著一些分歧。英國的律師有兩類,barrister和solicitor;而中國只有一類律師。對于英語中的兩種律師的稱呼翻譯,目前有兩種比較主流的譯法:第一種是按律師所司職責,將前者譯為“出庭律師”或“辯護律師”,將后者譯為“事務律師”或“訴狀律師”;第二種則是直接采用音譯法,將前者譯為“巴律師”,后者譯為“沙律師”。

3)對一些詞匯感情色彩上的認知。在英語和漢語中,均有一些詞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但在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樣的詞所象征的意義可能會截然不同。例如:“龍(Dragon)”,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中華民族、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則是邪惡的化身,是“魔鬼”和“撒旦”。再如,“canary(金絲雀)”,在英語和漢語中,“金絲雀”這個意象代表的喻義截然不同。在英語中,“金絲雀”是示警的工具,這一喻義來源于短語“canary in a coal mine”(煤礦中的金絲雀)。由于金絲雀對瓦斯十分敏感,當煤礦中的瓦斯?jié)舛冗_到一定數(shù)值時,金絲雀便會死去,所以早期礦工在下礦時都會帶上金絲雀,一旦金絲雀死去,礦工就需要盡快撤離。金絲雀被視為煤礦安全報警器。而在漢語中,“金絲雀”則常指失去自由的美人。因金絲雀常被關在籠中供人賞玩,故有此喻義。

三、應對不可譯性的翻譯策略

對等理論的翻譯原則是建立在承認可譯性存在的前提下的。無論是奈達還是紐馬克都認同語言的共性大于特性,故翻譯的不可譯性是可以在不同翻譯策略的指導下轉(zhuǎn)化成可譯性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注意文本內(nèi)容和形式上最大限度的對等。針對上文提到的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問題,結(jié)合對等翻譯理論下的方法指導,譯者可以有的放矢地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

1.音譯法。音譯法,顧名思義,就是在進行英漢互譯時,保留原語中詞匯的發(fā)音并以此作為譯入語中與之對等的詞匯的方法。通常當原語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在譯入語文化中沒有對應時,可以采取音譯法將具有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轉(zhuǎn)移到譯入語中。例如:英譯漢中romantic(羅曼蒂克)、mosaic (馬賽克)、sofa(沙發(fā))等;以及漢譯英中“功夫”(Kong Fu)、“餛飩”(wonton)、“豆腐”(tofu)等。

2.直譯法。紐馬克認為在翻譯表達功能文本時,應采取語義翻譯的翻譯方法。對于表達作者真情實感的文本,譯者要更加注意作者的語言形式。語義翻譯要求譯者在準確傳達原文意義的同時盡量保留原文的形式。為了使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均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譯者在翻譯時應采取直譯法,因為直譯法既可以使譯文簡潔準確,又能保留原文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和作者的情感。例如:“春節(jié)”(the Spring Festival)、“一國兩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等。

3.創(chuàng)造法。創(chuàng)造法是指當原語文化中的詞語在譯入語中完全空缺時,譯者根據(jù)原語詞匯的認知,在譯入語中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詞,這與音譯法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如上文提到的Jury,其中譯“陪審員制度”便是根據(jù)清末傳教士的描述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

4.意譯法。意譯法是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以譯入語的表達形式為標準、以譯入語文化為導向,忠實表達原文的翻譯方法。意譯法是翻譯具有文化特色內(nèi)涵的詞語時常用的翻譯策略。使用意譯法可以很好地傳遞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但會破壞該詞語的原汁原味,損害該詞語原有的表達效果。例如上文中提到的“Why is a river always rich? Because it always has two banks.”的翻譯。翻譯此句只能使用意譯法。由于無法用漢語將bank的兩重詞義表達清楚,所以需要引入具有漢語特色的雙關語,故該句可譯為“為什么一條河總是很富有?因為它年年有魚(余)?!?/p>

四、總結(jié)

翻譯的不可譯性普遍存在于翻譯實踐中,是影響譯者翻譯實踐的重要難題。翻譯的不可譯性包括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盡管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文字、語法、修辭、文化傳統(tǒng)、歷史背景等多方面均有不同,但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是可譯的。所以在面臨不可譯現(xiàn)象時,譯者應該首先明確文本類型和不可譯現(xiàn)象的原因,在保證忠實表達原文的前提下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將不可譯轉(zhuǎn)化為可譯,爭取達到“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參考文獻:

[1]陳曉峰,羅丹丹.英漢互譯中的詞匯不對等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7.

[2]黃雁.淺析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之異同[J].文教資料,2010.

[3]王捷.翻譯中不可譯性問題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4]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nducation Press,2010.

[5]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龙陵县| 博罗县| 潮安县| 英吉沙县| 九江县| 昭平县| 康马县| 上蔡县| 赤峰市| 班玛县| 大悟县| 习水县| 阿拉善盟| 拉孜县| 宣化县| 和龙市| 夹江县| 白玉县| 龙门县| 宣恩县| 邓州市| 南安市| 桐乡市| 达尔| 普安县| 延寿县| 泽州县| 元阳县| 富民县| 杭锦后旗| 南华县| 星座| 永顺县| 英吉沙县| 诏安县| 乐山市| 甘谷县| 海南省| 兴山县| 孟州市|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