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 黎日玲
[摘 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是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高等藝術院校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品格、藝術院校學生特點、指導高等藝術院校藝術實踐決定的。高等藝術院校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路徑,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利用藝術實踐、以校園文化為載體中進行。
[關鍵詞]高等藝術院校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 探析
[中圖分類號] A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3-0012-03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具體化、通俗化,使廣大人民群眾便于接受,并用以指導藝術實踐的過程。
大眾化是相對于精英化和學院化而言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是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既是大眾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大眾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價值取向。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普及化: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它服務于不同社會的經濟基礎,同時體現不同社會的上層建筑。列寧認為,先進的文藝“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fā)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盵1]列寧提出“藝術屬于人民”,藝術“必需深深地扎根于廣大勞動群眾中間”,旗幟鮮明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基本要求。
毛澤東同志反復指出文藝應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多次強調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應該是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2]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也明確提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3]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繼承和發(fā)展了文藝以人民為本位的基本立場。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盵4]江澤民同志強調:“文藝工作者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5]胡錦濤同志更是明確提出:“作家藝術家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應該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古往今來,大凡有作為的、進步的作家藝術家,都把高超藝術造詣和高尚價值追求作為人生理想;大凡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都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傳播引領社會進步的思想觀念?!盵6]這些論述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豐富與發(fā)展,是“大眾文藝觀”以新的時代內容與新的思想意義的當代闡釋。
(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通俗化:使人民群眾容易和愿意接受
做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就要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個別,從深奧到通俗,從被少數人掌握到被廣大人民群眾熟悉,并轉化為自覺的審美實踐與藝術創(chuàng)作。要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傳播與普及中,努力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觀點與方法轉化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與時代特色的表達方式,轉化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大眾話語”,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科學性及實踐價值,使這種中國化的文藝思想與理論觀念用來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欣賞,引領精神生活,并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與文藝受眾群體的自覺追求;努力使馬克思主義從書齋里、書本上、文件中走出來,融入群眾,真正為群眾所掌握,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民族化:提高民族文藝自信心
民族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前提基礎。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談話時指出:“音樂可以采取外國的合理原則,也可以用外國樂器,但是總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風格,獨樹一幟?!盵7] “藝術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現形式要多樣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盵8]文藝的民族風格,既表現在文藝的內容上,也表現在文藝的形式上。從文藝的內容來講,各個民族的文藝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會生活內容為主,即以反映富有本民族特征的社會生活內容為主,使文學藝術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從文藝的形式來講,其包括各個藝術門類的具體藝術形式、表現方式、藝術手法、藝術語言等。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民族化。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放到中國社會文藝實踐中加以檢查、運用和發(fā)展,而且還要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不僅僅是不斷吸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過程,同時也是用民族的語言、形式、風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現方式來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過程。
二、高等藝術院校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時代意義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品格決定的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在本質上就是文藝理論聯系文藝實際的過程,是一個群眾性的文藝實踐活動過程。當然,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過程中,既要防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被庸俗化,又要不斷接受文藝實踐的檢驗,把正確的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實際相結合,總結提煉人民群眾在文藝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并上升為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的新的理論結晶,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以說,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藝實踐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主要路徑,實踐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倫的力量之源。離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藝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是藝術院校學生特點決定的
民族復興偉業(yè)和文化強國的進程要求藝術院校大學生肩負著培養(yǎng)和壯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任。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是培育未來的藝術家蓬勃進取、敢于擔當的助推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素養(yǎng)是增強藝術實踐深度和力度的靈魂,是校正藝術創(chuàng)作與實踐研究方向和是非的準星,只有在藝術院校大學生中發(fā)揮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應有作用,才能增加精神上的“鈣質”,才能抵御種種誘惑,促進藝術創(chuàng)作與實踐水平的提升。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于藝術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可以引導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藝術觀,在從藝道路上始終不移地堅持正確的方向,具備對西方資產階級沒落文化有鑒別、分析、評判并自覺抵制的能力,學習、創(chuàng)造那些能夠振奮人民精神,激勵他們獻身于社會主義大業(yè)的藝術作品,摒棄那些陰暗、灰色甚至歪曲、反動的東西,把青年學生從那些消極的、低級趣味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煥發(fā)藝術靈感,創(chuàng)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三)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是指導藝術實踐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觀對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做到文藝為人民,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踐,文藝創(chuàng)作要從生活中來,要面對當下的問題和生活實際。
毛澤東高度概括了中國文藝運動的實踐,鮮明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9]這一重要觀點從理論上闡釋了文藝的來源問題,同時給藝術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指導方向。
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強調審美,認為“人也按美的規(guī)律來建構”。藝術作品除了積極健康的思想內容外,就是作品的審美的藝術形式,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實踐,要求我們利用馬克思“按美的規(guī)律來建構”的思想來作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藝術實踐者進行藝術活動,通過文藝理論推動藝術本身的修正、完善和發(fā)展,使藝術實踐擺脫錯誤的、局限的和陳舊的觀念束縛,尋求和建立更加正確、自由和嶄新的發(fā)展空間,使藝術本身愈加多元化、現代化,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fā)展,與時俱進。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指導著藝術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客觀辯證的思維方法承接和吸納人類的一切有合理內涵的文化成果、文藝理論遺產和學術思想精華進行文藝創(chuàng)新,以理性與感性完美結合,過去與今天的合理貫穿進行藝術實踐,創(chuàng)造出富有時代特色的適應現代化美學要求的藝術作品。
三、高等藝術院校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路徑
(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藝術院校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主渠道,是幫助藝術專業(yè)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藝觀的重要途徑。
第一,在教學的內容上,要強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教育,把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列入課堂教學內容,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對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的文藝思潮、不同藝術作品反映出的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第二,在教學方法上,要根據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活躍、喜歡表現和參與意識較強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藝術興趣,采取討論、辯論、演講等方式,就重點、難點問題深入探討、互相啟發(fā),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三,高校藝術院校必須重視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科建設。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科體系、學科觀點、科研方法的創(chuàng)新,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個學科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乃至整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重點學科,為鞏固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出重大貢獻。
第四,藝術院校的專業(yè)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素養(yǎng),以保證藝術院校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克思主義文藝觀。藝術院校的專業(yè)教師,他們的文藝觀和價值取向及其在藝術領域內的道德抉擇和行為,對于學生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實踐是最為鮮活、也是最易植入的引導和示范。
(二)利用藝術實踐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
藝術實踐有利于藝術工作者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以社會實際為基礎,從現實生活中去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對象,了解大眾在想什么、干什么、有怎樣的苦惱和喜悅、有怎樣的矛盾和斗爭、有怎樣的渴望和追求、有怎樣的犧牲和奉獻,那么,他的作品就能表現大眾的生活和情感,反映時代脈搏和時代精神,有強大的生命力,能與聽眾產生共鳴。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真實性和傾向性在音樂創(chuàng)作的表現。
“三貼近”原則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三貼近”原則要求我們的藝術家貼近群眾,與人民群眾保持最緊密的血肉聯系,在思想感情上與普通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轉化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激情,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在藝術作品中看到希望、渴望進步。這些也為高等藝術院校培養(yǎng)人才指明了方向。
(三)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營造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是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有效載體。應將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傳統(tǒng)有機結合,把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融入高校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當中,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引領和規(guī)范師生的思想與行為。應將校園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建設納入校園總體規(guī)劃中,建設好學生活動中心、美術館和學生書屋等文化生活平臺;在把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上,運用不同類型的媒介來傳播,利用各種藝術形式去宣傳。例如,可以針對不同對象,設計不同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讀本;鼓勵大學生用戲劇、音樂、舞蹈、繪畫、詩詞、攝影等形式來表現自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解。也可以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容加以提煉,用師生耳熟能詳的主題詞語表達出來,用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展示出來。通過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學術研討、學科競賽、知識講座、讀書節(jié)等活動,結合傳統(tǒng)紀念節(jié)日、重大事件、開學典禮和畢業(yè)典禮等重大活動,弘揚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價值觀,擴展學生知識面,營造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文化氛圍。
[ 注 釋 ]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6.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3] 毛澤東.毛澤東論文學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8.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
[5] 江澤民在第七次全國文代會第六次全國作代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6] 胡錦濤在第9次文代會第8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7][8][9] 毛澤東.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47、146、63.
[責任編輯:陳 明]