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菊鳳
詩歌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還能讓他們?nèi)缭姲懵敾邸㈧`動。學生隨著朗讀能力的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會逐步加深。指導學生詩歌朗讀,不僅是語文教師詩歌課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更是一門語文教學藝術。
人們常說,詩,美在朦朧,美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感應。其實,詩歌的美也可言傳,其傳達過程可用四步來概括:想象畫面,體會詩意,領悟情感,朗讀表達。
讀者體會到的詩歌本身的美和感悟到的美,都可以通過朗讀來傳達。所以說,朗讀能更好地掌握詩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最好的朗讀詩歌呢?
想象畫面。要通過詩歌塑造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去想象畫面,從而把握詩意及詩人寄予的思想感情,有了這個前提才能讀得準確。如,艾青的抒發(fā)戀土深情的詩歌《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想象著畫面中小鳥用這“嘶啞”的歌聲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透過“暴風雨”“悲憤的河流”,仿佛看到,艾青化成的小鳥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布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仿佛看到日寇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能鮮明地感受到詩人心中深深的愛與痛。
體會詩意,領悟情感。像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先寫雪景,再議論抒情。設身處地,閉目而思,能感受到偉人在雪山之巔看到壯美河山迸發(fā)的豪情壯志,以及心中堅定的宏偉藍圖。朗讀時,仿佛自己身臨其境,在抒發(fā)豪情壯志,豈不美哉。
朗讀表達。在學生朗讀前,應該讓學生做好朗讀標記,如,輕重、緩急、節(jié)奏停頓、聲音延長等。
在朗讀《我愛這土地》時,學生一致認為在這幾個意象“大地、風、黎明”之前的形容詞都應重讀,但怎樣重讀才能營造出詩的意境,表達出詩人的思想感情呢?
重讀有多種方式,并不是單純地把音讀重。如,詩中有一句“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溫柔”像前幾個形容詞一樣應重讀,但不能讀重,不能讀得像前幾個詞那樣悲憤、激烈,而應把聲音放輕,再延長,變溫柔,才能讀得溫柔親切,具有令人追求向往而又充滿夢幻般的感覺。
有時,把一句詩對比讀,能更明確體會出不同的效果。如,在讀《我愛這土地》中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時,可以讓學生用兩種讀法:一為天真的、節(jié)奏明快的疑問式,聲調稍高,讀出后顯得俏皮;而另一種讀得深沉、緩慢,為痛苦又關愛的表白,讓人感到詩人飽經(jīng)風霜后仍然痛苦執(zhí)著的追求。通過這樣的對比,詩人那份愛國青年對受日寇踐踏的故國的愛,就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了。
朗讀時,還得細心揣摩,處理好上下句、上下節(jié)的情感銜接。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共有四小節(jié),每一節(jié)的感情在共同處又有變化。由“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呀”“而現(xiàn)在”啟句,預示各層內(nèi)容,含義將有變化。所以,在讀前幾個啟句時,可當作一種淡淡的逝去的回憶,有點傷感,但不要過多感慨渲染。因為這些列舉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小事有難以拭去的淡淡憂愁,但每節(jié)的感情又有所增強,與年齡的記憶有關,又似與發(fā)生的事件有關。在讀“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時,把“我”和“母親”的音拖長,可讓人感覺我與母親的距離很遙遠。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輕讀,延長讀,讓人感覺物體雖小,阻隔力量卻很大。所以讀到最后,就能感覺到全詩籠罩著一層平常而又難以擺脫的哀愁了。
怎樣才能使朗讀具有個性色彩呢?在把握感情的基礎上有自己的體會感悟,用自己的朗讀方式,最終才能把詩歌融入自我的風采。當人們聽殷秀梅的女高音唱《沁園春·雪》時,人們感覺到的是殷式的熱愛祖國、宏圖大略。當學生用自己的聲音與方式去表達時,就要與此景、此情、與詩人、與偉人融為一體,還要有與其他任何人都不同的體會。也就變成:我站在高山之巔,望江山多姿,豪情滿懷。再也沒有比用自己的聲音去抒發(fā)壯志更讓自己真實感動的了,這時,詩就有了自我的風采。這樣,讀詩的樂趣就濃了。
除此之外,朗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創(chuàng)新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想象畫面,體會詩意,領悟情感,朗讀表達”這四步,應該是最簡便也最實用的。掌握良好的朗讀方法,詩,將會更像霧中花鏡中月,顯示它的空靈和幽美,并讓學生也如詩般聰慧、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