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端
在新野民俗中,使用五色線的事象很廣泛,可以說司空見慣,僅舉幾例。
節(jié)慶:每到端午節(jié),孩童手脖兒、腳脖兒、脖子上(頸)都戴香囊,內有蒼術、川芎、白芷、三萘、馬蹄香,芳香化濁,去污之氣,用五色線系之。六月六,將其剪下扔在水道眼兒里。另外,孩子生下滿月后,第一趟去外婆家(挪臊坡)要帶一桃木枝兒,“鬼畏桃也”(《淮南子》),用五色線綁住,過橋時將其扔在橋下。
建筑:在農村,尤其蓋上房時,在堂屋的脊檁中間用一塊紅布剪成四方形,調成菱形,用銅錢作墊子,釘在四周,一對紅筷子用五色線綁住,釘在菱形紅布左右兩側,20世紀80年代后期水泥樓房興起,這一民俗現象日漸縮小以至消失。
婚儀:接親的當天早上,二百五(趕鴨兒的)打頭陣,所帶禮物,酒肉、油條、粉絲,其中蔥、柏枝、竹用五色線綁在筐鋬上。
葬式:人死后選擇墓地時,其長子拿上火紙、鞭炮、酒,打墓坑的負責人事先就準備了兩根木橛,楔在選擇的墓址前后中墨處,木橛上端用紅布面向下,用五色線兒纏綁,然后燃放鞭炮、點紙、奠酒。
以上只是對五色線在節(jié)慶、建筑、婚儀、葬式中的應用簡單作以描述。那么,五色線何以如此廣泛地滲透在民俗事象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五色:青、赤、黃、白、黑,古代以此五色為正色,其余為間色?!抖Y記·禮運》:“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六章:五色加上天玄為六章;十二衣:十二月之所衣??追f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五方也。”五色線:“按舊時臣下規(guī)諫皇帝的過失叫補袞,補袞用五色線?!蔽迳|:五色絲線,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又五月五日也有用五采絲系臂的風俗。
五色衣: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五行舞,舞者執(zhí)干戚,穿五色衣。
五時衣:古代隨時節(jié)而服色不同的服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弊ⅲ骸拔鍟r衣,謂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也。”舊時江南婚俗,新婦有五時衣。
五色線、五色縷、五色衣、五時衣均來自宮廷文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五在《說文解字》《字源釋義》中,甲骨文、金文、篆文里上面一橫,下面一橫,中間是×像二物×陰陽交錯在一起。五者,午也,上午與下午交接之時,后借用為數目名稱。
北宋哲學家邵康節(jié)在《梅花易數》中說:“五”是最和諧的生發(fā)之數,一切事物都可以通過“五”的運轉產生。一、二、三、四到五就截止了,此為生數,后面的六、七、八、九、十,不過是五加一、加二……所來的,此為成數,這種思維發(fā)展的結果就是五行的產生。
五色線、五色縷、五色衣、五時衣,我國古人認為,天之正色,蒼而玄,地之正色黃而纁?!兑住は缔o上》:天數五,地數五,服色效法天地者也。
五色線之所以如此廣泛地在民間、民俗事象中被使用,是一種無意識的摹仿,上行下效。主觀上,即庸人所謂避邪,求吉利,客觀上,實相上說是效法自然,效法天地,上古時代,沒有文字記載時,圣人們就有五的思想觀念。五色線、五色衣,是對五的延伸、演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政治上原因,宮廷文人落第、流放不得志者到民間,陰陽先生、堪輿家,以此為謀生手段,為卜筮以考其吉兇,占百事以觀于來,不知有多少年代,一代一代傳下來,逐漸滲透在民間,知其然,不知然者,都如此摹仿這樣做,你這樣,我這樣,一人做十人摹仿,就成了民俗。筆者也沒有第二種解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