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伊
摘要:《西游記》與《魔戒》是中西方各自具有代表性的魔幻小說,作品都講訴了追尋的故事并深受本土的宗教文化的影響,本文試圖從宗教的救贖意識來探討兩部作品的異同。
關(guān)鍵詞:西游記 魔戒 佛教 基督教 救贖
《西游記》講訴的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經(jīng)艱險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是一個關(guān)于追尋的動人故事,英國作家托爾金的《魔戒》講訴魔王傾力打造出來的魔戒,通過它可以達到邪惡統(tǒng)治世界的目的,當魔戒落入善良的矮人族即霍比人族的手中,人類和精靈承擔起徹底銷毀魔戒的使命,九位成員組成的護戒使命團歷經(jīng)各種磨難后完成任務(wù),這與中國的神魔小說《西游記》有相似之處:同樣是一個團隊,同樣面對一個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wù),同樣面對千難萬險的征途。所以有人稱《魔戒》是西方的《西游記》。
《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四人踏上西去取經(jīng)之路為的是給大唐中土的百姓謀福祉,佛祖造經(jīng)的目的是因為南瞻部洲眾生愚癡,取經(jīng)的道路是對一種信仰和精神追求之旅,而《魔戒》中弗羅多踏上銷毀魔戒之旅也是為了挽救他的家鄉(xiāng)夏爾乃至整個中洲,弗羅多以自己的犧牲換來世界的安寧,正是人類奉獻精神的體現(xiàn),人類即使愚昧無知,缺點不斷,在困境面前仍會永往直前,兩部作品更重要的相似之處在于他們都受到宗教很深的影響,《西游記》以玄奘西游的歷史故事為基礎(chǔ),可以看做中國式的佛教文學(xué),而《魔戒》的作者本身就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作品本身更是被認為是模仿了圣經(jīng)的敘述模式,并且兩部作品都體現(xiàn)了一個鮮明的主題:救贖,本文從救贖的角度探討兩部作品的異同,希望能加深對西方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儒釋道文化、中西方民族心理及其對文學(xué)的影響的理解。
1 救贖者與拯救者
《西游記》中西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贖罪,三徒及白龍馬非神即怪,即使凡人唐僧也有金蟬子前身的非凡來歷,唐僧雖然今生無罪然而前世有宿罪,取到真經(jīng)后,如來解釋說唐僧前身是如來的二徒弟,因為不認真聽法,被貶東土;孫悟空是大鬧天宮,豬八戒是醉酒戲嫦娥,然后福靈山云棧洞造業(yè),沙悟凈是在蟠桃會上打壞玻璃盞,后又在流沙河傷生吃人造業(yè),白龍馬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他們所犯的罪有信仰罪、道德罪、破壞秩序罪、過失罪等,最主要來自于對天條即封建秩序的破壞,贖罪主要是要求歸附秩序和忠誠。救贖的行為是在經(jīng)歷佛祖設(shè)計的劫難的磨礪中完成的;在《魔戒》中,雖然魔戒護衛(wèi)隊有魔力的精靈、有力量的矮人、但是承擔重任的卻是弱小而平凡的人類弗羅多,1965年,托爾金在給詩人W.H.奧登的一封信中寫到“我不認為自己有任何義務(wù)把故事寫成拘泥形式的基督教神學(xué),不過,我確實刻意把它寫得與基督教信仰和諧一致。[1]弗羅多就是被作者刻意的寫成了基督教救贖人格的化身,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有很重要的兩點,一點是原罪說,基督教認為人類生來就有罪,只有信奉基督教才能擺脫罪行,升入天堂,按照《圣經(jīng)》的描述,罪的產(chǎn)生是由于人的意志自主與妄為,想取代上帝的位置,終至于與上帝為敵,隨生命自然而生的意志自由就是人身上的罪因,所以盡管弗羅多本身沒有罪,但是他生來就帶有原罪,一點是如何在欲望的苦難世界里求得救贖,弗羅多接過象征欲望重負的魔戒,與山姆單獨前往莫多,希望渺茫,一路上,魔戒一次次挑起靈魂的負罪面,弗羅多必須不斷懺悔,以更大的向善的決心堅持前行,直到徹底毀滅魔戒,把欲望的罪行洗清;這種自我犧牲,深入地獄以求得救贖的行為,暗合了基督教里耶穌情愿定死在十字架上,替人贖罪的故事;贖罪不是道德地戰(zhàn)勝不幸處境,而是基于神圣的愛來承受在世的不幸,是以受苦的愛分擔整個現(xiàn)世所遭受的惡與凌辱,與犯罪的不幸和受苦的不幸同在。[2]從救贖者的身份來看《西游記》是以玉皇大帝為權(quán)利中心,以如來為信仰中心,救贖與對權(quán)力、統(tǒng)治聯(lián)系在一起;而《魔戒》中雖然沒有明顯的拯救者,實際隱藏的拯救者就是上帝,弗羅多的救贖是實際是為了代人受苦補贖人的罪過,修補與上帝斷裂的關(guān)系,為了世人的永恒幸福,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實體,是權(quán)利和信仰的雙重中心,人通過內(nèi)省、懺悔、苦行而滌凈靈魂,重新回歸上帝的懷抱,救贖是與純粹的精神信仰相聯(lián)系,以神圣的愛作支撐。
2 救贖與欲望的克制
《西游記》與《魔戒》的救贖都包括對人內(nèi)心欲望與惡的抵制,要想順利的完成救贖的任務(wù)需要克欲去惡,在《西游記》中,克欲去惡的關(guān)鍵在于要“一心”,作者反復(fù)用心猿指代孫悟空,心猿象征著人心的欲念和臆想,在佛道兩家的用語中,心猿、白龍馬所象征的意馬常用來比喻人的思緒飄蕩散亂,不可琢磨;孫悟空從鬧龍宮到鬧地府最后到鬧天宮,是人心的放縱過程,美猴王企圖掙脫一切束縛,攪攘乾坤,爭取理想的自由空間,孫悟空所干的是人們在意識里想干而不能干或不敢干的事情;然而心猿被壓五行山下到戴上緊箍咒西去取經(jīng)是人心收束經(jīng)歷重重磨礪的過程,然而人的欲望不是說滅就可以滅,束縛心猿的過程注定是艱難的;一方面要受到世俗欲望的侵擾,另一方面心猿本身內(nèi)心的欲望和惡的沖動,必然會分裂成二心,在《西游記》第58回,出現(xiàn)一個叫六耳獼猴的猴妖,他與孫悟空一正一邪,一真一假,斗得天翻地覆,其實六耳獼猴只是孫悟空的另外一面,是人心中的惡,和不該有的欲望。在佛家看來人有二心則生禍災(zāi),“佛教認為一切不利于修行的心理活動都叫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為佛,未佛皆魔”[3],而如何取得救贖的成功,就在于要除二心,靜養(yǎng)一心,最終達到空心的境界;而在《魔戒》中的克欲去惡則要靠人自身的內(nèi)省、懺悔及理性的克制,甚至需要精神與肉體的痛苦,《魔戒》中的古魯姆戴上魔戒后變成非人非獸的樣子,他本身就是個矛盾體,他對魔戒又愛又恨就如同對他自己又愛又恨,他對魔戒十分渴望又被魔戒所折磨,就如同人被欲望所吸引又被欲望所折磨一樣,他身上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這兩面性常常發(fā)生爭執(zhí),善良的靈魂希望摧毀那把他折磨得不人不鬼的魔戒,對拯救他的弗羅多報恩,而惡的靈魂卻說服他自己占有魔戒,背叛恩人,他的靈魂痛苦地扭曲著,而古魯姆恰好本身也是弗羅多靈魂的另一面,就如同孫悟空對應(yīng)的六耳獼猴,古魯姆就是弗羅多內(nèi)心被魔戒腐蝕的魔鬼,弗羅多在作品中也有被魔戒誘惑的時候,那時候他就是古魯姆,但是他可以通過理性的克制去抵制這樣的誘惑,在最后到達火山口應(yīng)該銷毀魔戒的時候,他再次動搖,“‘我來了他說道‘但是我不愿意完成現(xiàn)在此行的任務(wù)。我真的不愿意,魔戒將永遠屬于我了,說完他就帶上戒指讓自己隱形了,但古魯姆出現(xiàn)了,他咬斷弗羅多的手指,搶到魔戒,高興得像瘋子般手舞足蹈:‘寶貝,寶貝,我的寶貝!然后站立不穩(wěn),跌進火山口,與魔戒一起銷毀了。弗羅多雖然失去手指,卻暫時得到平靜:‘山姆,這就是結(jié)局,我卸掉重擔了!”[4]古魯姆的毀滅其實正是弗羅多心中的欲望與惡魔的消除,但是弗羅多為消除邪惡的欲望卻付出肉體上的痛苦代價,正如他一路走來在精神和肉體上所受的折磨。
3 救贖的方式
《西游記》的救贖對內(nèi)來說是通過收心、修心、正心來達到的,對外來說是通過斗智斗勇的方式戰(zhàn)勝磨難,通過考驗的方式來鍛煉智慧、勇氣和求佛的誠心,整個西游救贖的過程充滿傳奇的驚險和勝利的喜悅,并且由于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的影響,在救贖的過程中不僅是在拯救自己更是在拯救他人,并且是通過拯救他人來拯救自己:如對昏庸國君車遲國國王的拯救,對一些妖魔也是重在拯救,次在處罰,如紅孩兒、黑熊怪等;對于真正危害人世的妖怪則一棒子打掃以拯救蒼生百姓如白骨精等,救贖具有英雄化和神話色彩。而《魔戒》的救贖卻主要是個人救贖的方式,弗羅多在旅途中無論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在忍受煎熬,每離魔都近一步,“就感到掛在頸鏈上的魔戒沉重一分,他覺得魔戒的分量把他往地上拉。但是更使他不安的是那魔眼:他暗自稱它為魔眼。正是魔眼,而不是魔戒,害得他走路時哆哆嗦嗦,直不起身……”[5],到最后弗羅多是以失掉手指的痛感來完成救贖,整個救贖的過程是煉獄的過程,是不斷的理性克制和與自我中惡的欲望做斗爭的過程,具有強烈的痛感及凝重的色調(diào),表現(xiàn)了靈魂發(fā)自肺腑的懺悔之情,弗羅多的救贖體現(xiàn)的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對個人的約束,強調(diào)個人對罪過的懺悔,重新確信上帝的信仰。
4 救贖的終極目標
《西游記》中救贖的目的是為了修得正果、取得真經(jīng),在儒家思想追求功名的影響下,修得正果的目的透露出西去取經(jīng)還懷有為自我的目的,師徒四人在普渡眾生的同時也希望能贖清自己的罪過,重新獲得天庭的認可,得佛之身,獲永恒極樂,救贖與功利追求聯(lián)系在一起,享樂是救贖的重要目標;而取經(jīng)的目的是為了使眾生脫離苦海,佛教認為人生就是苦的集聚,因而解苦是佛教要達到的最高目的,“佛學(xué)的終極旨趣在于涅槃,所謂無生、無造、無變動的寂靜真如。這種滅盡煩惱的凈土樂地,就是解脫一切的寂滅”[6],因此《西游記》里的救贖要求的是拯救是脫離現(xiàn)世,因為現(xiàn)世是苦海,這樣的解脫需要通過修行達到一切皆空的境界,這里的救贖是不重現(xiàn)世,而要求放下現(xiàn)世的,在《魔戒》中救贖的目的是為了毀滅魔戒——人的邪惡欲望,強調(diào)滌洗靈魂的罪惡,以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救贖最重要的是凈化靈魂,弗羅多的救贖雖然是以個人的方式,但是他并不是為了自己,相反他本可以拒絕承擔起銷毀魔戒的任務(wù),他的救贖如同耶穌一樣是為了拯救蒼生,為了整個中州的和平與幸福,與《西游記》的不同是,西游的過程中是通過實際的行動去拯救百姓,或是取經(jīng)或是除妖,而銷毀魔戒的旅途中卻是以犧牲自己的代價,就如同耶穌一樣,代替人類受苦,從這點上看《魔戒》比《西游記》的救贖更純粹更徹底,基督教的救贖信念認為要接受現(xiàn)世的條件,適度地接受人類的處境,不僅意味著接受生活中可能提供的一切美好,也要接受自然的偶然、死亡、奴役、無謂的受苦。雖然基督教也期望超越人類的不幸處境,等待上帝的圣恩,但是基督教堅持不拋棄現(xiàn)世并關(guān)注現(xiàn)世。所以弗羅多才能在受苦的不幸中堅持不離棄人類的可怕處境。
5 結(jié)語
綜上所述,《西游記》與《魔戒》這兩部有相似題材(追尋)的魔幻小說都突出了救贖這個主題,但是因中西方宗教、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差異,所體現(xiàn)的救贖觀又有所不同,《西游記》所代表的中國特有的儒釋道文化是一種樂感文化,反映了放下現(xiàn)世,追求自由極樂世界,救贖中包含了對功名的追求,救贖與承認、歸附封建秩序聯(lián)系在一起;救贖要一心一意的修心克欲完成,但又主要是通過普渡眾生的方式,具有外求式的特征,救贖的過程中斬妖除魔,使得救贖帶上了英雄色彩與神話色彩;《魔戒》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是一種痛感文化,注重救贖的過程,救贖中的克欲主要靠肉身承受苦難以及靈魂的折磨完成,救贖注重理性思辨和懺悔的力量,救贖雖然也向往超越人類的不幸處境但是不離棄現(xiàn)世,救贖的人不是神通廣大的神或是妖,只是一個普通弱小的人類,救贖具有人性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鄧嘉宛.魔戒與托爾金的中土世界[J].聯(lián)合副刊,2004(1).
[2][6]劉小楓.拯救與逍遙[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3]石麟.西游記的多重文化意蘊[J].淮海工學(xué)院學(xué)報,2009(1).
[4]托爾金.魔戒3:王者無敵[M].湯定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托爾金.魔戒2:雙塔奇兵[M].湯定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