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東
摘 要:愛迪生說過:“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它是融自然知識、物理知識、化學知識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 深挖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2-092-001
科學課的教學,有許多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轉變觀念,改變教法,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n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認真觀察、實踐、探究的環(huán)境中學習科學,從而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在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全面提升科學素養(yǎng)。下面我將以《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這一課為例,談談自己執(zhí)教中的一些淺顯做法。
一、深挖教材,調整教學思路
現(xiàn)行小學科學教材,是一套編得較為合理的課本。它有強烈的科學性、知識性,課文具體形象、圖文并茂。但是教材的教育作用不能自然產(chǎn)生,而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顯示出來。因此,要想真正的上好科學課,必須要學會解讀文本,走進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一節(jié)科學課往往只需要一兩個知識點就可以總結本課??墒?,給你一堂40分鐘的課,你總不能一兩句話就結束了。我們一定要深挖教材,要知道本課在該單元中的前后關系,知道編者設計本課的意圖,即學生通過本課能探究什么,大膽地調整教學思路,我們要合理用教材教,而不僅僅是教教材。
在上四年級《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這一課時,發(fā)現(xiàn)課本制定的教學目標:1.了解食物有不同形式的包裝,知道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包裝。2.找出食物包裝上有哪些信息,并知道食物的生產(chǎn)日期、保質期。3.了解食物的配料,重點介紹食物添加劑。如何讓這些目標有關聯(lián)的結合在一起呢?顯然,按書本上的結構布置很難聯(lián)系起來。這就需要我們大膽地改變教學思路,但前提是不能脫離教學目標。通過仔細、深入地研究教材,我最后把本課的教學目標歸納為:1.提高學生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2.通過學習本課后學會挑選健康食物。目標確定后,我理清教學思路,圍繞3個問題來教學:(1)食物包裝上的文字信息告訴我們些什么?(2)食物包裝上的圖文信息又告訴我們些什么?(3)食物包裝本身的材料構造告訴我們些什么?這樣,合理的設計教學思路能大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除了教材上安排的探究以外,還可以補充一些課本上沒作要求的探究活動,盡可能每節(jié)課都能設計一些探究實驗或隨堂探究小實驗活動。這樣原本的內容與形式單一的課立即被補充得情境迭出,學生就會活動頻頻、交流廣泛。
二、用心準備,精選實驗材料
課前準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上好一堂課的有力保障。要上好一節(jié)科學實驗課,往往要花費科學課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選擇實驗材料。而有些材料是實驗室中沒有的,所以,教師要將科學儀器室中已有的實驗材料和學生生活中可以找得到的材料相結合,用心為學生選擇必要的實驗材料,為學生進行實驗,進行科學探索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上《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這一課,我原先是讓學生自己帶各種食物包裝過來進行觀察記錄包裝上的信息。試上了一個班級后,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帶的食物包裝各不相同,所搜集到的信息就存在差異性,很難反映出影響保質期的因素。后來我要求統(tǒng)一食物包裝,挑選四種有代表性的包裝,分別是:光明牛奶(袋裝)、光明牛奶(盒裝)、法式薄餅、曼克頓椰蓉面包。這四種包裝基本上能反映影響食物保質期的一些因素。光明牛奶的袋子和盒子保質期的不同可以反映包裝會影響食物的保質期。法式薄餅和曼可頓椰蓉面包都是面粉做的,保質期不同是因為含水分和配料的不同。有了比較,學生通過觀察,小組交流,都能總結出影響食物保質期的因素。所以,教師在準備實驗材料時一定要體現(xiàn)其價值,在挑選上避免脫離教學內容,做到用心準備,精選實驗材料。
三、創(chuàng)設情境,維持學習熱情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还?jié)課中,有的學生學得主動活潑、津津有味,有的學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這種現(xiàn)象歸根到底是興趣熱情問題。
小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持續(xù)學習的時間短,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出現(xiàn)大腦階段性疲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來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這一課中“配料”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難點和重點。我沒有采取教師直接講解的方式,而是采用了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一種飲料。我只給學生一張配料作用說明書,通過閱讀配料說明書,學生知道了食物添加劑的一些作用及危害。
四、聯(lián)系生活,延續(xù)探究活動
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提高生活質量,不是一條條的定理和結論。在本課最后一塊內容的教學中,我沒有像前面兩部分知識一樣去教,而是把問題留給學生課后自己去思考解決。我先出示了兩種不同封口的包裝,一種是帶鋸齒的,另一種是平口凹槽的。接著問學生“這兩種包裝又告訴我們些什么呢”?通過老師引導,學生都知道這是為了方便我們撕開包裝袋。接著我出示了更多不同材料構造的食物包裝,拋出了本課的最后一個問題:“食物包裝本身的材料構造也隱藏著很多信息,這個問題就留給同學們課后去探究吧!”作為教師應以課堂探究為前奏,以課外探究為后續(xù),開展跨時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動,要把課內課外當作一個完整的課來作通盤考慮,重視課內外的協(xié)調發(fā)展、有機整合,把“課外”的內容有力地融入科學課程中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做到課后有探究。
總之,小學科學課中要多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包括游戲情境、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進來,學生學習變得主動了,教師自然也就輕松了。所以在上課前就應該吃透教材,要精心準備實驗材料,合理地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應該只按教教材,要靈活地用教材教。通過上《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這一課,使我深受感觸,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想就是“辛苦在課前,回報在課中,成長在課后?!焙喍灾?,教師要想上好科學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學,并且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之,以科學的方法教學之,以科學的精神探索之,播散科學的種子,這樣,教師才能教得有效,學生才能學得有趣,最終綻放科學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